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教案语文版.docx

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教案语文版

第一篇:2017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教案语文版.doc

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领会作者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的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难点:本文在语言上表现出的较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板书上:

融情于景

描写议论

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请学生读雨果所写的《给布特勒一封信》,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这段历史,并说说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配《辛德勒的名单》)

(学生感知、概括、教师引导小结)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的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呼唤。

第四部分(21-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深入探讨

1、在《废墟的召唤》中,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废墟”召唤着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废墟的召唤的?

(分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探究)

作品的开篇,作者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的向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草。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弈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了整个作品之中。

“废墟上,不愿永久停泊。”“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废墟在呼唤,其实是作者在呼唤,召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中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

2、你对“废墟的呼唤”有什么想法?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阐述理由,教师参与。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

一、二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二、课文研讨

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文思如潮。文中既有满含悲怆的叙述,也有寓意深刻的议论,还有对比鲜明的景色描写,细细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结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

3、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铺天的锦霞,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程,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同时,作者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已的贡献。)

4、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废墟记录着历史,更呼唤一切爱国这士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1、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而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前一部分的景物描写,作者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将内心渴望改革的激情蕴含在其中,这种感情甚至贯穿全篇。

后半部分的景物描写,情调和色彩有了明显变化。如作者描绘西山落日的景象:远景近景互相配合,色彩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色调凝重,意旨深远的油画。画面中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如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芜和清冷。这里,绝不仅仅是逼真形象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可谓是有景有情,有物有我。这种寓意深远的景物描写把自然属性的美引向了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

2、作者在写景中还多次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如结尾处作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废墟的议论,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悲剧,不要忘记现实的召唤。特别是作者借那位年轻人之口说出的“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忧虑的心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绵长的思索。

三、小结概括

四、作业

搜集有关“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的资料,或搜寻一些蕴涵丰富历史底蕴的材料,联系自已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

第二篇:【四清导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教案(6)(新版)语文版.doc

第一单元2石缝间的生命

一、目的要求:

2、理解石缝得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理解本文坚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步骤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窘迫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憾人心的力量。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震憾了作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受到教益。

二、作者简介

林希,原名侯红鹅,1935年生于天津。1955年受“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株连,被定为“胡风分子”,时年19岁。1957年又被错划成右派分子,从此被送到农场、工厂、农村参加体力劳动。直到1980年平反,才重新回到文学工作岗位。现为天津市作协专业作家。代表作有诗集《无名河》、中篇小说《丑末寅初》《高买》、长篇小说《桃儿杏儿》等。其中《无名河》曾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高买》获中国作协优秀中篇小说奖。1998年,他的中篇小说《小的儿》获鲁迅文学奖。

三、正音

倔强juéjiàng

采撷xié

吮吸shǔn

扼制è

茁壮zhuó

狭隘ài

贫瘠jí

潸然泪下shān

佐餐zu

逊色xùn

犀利xī

期期艾艾àiài

四、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出语调感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朗读时,以轻音乐陪衬,营造一种好的氛围)

2、个别学生朗读

3、学生点评

五、感知初通

2、你最欣赏哪一种石缝间的生命?为什么?

六、研读课文

(一)问题讨论

1、“石缝间的生命”具有什么精神?

――“石缝间的生命”具有在艰苦乃至恶劣的环境中,不失生命的尊严、顽强拼搏、创造辉煌的精神。

3、作者选择了哪些事物为代表来介绍石缝间的生命?突出了其哪些特点?

――野草:生机不可扼制;山花:生命就是拼搏;松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4、文中哪一语段对题目作出概括性的诠释和理解?

――第九段。

(二)研读赏析

A、揣摩语言:

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边划边体会这些句子的作用。

B、自主、合作、探究:

重点突破以下几个问题:

①、第五段中“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具体指什么?

――被规定着指环境使它们只能生长在石缝间,是指环境对生命成长的限制、约束作用;又被环境改变着指环境使它们成为战胜环境的强者,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②、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识”、“锤炼”、“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

――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③、第九段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是生物学的,哲学的、美学的,如何理解?

