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脉 定向施策

日前,在江苏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淮安基地(以下简称“淮安基地”)里,黄瓜满藤、番茄成串,各色蔬果长势喜人,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采摘、植株管理等操作。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抗逆栽培岗位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孙锦正针对种植中的具体问题,给种植户答疑解惑:“配制育苗基质时有讲究,一定要将有机基质和无机基质科学配比,以调节育苗基质的通气、水分和营养状况;基质选用时注意不含活病菌、虫卵,不含或尽量少含有害物质……”

“变废为宝”送技术

对于蔬菜生产而言,育苗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如何培育健康幼苗,避免其根部病害发生,有效促生抗病?这个问题起初一直困扰着淮安地区想要培育设施蔬菜的农民。

“在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培育健壮的幼苗很大程度上依赖优质基质的支撑。利用工农业废弃物生产的优质基质,不仅可以为工厂化育苗提供基质材料,还可以将工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孙锦表示。

如何为工厂化育苗提供基质材料?如何选取优质基质材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怎么样能把工农业废弃物利用起来?这些问题成为当时团队攻坚克难的方向。

“通过团队的不懈努力,我们从农作物秸秆、醋糟、菇渣、椰康、木薯渣等农作物废弃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变废为宝’,研究其匹配关系,破解此类废料在基质化利用过程中的技术瓶颈和难题,给蔬菜喂上‘营养餐’。”孙锦介绍,团队联合企业开发出“柴米河”“培蕾”“沃强”“健环”“连盾”“嘉禾”等6个基质品牌和15个基质产品,对黄瓜、番茄、辣椒、西瓜、西蓝花等蔬菜有促生抗病作用,有效减少了常见蔬菜的根腐病、枯萎病等根部病害的发生。

现在,在柴米河公司的木霉菌研发生产基地可以看到,一批刚发酵的木霉菌透着微微的绿色,像毛茸茸的小蘑菇,被一层层摆放在架子上。“木霉菌生物量大、根表定殖能力强、次生代谢产物种类多,可迅速利用营养物质,占据土壤空间,抗病促长功能强大,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公司负责人王其传介绍。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孙锦团队利用生物技术等科技手段将工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生产的生物基质、生物基质肥等产品为土地提供了生态有机肥料,有效提高了育苗成活率,为农户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产量。

据了解,孙锦团队服务过的地方基质生产企业实现有效降本增效,累计新增利润7650万元,开发的系列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泰国、马来西亚等国。

产教融合育人才

要让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人才培育是关键。近年来,孙锦团队以高校为依托,企业为平台,共建农业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基地,产教融合,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

团队以“首席专家+协作组+示范基地”推广模式和科技示范户、综合展示、生产基地推广机制,通过建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综合展示基地、示范点,培育科技示范户,在江苏省的设施蔬菜生产区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材料。

冉祥蔚是园艺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在团队与柴米河公司共建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和江苏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后,她被推荐为共同培养的设施专业技术人才。

她的日常工作是在淮安基地解决企业培养基质时遇到的技术问题,同时也兼顾解决种植户提出的一些种植问题。此刻,有种植户希望她能针对如何种植出产量高、口感好的黄瓜传授经验技术,冉祥蔚指着其中一株说:“你们看,像这一株,它的幼苗已经长出了6~7片叶了,这时候最容易发生倒伏,就需要我们在日间管理时及时插架或吊绳……”

“我们和南京农业大学开展合作,企业提供基地,高校派学生来进行田间管理,做科研,试种新品种,组织种植户进行蔬菜种植培训等,让学生们走进田间地头,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王其传高兴地说。

据悉,目前团队的技术推广应用范围涉及江苏省设施蔬菜主要生产区域13个市的60个县(市)、214个乡镇、1856个村。建立万亩生产基地6个、综合展示基地50个、示范点106个,培育科技示范户4.1万户;累计推广1485万亩,推广区域内品种覆盖率达92%,技术覆盖率达97%。开展培训观摩317期,培训基层农技人员680多人次、农民4.8万人次,带动农民52.3万人。

科技赋能兴产业

这就是孙锦团队与苏州综合试验站、兴化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合作开展了多年的“稻菜轮作”周年栽培模式的研究成果。他们因地制宜提出适合苏北地区推广应用的“水稻-菠菜”“水稻-小白菜”“水稻-香葱”“水稻-番茄”等轮作模式。

