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7.12.06
我们一直在被欺骗愚弄着。
所谓的这类金属制币(雕母)即不是手工雕刻的也不是黄铜材质。
任何说辞也比不上实物证据更有说服力。
雕母应是指木雕,牙雕,腊雕。金属材料制造的不应称为雕母。这种钱的文字特别清晰,笔划绝无含糊连带之处,可以说是毫发可辩。而整个钱体规整匀称,钱的外缘光洁,这才是通常所说之雕母。
这类的牙雕,木雕质钱币才能称之为雕母
据铸币史料记载并经实物验证,雕母的材质由木、蜡、象牙等制作。木质雕母钱虽然选制的木材为乌木、红木之类硬质贵重木材,但也难耐近千年的风霜剥蚀。象牙制作雕母.本来数量就少,由于稀而贵,又有观赏珍藏价值,本身的耐磨损程度并不比红木高,所以后代难以见到。《中国钱币》2002年第一期发表了《四川广元发现木质宋年号钱》,报道了1999年在嘉陵江河道采砂船采砂时出土北宋木质折二年号钱的情况。2003年第3期的《中国钱币》发表的《两宋木质雕母钱的发现和研究一-兼论宋钱的铸造工艺》一文,对这些木钱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这些木雕母钱是先翻铸“精铸母”再用“精铸母”翻铸母钱,用母钱再大量翻铸“子钱”即流通钱的工艺流程。这种结论是十分正确的。
书本和专家一直在欺骗着我们,书本和专家说:(雕母,顾名思义,它是用刀雕刻出来的,它雕工细腻,钱体精美,钱文轮廓挺拔有神,铜质优良,即通常所说的十二练精铜。雕母也为祖钱,数量最少,保存至今的是凤毛麟角都很珍贵)。
由于(雕母)特别的珍贵,很少有人把它取样化验,往往只从外表的迹象上来判断它的材质,实际上它大都是银质材料做成的。有的为了增加硬度和耐磨性能加入了部分黄金,也含有少量的铜,其表象显现出淡黄色,显出和黄铜一样的特征,于是有人只凭肉眼观测就说是精黄铜。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并不是有意为难专家故意出专家的丑,问题是专家说得对不对,与实物有没有出入,专家的结论能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相信看到本文后会有不少泉友藏家会拿出藏品到有关机构进行检验,得出结论后也就自然不再迷信专家。
先谈一下它的表面加工特点,也就是说它到底是不是雕刻出来的?我们从痕迹学的角度出发来研判它的表面特点,大家都知晓子弹通过弹道检验可知是哪支枪发射的,同样道理,车床加工,翻砂铸造,泥模铸造都有自已的表面特征,车、铲、锉、镗、刮、刨、雕、磨、刻、冲压都会留下自已的痕迹,通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端倪。
证据三:专家又说,雕母没有一样的,可从实际收藏来看,一样的很多,从实物上看专家是不是又说错了呢?
上图雕母为传世包浆,铸工精细,钱文字口深峻,字体特别清晰,规整匀称,字体及内穿有一定的拔模斜度。底章光洁,在钱文及底章上看不见雕刻痕迹,(用30倍放大镜看),特征为泥铸。无车、铲、镗、刨、锉、刮、雕、磨、刻、痕迹。
众多的石范、泥范、金银铜范和母钱的出现为我们研究铸钱工艺和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研究古钱币必须要从钱范和雕母及母钱起步、单单从钱币本身的表象及特征为出发点来研究是不能破解钱币铸造之迷的、单从钱币本身的角度出发研究就犹如闭门造车、盲人摸象。其结果必然会出现偏差,导致研究出的结论不正确。
·关于古钱币材质的鉴定
隋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科学技术鉴定已经十分发达,部分古钱币收藏家把手中的古钱币送有关权威部门做材质测定已不奇怪。但还是有大部分藏家因条件所限不能把众多的古钱一一送检,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知晓自已手中所藏的古钱的材质呢?我们手中的古钱币是不是银材质的呢?含不含银呢?办法是有的。
强磁检验法就是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早就被专营钱币的商家冠以“银币鉴定器”、“假银元的克星”、“真假试银石”等美名。
收藏界2012年第3期山东徐成先生发表的“关于‘银币鉴定器’使用效果的几点认识”科学地阐述了强力磁铁对银币的反应。使用方法是,一手捏住磁铁的上部,磁铁的另一头放按在桌面钱币上面,猛的和,向上一拉,真的银币则跟随向上被带起,能顺畅地翻一个跟头,如果是假银币,则纹丝不动,含银量少的,要么是翻不动或翻得十分勉强。本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来到金店,让店员拿出银饰物,有银项链、银耳环、银戒指,用强磁棒吸附,让店员目瞪口呆的事情发生了,银饰物全粘在了强磁棒上,再取下饰物试验,只要强磁一接近银饰品,就有明显的吸附作用,店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她们并不知晓强磁能够吸银。
钱币界又有人在摸索实践中不断的推广演绎。亦发展到对所有银器的鉴定上,更包括古钱币。
强力磁铁对铜、包括青铜、红铜没有任何作用。对铅、锡、锌、铝、金没有任何作用。对钢铁吸力最大,吸引上时要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分开。