――生物学的:生命本向是尊贵的,有权自认为辉煌,生机不可遏制。哲学的:生命被环境规定着、改造着,适者都是强者,生命就是拼搏。美学的:不仅装点荒山枯岭,更向你提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

――可从以下方面分析:创造生命奇迹、战胜险恶环境、显示生命顽强、增加世界活力、给人类带来重要启示等。

七、归纳小结:(中心内容)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第三篇:2015-2016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教案(2)(新版)语文版(新)

《废墟的召唤》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三、教学时数:二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简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

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三、生字词

远瀛(yíng)观甲胄(zhòu)充塞(sè)碣(jié)石嗫(niè)

嚅(rú)

迤逦(yǐlǐ)

窸窣(xīsū)

四、词语解释

1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五、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一、问题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A、“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B、如何理解:“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明确: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他在《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明确:前面说的是改造历史,后面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内心经历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4、和年轻人说过哪些对话?你能否理解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明确:“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介于冷和苦之间。

本段话,“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神态和语言,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6、题目中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让学生讨论

明确: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唏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而且没有忧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人的感叹就只能是浅薄和虚华。所以“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做出努力,应是每一个“我”的责任。

二、归纳总结:(中心内容)

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三、迁移与拓展

1、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提示①:

A: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B: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提示②:

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

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2、选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余秋雨的《废墟》。

四、教后记:

第四篇:【四清导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教案(2)(新版)语文版.doc

2、品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教学过程:

见过废墟么?给你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

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

二、朗读课文,找出一些用得出色独特的词句,初步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三、理解课文内容:作者的情感与“年轻人”的心理。

(1)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冬日,心情沉重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

“楚国早已是湖北着,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

——前面说的是改造历史,后面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内心经历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4)和年轻人说过哪些对话?你能否理解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人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却介于冷和苦之间。

——本段话,“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神态和语言,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四、深入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题目中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让学生讨论

——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唏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而且没有忧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人铁感叹就只能是种浅薄和虚华。

所以‘“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五、品味语言,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六、迁移拓展:你认为圆明园是复建呢,还是保留?为什么?历史前行,还会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第五篇:2015-2016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教案(1)(新版)语文版(新)

3、《废墟的召唤》

一、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有关历史背景,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⑵.过程与方法: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课时计划:2课时、

四、教具准备:u盘、录音机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⑴.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明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⑵.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引发:看了这段录象,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导入本节课。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⑴.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设计思考问题: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⑶.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师生共同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合作学习:学习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⑴.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⑵.“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⑶.“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明确:1: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离骚》写尽了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情怀。我们至今还在吟诵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

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四).探究学习拓展延伸。

⑴.【领悟】题目中的《废墟的召唤》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学生讨论:提示: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嘘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2提示:如果没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众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你的感叹就只能是一种浅薄和虚华。

①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斜阳的“无力”与心情的沉重吻合。)②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③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④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的摸得着的寒意。

⑤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⑥我们仍然看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六).达标反馈:布置作业: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选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余秋雨的《废墟》。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回顾所学知识并情境导入:

放映有关圆明园遗址的幻灯片,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这段历史,并说说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深入探讨课文,领悟主题。

⑴.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明确: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⑵.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明确: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结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⑶.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明确:铺天的锦霞,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程,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同时,作者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已的贡献。

⑷.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明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废墟记录着历史,更呼唤一切爱国这士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三).合作探究学习一品味赏析。

⑴.“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的意思,我们已经明了,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能否再举几个例子?

明确:简约含蓄。①我与年轻人的对话。②主题的表达并非直接说明,而是借对废墟的描写、回忆、联想而逐渐明朗。

⑵.拟人手法的运用:“远瀛观的石柱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把废墟几十年来未能刻上一点时代运行的痕迹的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到历史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⑶.“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对话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是作者和当代“年轻人”真实心境的写照。作者希望年轻人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当做,面对时代的变革,不是每个人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满足的,也不是第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的,况且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要牺牲和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是,为了民族的腾飞,青年人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所以作者写年轻人的笑介于冷和苦之间。

⑴.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而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后半部分的景物描写,情调和色彩有了明显变化。如作者描绘西山落日的景象:远景近景互相配合,色彩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色调凝重,意旨深远的油画。画面中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如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芜和清冷。这里,绝不仅仅是逼真形象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可谓是有景有情,有物有我。这种寓意深远的景物描写把自然属性的美引向了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⑵.作者在写景中还多次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如结尾处作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废墟的议论,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悲剧,不要忘记现实的召唤。特别是作者借那位年轻人之口说出的“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忧虑的心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绵长的思索。

