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育人观认为,文化可以塑造人。文化将自身蕴含的元素传递给浸染在文化当中的人,长久以往,人便会形成一种与文化相一致的精神取向,这就是文化的育人作用。而哈军工在办学中形成的“哈军工精神”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丰碑文化,研究、利用、发挥哈军工文化在育人工作中的价值,对于新时期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和方法,满足青年学生日益提高的成长成才需要,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作为我校优秀的历史文化基因的哈军工精神和文化,就成为本项目的切入点。
将哈军工精神和文化作为项目切入点,就决定了这个项目的定位是文化育人项目。因此,项目建设内容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在文化层面实现对“哈军工精神”的现代转化,解决文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实践层面将转化后的“哈军工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解决教化的问题。在文化育人的工作中,文化是教化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希望能够通过项目的创建,以文化内容的转换、丰富、创新,推动教育手段、平台、形式的创新,服务育人。
找准发力点——解题
我们将项目建设的第一方面内容,即在文化层面实现对“哈军工精神”的现代转化作为这一年的发力点开展工作。
哈军工精神与文化在我校一直得到了很好的传承,那么为什么要对其进行现代转化呢?这是事关项目建设方向性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从教育客体的角度审视,如果想让被教育者能够主动选择接受文化的熏陶,那么就有必要将文化打造得更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更符合时代的发展特征,要有更具吸引力的内容。而从教育主体考量,我们有义务去做一个文化育人的桥梁。2013年哈军工纪念馆开馆时,哈军工校友、道桥工程专家王景全院士在留言簿上题了“天堑通途”四个字。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难再遇到空间上的天堑,但在信息时代,如果没有一座文化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就非常容易出现文化上的精神天堑,这也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这件事。
此外,满足“哈军工精神”的现代转化这项工作需要的前提和基础条件,也是项目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首先,项目组所在部门的机构设置与工作职能是实现对“哈军工精神”现代转化的保障。2016年学校机构改革中,将哈军工纪念馆挂靠档案馆运行,档案馆的内部机构设置就形成了“两馆一心”的工作格局,即档案馆、哈军工纪念馆、哈军工研究中心。档案馆是存史机构,哈军工纪念馆是传史机构,哈军工研究中心是研史机构,在工作职能上形成了存、传、研的完整工作序列。其次,项目组成员从未间断地对哈军工文化的学和研是实现对“哈军工精神”现代转化的基础。学,是为了领悟哈军工文化的核心要义;研,是为了挖掘哈军工文化的持久内力。我们依托哈军工研究项目的资助,整合汇聚了军工六校的研究力量,产出了一批具有新的学科跨度、新的研究视角的成果。这些都成为我们对“哈军工精神”进行现代转化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的项目建设目标是通过对“哈军工精神”的现代转化,使“哈军工精神”能够“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能够被常学常新;使其转换为对学生更有吸引力的教育内容,展现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育形式,打造出让学生更为熟悉的教育平台,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于思想政治工作;使“哈军工精神”优秀的文化元素与国家对青年学生的期冀相融合、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相结合、与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相契合,从而让优秀的大学文化、红色文化润物无声地滋养青年学生,在青年学生心中落地生根,不断增强我校学生的文化自信。
找准贡献点——交卷
在对“哈军工精神”进行现代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理论研究、面上梳理、选点实践这三个贡献点,集中突破。
在理论研究方面,项目组成员分析并研究了哈军工文化与工程大学文化的关系、工程大学文化与“三海一核”文化的关系、哈军工文化与“三海一核”文化的关系,统一师生对我校不同历史阶段文化发展形态的认识,首次提出了“哈军工文化是工程大学优秀的历史文化,‘三海一核’文化是工程大学特色的发展文化”这一概念。
在面上梳理方面,我们撰写了《忠诚的印记哈军工—哈船院—哈工程》一书,以历史档案为依据,以文化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从哈军工发展到工程大学的历史。校党委书记谷焕民以《文化兴校精忠报国》为题为本书作序。从推广性、示范性上看,此书可以作为新生入学教育教材、新入职教师培训教材、面向全校师生的校史教育教材。此外,作为传统文化育人教材的补充,我们策划编辑了《我的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手绘图册》,通过手绘的形式,展示了学校历史文化的另一个侧面。
在选点实践方面,我们以“三海一核”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三海一核”如何从哈军工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学科建设思想一路发展而来的历史过程,编印了《三海一核的前世今生》画册,并策划了同名展厅,为学校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提供了实践载体。
爱人者,人恒爱之;育人者,人恒育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深刻领悟到,教育者永远可以从被教育者身上学会很多东西。在文化育人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与青年学生共成长,加强自我修炼,力争成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是项目组成员为之持续努力和追求的方向。
点评人吕冬诗:项目建设要完成三个任务:一是解题,就是目的目标化、目标操作化的过程;二是建构,就是活动系统化、行动理念化的过程;三是答题,就是成果标志化、经验普适化、评估横比化的过程。《以“哈军工精神”现代转换融入育人全过程的研究与实践》这个项目解题的过程做得很好,目标操作化、系统化很完整,尤其现代转换完成得很好,并在完成建构任务中,着力在传播弘扬、融入育人上下功夫,通过党课、策划专题展览、主题活动等形式融入育人各环节,在推进“哈军工精神”现代转换,探索“哈军工精神”育人的平台载体、方式方法上做了很好的尝试和探索,推动“忠诚、坚韧、担当”这些“哈军工精神”的核心价值融入育人全过程,具有很好的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