强磁对古钱币银含量的不同会有不同反映。
对古钱币而言含银量在10%-20%的翻不动,但有反应,如用细线吊起用强磁吸则跟着转动。30%的有明显的吸附作用。40%-50%的能跟随吸起。但有些勉强。60%-70%的能够吸起。85%以上的能完全吸起表现最好。但这是相对的,如古钱币太大或太重强磁铁又不够大,只能感到有明显的吸附作用,这要跟据经验来叛断银含量成份了。经过测定古钱币一般都含有银,成份多少不等,大多都在10%以下。跟据这种检验法雕母全部是银质材料铸成的,含银量很高,都在70%以上。也就是说,雕母能被强磁吸起,和真品银元一样翻斤斗。
以金银为代表的货币,它代表的是人类已经完成的劳动成果,是人类千百年社会实践中自然进化而来的,它可以跨越时代与国界,它是一切物质的最终支付手段。
关于古钱币的材质,不可能出现统一的标准。现代的冶炼工业就控制材质方面还有很大的难度。
以熔炼钢铁为例,我国冶铁术大约发明于西周时期,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并使用铁比较早的国家。1974年,河南渑池发掘了一个北魏铁器窑,里面藏有从汉代到北魏的铁器四千多件,种类有生产工具、兵器、日用器以及铸范,铁材等。就其材质机而言,其内部的碳、硅、锰、磷、硫、铬等原素在有现代化化验设备的情况下还要做出不断的调整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要求,在古代不可能有高极的化学化验设备,熔炼只能凭借工匠的经验和手中的原材料进行投炉,这些原材料的成份是复杂的,铸造出的钱币成份必然有差异,可以就炉炉不一样。
锌在我国古代叫“倭铅”、“白铅‘最早见于署名’飞霞子”署名的《宝藏论》。(辽神册三年、公元918年)。
纯铜是红色的,所以叫红铜,红铜虽然可以熔铸物件,但质地不硬,同时由于红铜的铸造特性是粘稠、流动性差。难以浇铸造出复杂的大容器,为了克服这种弱点,古人发现向纯铜中加入锡和铅等其它金属能够改变它的这种特性。于是就出现了一种青灰色的合金,这就是青铜。
古铜器的化学成份分类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紫铜。又称纯铜,含铜约在96%--99%。呈紫红色。对强磁没有任何反应。
二、青铜。又可分为两大类:
(1)、锡青铜,含锡20%--30%。若含锡20%--30%则钱呈银白色,俗称“白铜”。含锡少则钱呈淡棕色,俗称青黄铜。用强磁试吸,钱币没有反应。
(2)、铅青铜,含锡1%--10%,含铅%9--60%,这时钱则呈灰白色。铅含量多时钱币有返铅现象。用强磁试吸,钱币没有反应。
早期,锌作为伴生矿成分随铜或锡、铅进入铜合金中。后来开始有意地把锌的氧化物如炉甘石加入化铜炉中,氧化锌被还原并立即熔解到铜中,成为以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就是黄铜。明代《天工开物》卷十四详细地记述了金属锌的生产过程,把十斤炉甘石装入泥罐,用泥封牢、晾干,用煤垫底,用木柴煅烧,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后破罐取出,就得倭铅,每十斤损耗二斤。黄铜和锌的出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铜耐蚀性强,机械性能比较好,在现代工业中有广泛的用途。
在测试黄铜钱时我们发现,强磁对黄铜钱有明显的吸附作用,找来工业用黄铜,(红铜与锌的合金)用强磁试验,没有一点吸附作用,在强磁面前我们该怎样解释这种现象,为什么强力磁铁不能吸引工业黄铜却能吸引古黄铜钱?进化验室才发现我们见到的黄铜钱事实上大多是银与铜(金)的合金。而不是锌与铜的合金。这完全是我们收藏理论和认知上的空白。也就是说,有些黄铜钱是铜(金)银合金。
事实上我们收藏的古钱币中还有锌与银的合金和锡与银的合金及铅与银的合金。这也是不曾有过报导的。
民国建立后军阀混战期间,用于购买军火武器弹药的银元又一次大量流向国外,战争实际上打的就是钱粮,打仗就得花钱,越大的战争花钱越多,谁又知晓军阀购买军火又花去了多少白银?
这此钱币上的红斑绿迹是锈么?新问题呀!
古人在铸币工艺方面的博大精深是现代人所无法理喻的,亦是现代铸造工艺所望尘莫及的,古老的铸币工艺失落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之中。
其全部为失蜡熔模精铸母钱,仔细观察不难看到表面有铸痕,就是找不到所谓的雕痕。材质应为金银(铜)合金,并不是黄铜材质。银中加入少量铜是为了增加硬度和耐磨性能。金加多后更显黄色,用肉眼看和黄铜特征一样。真正意义上的黄铜是铜锌合金。用现用的古铜钱锈理机制能解释了银钱上的现象么?
各朝代的金银合金质折十母钱
清理擦拭后的汉元通宝
上图为各朝代的金银合金质母钱。本人收藏的古钱币到手后很少进行清洗,尽可能的保持原有的面貌,这样才能有效的保存住证据,便于做研究工作。清理后就很难恢复原面貌了。但是为了研究还是要清洗擦拭一两枚的,这类钱币清理后立即会金光闪闪,银光烁烁。一枚钱币看其是不是母钱,一是要见材质,二是看内穿,这类钱币的内穿和普通钱币不同。可都定为母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