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公元1583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建州起兵,于公元1616年统一女真族各部,在赫图阿拉建立“金”政权(史称后金),称“天命汗”。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公元1644年清世祖(顺治)人关,定都北京,后统一全国,统治近三百年。
清朝铸币:以世祖顺治入关为界限,入关之前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开始铸行满文天命汗钱、汉文天命通宝、公元1627年,太宗皇太极即位铸行满文天聪汗钱。公元1644年,世祖顺治定都北京后,铸行顺治通宝,并规定顺治通宝与明崇祯通宝通用,而其他铜钱一律禁用。顺治通宝是满清入关后铸行的第一种钱币,从最初的仿明钱铸币到逐步完善为规范系统的满清币制,它的铸行过程是清朝建立初期对币制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的过程。从顺治通宝的钱文、制式、重量等,它上承明代制钱风格,下启清代币制之先河,从顺治开始,清朝各位皇帝都铸有自己的年号钱。
金(入关前)
天命汗之钱
始铸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汗元年(1616)。钱币分满文、汉文两种,汉文钱直读,满文钱币则采用老满文格式,按左、右、上、下读为“天命汗之钱”。
天聪汉钱
始铸于皇太极天聪元年(1627),钱文以老满文书写,钱文按左、上、右、下顺序旋读,译为“天聪汗钱”或“天聪通宝”,背文穿左译为“十”(记值),穿右译为“一两”(记重)。通过存世的天聪汗钱钱范,可以判定当时仍采用范铸法铸钱。
清(入关后)
顺治通宝
始铸于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以小平钱为主,另有折二、折十钱。曾分别铸行过五种不同背文的钱币,今称为“顺治五式钱”。佟昱《新编顺治通宝钱谱》收录甚详,达900余种。
对顺治钱的版别分类,粗略可划分为五大类:
1.顺治光背(也叫仿古式);
铸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由于满清政府初入北京,政权不稳,为筹集军费,稳定局势,大量利用明朝遗留的铸钱机构以及工匠铸钱,重一钱,便于百姓使用和兑换,所以这类钱多带有明钱风格。钱币以光背为主,另有背星、圈、记值等种类。
顺治通宝光背:上户版、福建版、北版、连水治、南京版、支钱系列。顺治通宝纪值:背一、背二、背十一两。顺治通宝符号:背圈。
清军入关之后,清政权、南明政权、农民起义军政权之间爆发的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清政权的统一战争主导了前期顺治钱的铸造,它是一个战时货币演化的经典案例和实物证据。
2.顺治单汉字(也叫单字纪局);
开铸于顺治二年(1645年),停铸于顺治十年(1653年),背单汉字纪局式在顺治五式钱中版别最为繁琐,大多在钱体背面穿口或左或右或上的位置,铸上钱监局名称,重一钱二分。据史载,顺治时期全国先后有二十三个钱局开铸单字纪局钱,但实物所见十九局(户、工、蓟、宣、云、原、同、阳、延、河、东、临、浙、宁、昌、荆、襄、福、新),其中陕西局、江西局、广东局、湖广省(郧阳府、常德府)未见。
3.顺治一厘钱;
顺治三式背一厘折银记值式:又称'背一厘',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各省、镇钱局停铸单字纪局钱,开铸顺治背一厘钱,背文由穿右(纪局汉字)与穿右(一厘)组成,由于'一厘'取折银一厘,可直接与官银兑换,故称其为计银一厘式,重一钱二分五厘。据史载,顺治一厘钱共有十九局(户、工、蓟、宣、云、东、临、原、阳、陕、同、河、浙、宁、昌、江、福、雲、荆)开铸,其中云一厘、荆一厘未见实物。顺治折银一厘式,除(原、浙、宁、昌、江、福、雲)局一厘钱,使用较为特殊的面文书法之外,其余各局多数采用户部铸币的标准面文体系。顺治背一厘的铸造,说明了清代铸币体系正进一步趋于完善与统一,同时也说明顺治中、后期清政府的中央集权逐步加深,而南方的割踞势力也进一步被削弱。
4.满文式。
5.顺治满汉文式。
顺治十七年(1660年),户部提准十四个地方局按照顺治四式的规格重新开铸新钱,其背文由本省满文局称和汉文局称组成,故名为'满汉文'式,其中各局铸造的顺治通宝背满汉文中,有蓟、宣、同、临、陕局均采用了版式较统一的顺治宝泉局面文,按各铸局铸币数量排列临、东、同、原、浙、宁、宣、蓟、陕、昌、河江,福、'满汉云'未见。
康熙通宝
铸于清圣祖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年),康熙元年,清政府下令停铸上代钱(顺治通宝),而改铸康熙通宝,并规定以后凡是嗣位改元,所铸钱制皆如此例。因当时经济发展迅速,康熙通宝铸造精美,文字形制规整,品种简单,币材多呈青白色,即用铜锡合金,通称大白钱,也有红铜及黄铜的省局铸钱。康熙通宝有小平及当十大钱,钱文楷书直读,在全国共开设铸钱局二十四处,除宝泉、宝源二局以满文纪局外,各省均以满汉字纪局,由于受当时冶铸工本和钱币私铸等原因的影响,康熙钱重分别为一钱四分、一钱、七分。
雍正通宝
铸于清世宗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1735年),雍正通宝做工精良,制作规范,钱文宋体,带有楷书成分,字体虽规范,但缺乏艺术感,显得呆滞。雍正通宝数量相对较少,版式较简单,币制小平钱,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改动钱法,将货币减重为一钱二分(4.48克),关于雍正通宝的直径,大部分直径在26毫米~28毫米之间,少部分直径在26.5毫米~27.5毫米,个别铸局直径到28毫米以上,流通币根本没有小于25.5毫米和大于28.5毫米的雍正通宝,其直径开创了小平货币的先河(雍正执政初年民间铸钱,形小、铜、铅质铸钱者均被处死罪,遂绝),所以民间私铸钱币非常少见。