(五).迁移与拓展。

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

提示: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六).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七).达标反馈布置作业:搜集有关“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的资料,或搜寻一些蕴涵丰富历史底蕴的材料,联系自已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

(八)、板书设计:

5

(九)、学后反思

亮点

待改进之处:

第一篇:2016年秋季版2017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第5课阳台上的小鸟教案

5阳台上的小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学习新偏旁。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我”为雨中的小鸟担心的真挚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要关爱小动物,做个有爱心的人。[教学重难点]

1.认读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体会小作者关爱动物,照顾弱小的情感。[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猜谜语,揭示课题

导入:一个尖尖嘴,两个小翅膀,飞到东来飞到西,叽叽喳喳叫不停。——打一动物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小鸟)真聪明,对,就是小鸟。2.“沙沙沙,沙沙沙”,天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一只小鸟迷了路,落在了“我”家的阳台上。(板书:阳台上的小鸟)3.看到阳台上的小鸟,“我”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体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先用笔圈出来。2.同桌之间互读生字,认读易错或不会的生字。3.小组合作读文识字。4.教师检查识字情况。(1)全班齐读生字两遍。

(2)指名读,开火车读,抽读。

(3)做“送小鸟回家”游戏,巩固识记。(黑板上贴有带拼音的小屋,指名学生将对应生字的小鸟卡片贴在小屋上)

(4)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忆这些生字的。加一加:习+习=羽王+里=理

巧记生字:左耳(阝)挂日,为阳。1.把下列生字的音节补充完整。ū梳d定d躲ǐ己ī湿l连

2.一字组两词。阳()()毛()()

三、指导书写1.认识新偏旁“阝”,强调书写笔顺。

2.出示“阳、它、己”生字卡片,认读并书写。阳:偏旁“阝”,要先写“”,再写“丨”。它:笔顺为。

己:注意与“已”进行区分。

3.学生描红、书写,教师强调写字的姿势要正确。4.作品展评,找出不足,并改正。3.我会数,我会写。

1(1)“阳”共()画,笔顺为()。(2)“它”共()画,笔顺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情景导入,体会小鸟想“飞”的情感

1.(课件播放小鸟在空中飞翔的画面)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鸟想“飞”的情感。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悟1.扫除了字词障碍,谁能把课文流利地读一遍呢?(指名读)2.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1)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呢?(2)小鸟为什么停在阳台上呢?(3)“我”是怎样做的呢?

3.老师领读,引导学生读得有感情。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的羽毛()的小嘴

()地叫

三、精读课文,深入学习

1.读读课文的第

1、2自然段,想一想:“我”看到的小鸟是什么样的?“我”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1)出示句子:

①它用尖尖的小嘴,梳理着身上湿漉漉的羽毛。②我悄悄地在一旁看着它:“啊,可怜的小鸟!它肯定是迷了路,找不到自己的家了。”(2)看到湿漉漉的小鸟,这个小朋友是什么心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学习第

3、4自然段。

出示句子:我连忙拉住妈妈,用手指了指阳台上的小鸟,轻轻地说:“妈妈,小鸟在躲雨,别吓着它。”理解“连忙”“轻轻地”,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连忙”可以看出“我”非常着急,怕万一妈妈惊动小鸟,小鸟就会飞走被雨淋着。“轻轻地”说明“我”很小心、轻声地说话,生怕惊走了这只小鸟,体现出“我”对小鸟的关爱。)3.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想一想,小鸟欢快地叫了几声,它和“我”说了什么?让学生扮演小鸟,说一说。①小朋友,谢谢你。

6.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我连忙拉住妈妈,用手指了指阳台上的小鸟,轻轻地说:“妈妈,小鸟在躲雨,别吓着它。”(1)“连忙”“轻轻地”体现了。(2)用“连忙”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请你写一条爱鸟护鸟的宣传语。(如:同在蓝天下,人鸟共一家。)

