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布是春秋战国时期首次在钱体上记铸地、记重量的钱币。它的铭文,均以地名命名,无有例外者。目前发现的“三孔布”的地名有:妬邑、阳湔、牟、鄣、相、戏、武阳、平台、上艾、文雁乡、上尃、下尃、中人、顾、灵寿、房子、高邑、扶柳、石邑、肥、封龙、元氏、昌城、宋子、下曲阳、昔阳、北九门、东垣、宜安、宁葭、井陉塞、番吾、权、南行唐、曲阳、左人、无终、阳泽、建邑等大约四十余种。
秦以前的铸币,是用泥范铸的,一范只铸造一镒,所以铸出的钱,枚枚不同,轻重也相差较大。因为“三孔布”上的文字是当年工匠用竹签在泥模上写的,所以有人以为,“三孔布”的文字笔划必须体现出“轻重缓急”、“起笔粗,收笔细”的特点。
因为三孔币的样子和圆首圆肩圆足布相似,但是在其首部和两足都有穿孔所以才被称为三孔布,铸造三孔布的国家分别有赵国、秦国、中山国的说法,而且铸行的年代也有很大的争议,其中的分歧较大。而且自入谱录后,无论残、全的三孔布都被视为珍品,但是三孔布的藏品大多都流散海外。目前知道的收藏三孔布最多的国家是日本银行,而国内除了少数的公立博物馆外,私人收藏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