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钱币方面的书籍,其中有些工具书的逻辑与分类,让人看得云里雾里,头晕眼花。除了没有用统一标准逻辑梳理外,品种分类更像是一种杂乱无章的堆积。限于作者的已有的认知,除了在结构上不完整外,纲目分类缺乏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
新人入圈往往会“按图索骥”,但如果“图”就不准,那么找到的“骥”可想而知。新人对钱币的认知不足,辨别能力有限,尤其先入为主一旦形成,后期想掰回来十分困难。所以,工具书的质量高低非常重要,尤其是普及程度高的,要么惠及众人,要么害人不浅。
关于纲目分类研究的逻辑,目前泉界没有一个统一的认知,以个人浅见,不妨可以借鉴现代分类系统的思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钱币的各种大类进行划分。对钱币进行分类的意义是便于弄清钱币收藏的框架体系,了解不同大类、品种之间的等级与关系。
现代分类系统包括七个级别: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基本单元,比如同是江南甲辰七钱二分,四点花星和一点花是不同“种”,作为近缘归合为七钱二分“属”,其他币值归合为甲辰科,戊戌、甲辰……依次归合为江南省造目、机制币纲、钱币门,最后统隶于艺术品界。
一枚钱币完整的分类逻辑路径:艺术品界>
钱币门>机制币纲>江南省造目>甲辰科>七钱二分属>四点花种。这种分类方法,对学者的研究、藏家的进阶,以及新人的认知,会形成较为一致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其他研究,便有了共通的基础核心框架。
当然,对每个纲、目来说,比如古钱或者机制币爱好者,由于认知的不断加深,对于模具、浇铸、打制、修模等工艺的了解不断深入,延伸纲目分类和差异未尝不可,但更适合专项爱好者。就像除了基础的钱币工具书外,还可以有《川龙荟萃》、《半两考》一样。
随着进入门槛的渠道广化、门槛低化,钱币的行业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个时候,钱币的共性认知非常重要。尤其,对于钱币收藏的普及推广来说,科学的、简洁的钱币纲目性分类研究,显得更加重要,也期待越来越多、真正好的钱币工具书不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