[教学板书]阳台上的小鸟

2小鸟:迷路躲雨(可怜)“我”悄悄地看连忙拉住妈妈

轻轻地说爱护小鸟关心弱小[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往往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本课生字时,我充分利用“送小鸟回家”“开火车”等游戏的形式,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我在“乐中教”,学生在“乐中学”,其乐融融,提高了识字效率。本课篇幅比较长,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还存在一定难度。在教学时,我主要通过抓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体现了“我”对小鸟的关爱。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要关爱动物,做个有爱心的人。

第二篇:2016年秋季版2017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第5课阳台上的小鸟教学设计2

阳台上的小鸟

(一)揭题读题,启发谈话

1板书课题:阳台上的小鸟。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认读生字“台”。

2师:小朋友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通顺,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画出课文中的生字。

2数一数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了解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生字

1看拼音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自己运用曾经学过的认记生字的方法,来记忆生字。

(1)熟字加部首:亭——停显——湿立——拉

(2)熟字换部首:拍——怕

(四)朗读感悟

1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根据标点符号读出正确的语气。

(1)“啊,可怜的小鸟!”一句,要体会小作者内心充满了同情、关爱的情感,读出感叹的语气。

(2)“下雨了吗”一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2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1)我看见小鸟在阳台上躲雨,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2)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小朋友吗,为什么。

(五)巩固练习

1用“开火车”认读的方式,读词语卡片。

2用“给字宝宝找朋友”的方法,给生字组词,巩固识记生字。

(六)指导写字

结合写字,教学新部首“双耳”“女字旁”“走之儿”。指导学生在《写字》本上写字。

(七)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平时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你是怎么做的。再说说今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做。

《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学习本课可结合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一年级下册)中的《放小鸟》《妈妈的心意》。让学生懂得关爱生命,关爱弱者,关爱小动物。

第三篇:一年级语文下册阳台上的小鸟教案语文S版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字。学习3个新偏旁,“夕字旁”“双耳”“女字旁”。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我为雨中的小鸟担心的真挚情感,学会关心弱小。教学重点:指导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感情朗读,体会蕴含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1.课件出示:雨中,一只小鸟飞来飞去,羽毛全湿了,最后停在一家阳台上。

2.提问:同学们,当你看到这只小鸟时,你们会怎样做呢?

3.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阳台上的小鸟。

4.板书课题。

5.、齐读课题。注意读好生字“台”。

二、带着问题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最拿手的办法识字。

2.说说遇到不认识的字,你用了什么办法?

3.再读课文,标好自然段。

三、结合课文,认读生字词。

1.出示自做的生字卡,小组开火车读。

2.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认读生字的方法,学会认记新的生字。结合学习新偏旁:阝(阳)女(妈)夕(外)

3.同桌互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评议,正音。

4.做“摘果子”的游戏。(在黑析上贴上一棵大树,树上结满了红红的带有序号的果子,每个果子的背面是生字词,让学生摘一个读一个。)

5.分组做“找朋友”的游戏。(让每个学生读一个生字,其他学生运用这个生字,写一个词,另一位用这个词再说一句话。对了——就找到了朋友)。

6.重点指导书写:身、家、要。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看见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在雨丝里飞来飞去,最后停在一家阳台上。现在,你们想知道主人是怎样对待小鸟的吗?老师和你们一同到主人家去看看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主分段读课文。了解主人是怎样对待小鸟的。

三、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1.朗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书中描写鸟的样子的句子。

2.我看见这只鸟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板书:悄悄地瞧)

3.谁能读读第二自然段。

“啊,可怜的小鸟!”这句应该怎样读?谁来试试?

4.指名一生到讲台上,边读边做出同情、关爱的动作和表情。

5.读后同学评议,全班齐读。

妈妈发现下雨了,要去收衣裳时,我是怎样做的?

四、学习第

三、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在书上找出我关爱小鸟的动词,用“”画出。

引导感悟“连忙拉住”、“轻声说”。

反复朗读第四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让学生说说从这两个词语中,你明白什么?

板书:连忙拉

轻声说

雨停了。我是怎样做的?

五、进入情境,再次感悟。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画出我高兴时说的话。

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高兴地说。

3.同自己喜欢的动作,边读边演示此时高兴的心情。

4.指名演读,读后评议。

5.全班感情齐读全文。

6.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小朋友吗?说说理由。

7.分角色朗读课文中想的和说的句子。

六、课后延伸,拓展生活。

假如在生活中,也遇到小动物,你会怎样做?