雍正朝对铸币控制极为严格且缩减铸局,史载雍正通宝有二十铸局,其中台、桂、陕、福、广五局未见,实物仅见十五局。
乾隆通宝
铸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据载'高宗乾隆元年,行乾隆通宝钱,并改定每文重一钱二分'。乾隆通宝绝大部分为小平钱,钱径22毫米~25毫米,重约2.4克~4.8克,泉局、巩局有大型制钱,其中泉局大钱(直径26.5毫米以上),日本称之为'万选钱',台湾称之为'宫钱'。
乾隆通宝版式很多,泉局、源局面文多为宋体,宝浙局多用楷书,陕局、川局多用隶书,其余地方钱局都用宋体,新疆红钱(普尔钱)部分局背满文,其他则背维文和满文,有当十钱,少数钱背星、背汉字、背纪年、背记值、背吉语。
嘉庆通宝
铸于清仁宗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1820年),面文楷书,版式单一、共十九铸局,嘉庆通宝大部分局都比较常见,不泛有名誉品长庆版、川局乾隆手、直局折二钱、嘉庆各局大样、还有少数的背星月纹以及记地或吉祥汉字(桂、福、寿、康、宁),还有吉语背文(天下太平、天子万年、国泰民安、嘉庆万岁、日日生财、唯和唯一、如卖三倍、四方来客、五世同堂)。
道光通宝
铸于清宣宗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1850年),面文道光通宝,钱文楷书,铸造量较大,铸造工艺参差不齐,铜的杂质偏多,尺寸大小不一。
道光年间先后有21个铸币局(泉、源、云、东、福、晋、苏、浙、昌、武、直南、广、陕、川、桂、黔、伊犁、阿克苏、库车、宝新),泉、源局铸币多规整精良,地方局质地都很粗劣,加之私铸、滥铸钱充斥,因而大小不一,轻重悬殊,由于铸造成本等问题,铸造量相对较多的局有泉、源、云、东四局,铸造量最少的局有福、晋两局,新疆红钱铸折五当十虚值平钱,形制怪异,铸工粗疏。另有开炉镇库钱。背天下太平的花钱。特殊的道光通宝套子钱(正常道光通宝面文,背文穿左为满文,穿右为汉文铸局)
咸丰通宝
咸丰朝共有十一年,始终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以及陕甘回民和捻军的起义,外有英法联军的入侵。巨额的军费开支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清政府无奈之下实行了通货膨胀政策。通过广铸大钱和滥发纸币,虽然暂时渡过了难关,延缓了清朝的灭亡,但是对于广大民众却是一场浩劫。另外,还有两点对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清初铸钱本来沿袭明朝的制度,名称上只有“通宝”一种。但是或丰年间因为赶铸大钱,又恢复了“重宝”“元宝”的称呼。基本上是当五十以下称“重宝”,当百以上称“元宝”。但是,因为各地都铸,并且都要图利,所以咸丰大钱的名称、面值、尺寸、重量、材质、钱文五花八门,各有不同。后来随着币值的下跌,重量变动更是频繁,大小错出、轻重倒置是普遍现象。材质方面,除了黄铜、红铜,另有铁钱、铅钱;钱文方面,除了纪值,福建省铸造的大钱上面还有纪重:仅就面值而言,从一文到当千可以分为十六个档次;另有铁质大钱六种,铅质大钱四种。所有这些都给私铸者提供了便利。
同治通宝
1.祺祥通宝、祺祥重宝
注:在《清末三帝的年号》中记载:'其一帝仅用一号,始于明太祖洪武,清沿用明治,亦一帝一号,独清末三帝(同治、光绪、宣统),曾有拟而不用年号'。《清史稿》表明年号'祺祥'只是拟定年号,只是名义上的存在,而不是正式年号,并没有在清代历史纪元上表示出来。
2.同治通宝、同治重宝
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年一1874年)铸造,钱文楷书,背满文纪局,由于咸丰朝的币制危机,铸钱局混乱,虚值大钱泛滥,导致物价上涨,钱币贬值,小平钱用途日减,致使到同治朝许多铸币局因亏损相继倒闭或停铸,各铸局铸造数量也急剧减少,比如宝苏、宝浙、宝川、宝云,在规模庞大、铜料充足的条件下,铸币质量极差、钱体薄小,钱径大致在(18一23)毫米,钱重大致在(2一3)克。同治重宝面文同小平钱,背有纪值,钱径大致在(23-38)毫米,钱重(6一12)克,传世当十个别局较少见。
光绪通宝
光绪通宝铸造工艺为浇铸币、机制币,铸币以小、精、巧、美著称,虽不及顺治、康熙盛世钱币的规范和统一,也不像咸丰、同治乱世钱币的杂乱和无章,其汲取了翻砂币的精华,传承了楷书体的遗风,延展了异书体的独特,开创了机制币的先河,穷极所能,独创钱币史上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宣统通宝
宣统年间,全国各省几乎都已停铸制钱,仅宝泉局铸过宣统通宝小平大样钱及小平钱,数量不多,新疆地区有'宣统通宝”红钱,以及宝广、宝福两局铸过宣统机制币。宣统通宝,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的最宣统通宝,因为溥仪登基时只有3岁,加之钱径不大,因此民间称为'小宣统”。
宣统通宝面文楷书,背文为满文局,版别主要分双点通、单点通,其中大样钱直径24mm,重约一钱二分即4.5克,小样钱直径约19mm,重约2.2克。
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以太后的名义颁布了《退位诏书》,末代皇帝溥仪正式退位。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朝,正式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