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的鉴定,是一门非常细致的学科,它需要我们日常知识的积累,注重观察与思考,仔细比较。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鉴定的方法。
看铜质:我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铸造的,因合金的成分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总的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呈青色。清代、民国时期,新疆、西藏等地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色。
汉代至唐宋时期的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其特点是铜色青白中微带淡红。明嘉靖以后,开始向黄铜过渡。到天启年间,用黄铜铸币成为定制,钱币色泽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先秦时期的铸币主要是铜锡合金铸成的,铜质呈青红色,质地较硬;隋代的五铢钱因为锡的成分大,铜质泛白,称之为白钱;乾隆五年以后,铸钱加锡,叫做青钱。可见,我国古钱铸造均有规律可循。
观锈色:现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传世品也因为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呈黑色或铜色。
出土的发掘品钱币表面锈色深深浸入钱币里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真锈很不容易擦掉。而伪造锈色则不然,伪锈多在钱币表面,称作“浮锈”或“粉状锈”,比较轻浮,容易脱落,往往经碱水一煮,做上的假锈便不堪一击。发掘品伪锈做法有两种:(1)将伪品钱币放入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锈色;(2)将伪品钱币放入盐卤砂(氯化铵)、锡绿(硫酸铜)、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铜腐蚀成旧色,然后用胶水往钱币上面粘锈。绿锈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别,地质带酸性的地区氧化程度也相应严重些。北方干燥,雨水少,不易干,则锈色坚硬。南方雨水多且潮湿,氧化层轻松且多呈蓝绿相间二色。例如南宋钱币发行于南方,故出土于南方较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钱币一般呈蓝绿色。如发现浅绿锈者,则此钱有问题。
看铸币铭文:我国金属铸币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可以说,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
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等金属铸币上的文字是用大篆来书写的。秦汉时期,钱文体属小篆范畴,如半两、五铢,但已有汉隶风格。其中莽钱为悬针篆。魏晋南北朝书体复杂。唐代钱币为八分隶书,唐代以后隶书盛行,五代十国主要为真、篆、隶三种。北宋钱币则有篆、隶、真、行、草。
闻气味:这种方法是古钱币鉴定中最简单的一种。因为伪品钱币多是用化学物质来伪造装饰,往往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刺鼻的化学性怪味,而真品钱币则没有这种怪味。
了解铸造方法:我国古代铸币的铸造,大概经过了子范(土、石、铜)、母范(砖、铜)、翻砂等几个发展阶段。无论是真钱还是伪品的各种铸造方法,都会在钱币上留下相应的痕迹。这些痕迹就是我们今天鉴定钱币真伪的一个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