七、拓展练习,活学活用。

读一读,练一练。

1.我看见妈妈走了。

1.昨天上午我和爸爸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树

2.下雨了吗?

2.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掉下来呢

3.啊,可怜的小鸟!

3.这个南瓜真大

板书:

悄悄地瞧

连忙拉

高兴地说

第四篇:阳台上的小鸟教案

6、阳台上的小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台、丝、停、身、湿、羽、悄、啊、连、拉、指、拍、朝”13个生字;会写“衣、身、阳、妈、台、要、笑”7个字,学习2个新部首:“双耳”、“女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我为雨中的小鸟担心的真挚情感,学会关心弱小。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自主的读书活动中,学会表述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情感与态度:

有爱鸟、护鸟的意识,教育学生关心弱小、关爱动物、热爱自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激活经验,感知文本——明“空白”

师: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瞧这只小鸟在蓝天的怀抱里自由自在飞翔,它多开心呀!它飞呀飞,飞到你的桌子上,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用手来摸摸它。

师: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生:我会把它捉住,关进我家的鸟笼里。

师:那鸟妈妈该多着急呀!这样做好吗?

师:老师很高兴有这么多的同学喜欢小鸟,都愿意和它交朋友。

师:春天的脸说变就变。轰隆隆,突然下起了雨,小鸟赶快飞到一个小朋友家的阳台上躲雨。这个小朋友会怎么做呢?我们一起去看看。(揭示课题《阳台上的小鸟》生齐读课题)

师:请大家轻声地读一遍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宝宝拼一拼。并用笔圈出生字新词。

(学生自读自画,教师巡视指导)

师:(卡片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小鸟送给你们的礼物,你们想要吗?认真的孩子都能得到,看谁能正确读好它们。同桌同学互相拼读,并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学生兴趣很高,先同桌互相合作自学字词。老师再结合图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的方法大面积检查自学情况)

师:你们想知道这个小朋友会怎么做吗?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都读懂了什么?

生:那只小鸟好可怜,它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生:这个小朋友怕妈妈吓着小鸟,不让妈妈去阳台。

生:下雨了,鸟妈妈找不到小鸟,肯定会很着急。

生:妈妈笑着点了点头,是在表扬她孩子。

师:同学们真棒,才读两遍课文,就读懂了这么多,有的同学还能想象地说出课文中没写到的内容呢。

二、研读:放飞想象,体验文本——补“空白”

师:(图片展示)看,这只小鸟正用尖尖的小嘴,啄着身上湿漉漉的羽毛。(相机理解“湿漉漉”的意思)如果你看到了,你会对小鸟说些什么?(第一次“补白”)

生:小鸟,你是不是找不到妈妈,回不了家呀?

生:小鸟,你别急,来我房间歇歇吧,我愿意和你交朋友。

生:小鸟,你身上都湿了,让我帮你擦一擦,不然会感冒的。

师:大家都是有爱心的好孩子,都想办法去安慰和帮助这只可怜的小鸟。

师:文中的小朋友跟你们一样在关心小鸟,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他是怎么想的。

生(读):啊,可怜的小鸟!它是迷了路,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师:你们同情这只小鸟,老师听出来了。

师: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躲在一旁悄悄地看着它?

生:因为小鸟胆字小,怕陌生人。

师:是呀,小鸟都有点儿害怕着急了。如果这时躲雨的小鸟发现有人在看它,它会怎么想、怎么做的?(第二次“补白”)

生:小鸟会想:他是不是想把我赶走,不让我躲雨呀?

生:他是不是想捉我呀?我得马上飞走。

师: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读读课文。

(指名读小朋友说的话,一位学生声音响亮地读。)

生(读):妈妈,小鸟在躲雨,别吓着它。

师:小鸟听见了,肯定被吓走了。

生:哈哈,因为他读得太大声了。

师:对,那你觉得应该怎么读?你能来试试吗?

生:轻轻地,小声地读。

(学生自由练读后,又指名读。个个读得很有感情。)

师:老师听出了你们怕惊动小鸟,如果能加上些动作就更好了。到书中找找表示小朋友的动作的词。

生:拉、指、说。

(学生表演读)

师:妈妈为什么笑着点了点头?

