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工作是政治巡察,是党的巡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巡察作为打通党内监督“最后一公里”的一把利剑,直指基层和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发挥了巡察的政治“显微镜”和“探照灯”作用,有力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把好脉、开好方,齐心协力组织“政治体检”。
一、巡察工作不容忽视的种种“脉象”
一是“不愿巡”。主要存在“三化”现象:思想情绪化,有的干部是“被”抽调到巡察机构的,往往是一声令下、各就各位,之前与干部缺乏有效沟通,主观上存在不情愿。工作模式化,有的干部在原单位是部门领导,负责全面工作,对上对下都比较熟悉,工作方式和模式相对固定,业务上得心应手,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挑战。任务边缘化,认为巡察只发现问题,不直接处理问题,工作带有“副业”、边缘化性质,认为本职工作才是主业,经常以原单位工作忙等理由缺席巡察工作。
二是“不敢巡”。主要存在“三怕”思想,怕工作失误,领导安排就干、不安排就等,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坚持走中庸之路。怕触及利益,不敢得罪人,指出问题时顾虑较多,处理问题时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怕本人和家庭成员受到打击报复,采取明哲保身、当“老好人”,对违纪违规之事不敢动真、不敢碰硬、不敢得罪人。
三是“不会巡”。当前,各区县大部分巡察干部来自各行各业,经历阅历不同,素质参差不齐,虽进行了必要岗前培训,但仍然存在职责不清、业务不熟、办法不多等问题,有的巡察干部谈话时把握不好“主攻”方向和重点内容,缺乏对谈话人的引领,有时反被巡察对象“牵”着走,偏离谈话主题,有的对怎样发现问题、寻找线索等找不到方向、摸不着头绪,使得巡察效果大打折扣。
四是“不信巡”。个别谈话对象对巡察组缺乏信任,普遍存在不愿讲、不敢讲、不肯讲、不多讲的现象;担心信息化时代讲多了,怕巡视组的同志走漏风声,采取少说为佳的态度;认为巡察组解决不了问题,问题讲了也白讲,干脆不讲;对巡察谈话存在戒备的心态,只讲套话和成绩,讲问题也是避重就轻,巡察干部难以真正掌握实情。
七是“不快巡”。个别巡察干部政治敏锐性不强,作风不严不实,缺乏雷厉风行、马上就办的作风,工作不主动、不积极,能推则推、能躲则躲、能拖则拖。对群众反映集中、强烈,甚至急需急办的问题,处理不及时、解释不到位,回应与群众满意度有差距,程度不同影响了公务员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二、做好巡察工作的应对“处方”
一是树立巡察导向。巡察工作要坚持政治巡察的导向,旗帜鲜明树立“巡察有为有位、失察无为无位”的价值取向,针对少数干部不愿巡、不信巡的问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切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自觉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以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二是建强巡察队伍。巡察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打造一支纪律严明、敢于担当、善于发现问题的巡察干部队伍至关重要。要根据被巡察单位的单位的性质、业务类型、专业特点、廉政风险大小等情况科学安排、合理搭配巡察人员。选派好党性强、经验足,善于分析研判问题的同志担任巡察工作组长,把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执法等部门中政治意识强,思想觉悟高,专业素质精的同志选配到巡察队伍中来。
三是提高巡察能力。针对不会巡的问题,要坚持“巡什么、训什么”的原则,从能力上“充电加油”,提升能力素质;要从实践上“墩苗历练”,选派巡察干部到改革发展的主战场、脱贫攻坚第一线和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锤炼品质、提高本领。针对不善巡的问题,要注重传帮带,让具有丰富巡察经验的巡察组长“以案说巡”,要发挥纪检、组织、审计、信访等部门骨干作用,请他们介绍好经验、好做法。同时,要采取“难题会诊”、经验交流等方式,促进自身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努力争当专家型、权威型的巡察干部。
五是培养巡察作风。十八大以来的巡视巡察工作,之所以有“动摇山岳,震慑州县”的强大威力,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在于我们是真巡视巡察。这就需要巡察干部务必保持真巡、快巡的作风,切实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真聚神、在加强党的建设上真聚力、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真聚焦,确保发挥巡察的政治“探照灯”“显微镜”作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同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严格按照程序、依纪依规办理,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难事争办、协同共办、现场快办、督促严办,以快干、实干、会干的作风和政治巡察深、发现问题准、分析问题透、问题定性实的效果,赢得百姓的理解与支持,切忌巡察工作表面化、形式化。
总之,巡察工作是巡视工作在基层的延伸,是推进“两个责任”落实的重要抓手,唯有从提高巡察干部的政治素养、业务素质、队伍建设和巡察方法等诸多方面着手,巡察“利剑”方能始终高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