“冬春季节科研人员在土地上开展科研育制种,之后就会种植水稻,水稻收割后又种植四种蔬菜作为绿肥,以提高耕地地力。”孙锦说,“采取这种轮作模式,既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又增加了土壤肥力;既可以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产出,也为我们开展更有挑战性的课题提供良好条件。”

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团队发现,这种“稻菜轮作”种植模式不仅可实现节本增效的目标,还具减施氮肥的良好效果,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团队已在常熟市海虞镇建立“稻菜轮作”模式示范基地300亩,在兴化建立“番茄-水稻”轮作模式示范基地240亩、“香葱-水稻”轮作模式示范基地560亩。据统计,与单一水稻种植模式相比,“稻菜轮作”模式可使水稻亩均增产27公斤以上,水稻加蔬菜净利润每亩增加1.5万元以上。

孙锦表示,未来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抗逆栽培岗位专家团队将继续与这些企业深度合作,将研究成果落地,实现产业化,服务江苏蔬菜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近一步与企业共同培养更多农业科技人才,共谱现代农业田园乐章。

THE END
1.中医把脉准不准问答频道中医把脉还是比较准确的,因为中医把脉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来进行诊断,而且在中医方面发生一些疾病的时候,...https://www.bohe.cn/ask/view/104671417.html
2.精准“把脉”开出“良方”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形式之一。如今,检察建议的监督职责不但体现在诉讼活动中,而且延伸到“诉讼监督”外,参与社会治理。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视察调查组开展检察建议视察调查工作,监督和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履职,发挥检察建议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市域社会治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预防减少违法犯罪等方面...https://szb.ptxw.com/h5/html5/2024-06/03/content_141579_17480060.htm
3.[安徽新闻联播]定远:精准“把脉”当好降守门人新闻 [安徽新闻联播]定远:精准“把脉” 当好健康守门人简介74 新闻栏目推荐 首页|全站地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版权所有 https://news.cctv.com/2019/10/31/VIDE4aQmkEO7wN81zBoySg3V191031.shtml
1.基层干部要把准脉诊明因开好方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基层工作就如同中医把脉会诊,只有找准人、找对事、找到问题根源,才能真正做到办实事,解民忧。“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基层把脉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迈开步子,到群众的炕上坐一坐,...https://www.cnxds.com/thread-382150-1-1.html
2.股市专家把脉精准数据实力分析软件资讯软件评测使用Level-2软件的股民,在开盘时间内,可以随时看到庄家、散户买卖股票的情况。 那么,大智慧365炒股软件,所配备全新沪深Level-2数据,全息高速盘口、个股全档行情、ETF申赎实时数据,使用的最新“猜测算法”,都会保证了以上用户所需要获取的数据更精准。https://soft.zol.com.cn/387/3877178.html
3.精准“把脉”对症下药12月3日,在部领导的带领下,区委组织部、区编办、区老干部局党员义工以及青葵社工中心的社工一行17人深入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联系点--大泽镇文龙村、潮透村、田金村开展调研帮扶活动。挂扶干部与结对帮扶贫困家庭“认亲戚”,摸底了解情况,为下一步精准扶贫“把脉”,以实际行动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https://gdxk.southcn.com/jm/xhqk/dsj/content/post_359826.html
4.科学“把脉”精准“开方”江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布的城市体检工作方案要求,精准查找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和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经综合考虑规模、区位、功能等因素,选取南昌、赣州、景德镇作为样本城市,评估城市体检开展情况和问题解决情况,提出政策措施建议。建立城市政府主导、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牵头,相关...https://www.mohurd.gov.cn/xinwen/dfxx/202403/20240315_777047.html
5.精准把脉对症下药此次调研,赖常委对医院的工作“精准把脉、对症下药”,开出了改革、发展的处方,为医院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区卫计局局长谭俊杰主持会议。 赖雪晖常委发言。 医院党委书记刘映南表态发言。 医院全体党委班子成员、附属杏坛、陈村医院领导班子及相关职能部门、临床科室的中层干部参加了会议。https://www.sdrmyy.com/v-7-7073.aspx
6.专家把脉助力精准教学模拟课堂无生同样精彩专家把脉助力精准教学 模拟课堂无生同样精彩 “模拟课堂”也称之为“无学生的上课”。是讲课老师模拟上课的情景,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模拟课堂也是职称评定中常用课堂考核方法。为让老师们提前适应职称评定中这一环节,莲都区吴建华名师工作室联合信息技术第三组在碧湖中学开展...https://studio.zjlsedu.org/index.php?r=studio/post/view&sid=69&id=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