生:妈妈看到我对小鸟这么有爱心,心里很高兴。

生:妈妈在表扬我做对了。

师:可爱的小鸟好象听见了他们所说的话,这时,雨停了——

生(读):我看见小鸟拍了拍翅膀,朝我欢快地叫了几声,“噌”地一下飞走了。

师:小鸟朝“我”欢快地叫了几声,好象在对“我”说些什么?(第三次“补白”)

生:谢谢你让我在你的阳台上躲雨,再见!

生:你没有欺负我小,而是很小心爱护我,你是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好孩子!

师:这时小鸟的心情怎么样?

生:太高兴了,因为它可以回家了!

师:来,把高兴劲儿读出来吧!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很投入)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文中的小朋友说什么呢?你喜欢他吗?

生:我会对文中的小朋友说:你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好孩子,我要向你学习。

生:以后我也会向你一样爱护小鸟,跟它们交朋友。

师:是啊,有了大家的关爱,鸟儿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生活得多快乐。

三、赏读:升华情感,丰满文本——无“空白”

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像文中的小朋友一样,常常把爱给那些需要帮助的、比我们弱小的朋友。让我们在动听的鸟叫声中再读一读这篇课文。(自由读全文后,再赛读)

板书设计:阳台上的小鸟

小鸟迷了路(可怜)爱

我:连忙拉住妈妈轻声说高兴地说

第五篇: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阳台上的小鸟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

6·阳台上的小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我’’对小鸟的爱心。

3、向文中的“我”学习,用爱心保护动物。教学重点:

2、读懂课文,体会“我”对小鸟的爱心。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向文中的“我”学习,用爱心保护动物。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四字六步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督预示标

1、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

2、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我’’对小鸟的爱心。

(3)、向文中的“我”学习,用爱心保护动物。

二、自学梳理

学生依据《自学提纲》开始自学。自学提纲: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1、小鸟为什么停在阳台上?

2、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画出描写小鸟样子的句子。

3、小作者看见这只鸟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三、小组答疑

1、有小组长主持,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然后让小组成员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讲给其他同学听,如果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相互讨论一下。

2、制定本组的展示方式,推选出本组展示的学生代表。

四、展示评价

把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1、小鸟为什么停在阳台上?

指名回答

(1)、找生说出。

(2)、从这些红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鸟又可爱又可怜)

3、小作者看到这只鸟时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1)、指名说。

(2)、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关心小动物、关爱弱小)

五、联系拓展

1.如果这只美丽的小鸟停在你家的窗台上,你看到了你会怎么做?

THE END
1.表示人要有目标的成语3、长风破浪:比喻目标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4、风云之志:像风云那样雄大高远的目标; 5、豪情壮志:豪迈的情感,壮烈的志向; 6、宏图大志:有宏伟的计划,远大的目标; 7、鸿业远图:宏伟的事业,远大的志向或谋划; 8、鸿鹄之志:比喻怀有远大志向和目标的人。标签...http://m.15tqc.com/show2226202/
2.金浦钛业:金浦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说明书(四...转增股本等原因增加的公司股份,亦应遵守上述安排。法律法规对限售期另有规 定的,依其规定。 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拟?募?集?资?金总?额?(?含?发行?费?用?)?最多?不?超?过 ...https://stock.stockstar.com/SN2023112000015558.shtml
3.普通话知识竞赛问答题20、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有哪些益处? 答: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21、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是从哪一年开始实施的?定在每年的什么时候? 答:1997年下半年,国务院第134次总理办公会议批准,自1998年起,每年九月的第三周在全国开展“推广普通...http://www.qingshuihe.gov.cn/zjqsh/qshgk/yywz/201702/t20170214_509297.html
1.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和时间赛跑》词语解释(精选13篇)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b05g971.html
2.《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通用25篇)一、定准目标 设计合理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定准目标,我第一次试讲把课型定在了“读写联动”上,因此,我把“学习人物细节描写以及运用”作为了教学目标,在教学环节上也是以此为依据,经过了我自认为精心的设计后,上了第一次试讲。 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说里,学生的思考角度对于我的教学思路并不是很...https://www.ruiwen.com/jiaoxuefansi/3671514.html
3.四年级上册复习词语8篇(全文)1.定准教学目标,找准方向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我将本次理解词语复习课的目标定为: (1)梳理“替换法、拆词法、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聯系生活实际”等理解词语的方法。 (2)通过课内词语的理解复习来帮助学生梳理出做理解词语这类题目的具体步骤。 通过试教,我发现学生对理解词语的...https://www.99xueshu.com/w/filex4ghvujs.html
4.形容目标清晰的成语形容目标明确的四字词语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得失在人】指人生的胜利失败就取决于本人的努力与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发愤图强】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 【发奋图强】下定决心,努力追求进步。 形容目标的成语 抱负不凡 抱负:远大的志向.指有远大的志向,不同一般...https://www.xdyy8.com/juzi/44687.html
5.关于电工技师的论文(精选11篇)三、定准题名 题材选定后便要肯定论文题名,题名在论文写作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需求用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最重要的特定内容。题名定位要精确但不能过大,否则题名与文章内容不对称,会呈现文不对题或文“小”于题的状况。 “点”题材论文的题名要突出其内容是“点”,题名宜“小”,但能精确地描绘该事情...https://www.yjbys.com/bylw/qitaleilunwen/110117.html
6.《识字》教学教案15篇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只认不写4个字。认识一个偏旁。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2、仔细观察图画,能凭借图画联系生活积累,认识天安门广场的事物。理解本课词语。 3、感受北京天安门广场节日的'欢庆气氛以及神州大地的欣欣向荣,体会祖国的繁荣与强大。 https://mip.wenshubang.com/jiaoan/2778207.html
7.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电子课本及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可以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落实词语这个基础目标。】 二、精读感悟 学习表达 1.同桌合作你读我找,看看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课文是怎么介绍这么美妙的、神奇的花钟的? 2、出示并欣赏课文中出现的花的图片,说出花的名称。 https://www.meipian.cn/1vv0n75e
8.评课发言稿(通用19篇)3、教师的基本功扎实,知识底蕴丰富,课堂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能力高,环节设计合理,能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有的教学设计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爱华镇的`沈嗣瑜老师的《月光曲》的小组合作部分的设计就较为新颖,利于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有的教师语言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有亲和力,便...https://www.jy135.com/jianghuazhici/2318579.html
9.七年级语文校本作业校本作业5.解释词语 响晴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3 雨的四季 【学习目标】1. 理解并积累字词 2.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之美。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把握文章线索,理解内容。 4.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趣。 【重点】1. 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情感。 http://www.fjxyyz.com/ptyz_news_show-694.html
10.孙权劝学优秀教案(通用10篇)教学目标: 1、领悟读书益于人类发展和充实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语 3、善于品味揣摩语言,真切感受人物形象,进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图片导入 [展示人物绘像孙权与吕蒙,并介绍] 图片中的这两个人物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吴王孙权,大将吕蒙。吕蒙...https://www.oh100.com/kaoshi/jiaoan/263342.html
11.拼音教案范文14篇【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ieüe,特殊韵母er和整体认读音节yeyu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会读它们的四声。 2.学会拼读带有复韵母ieüe的拼音,掌握ü上两点的省略规则。 3.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词语和句子。 4.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5.认识家、飞、机、有、儿、河、入、校8个生字,并能...https://www.liuxue86.com/a/5028272.html
12.《望岳》教学设计(精选14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https://mip.cnfla.com/jiaoxuesheji/1394631.html
13.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通用12篇)教学目标 1、掌握一种识字方法:从身体部位的词语中识字。 2、读准词语,尤其读准轻声词。 3、掌握一种汉字书写的笔顺规则。 4、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掌握一种识字方法,掌握一种汉字书写的笔顺规则,背诵、记忆古诗。 教学难点 养成积累生字、词语、诗句的好习惯。 https://www.yuwenmi.com/jiaoan/yinianji/2331027.html
14.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潮》教学设计(通用10篇)【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https://www.cnrencai.com/zongjie/jiaoxuesheji/53406.html
15.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既注意体现阶段性,又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根据...https://m.360docs.net/doc/ec1037665.html
16.《千年梦圆在今朝》教案优秀10篇学习目标 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http://m.yueduku.com/jiaoan/jiaoandaquan/78/78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