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紧密结合学科内容,选择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素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讴歌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厚植家国情怀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重点选择反映建国以来伟大建设成就作为素材,激发考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如:文综全国Ⅱ卷第36题,以云南省大理宾川县“治贫先治水”的发展理念为例,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和脱贫致富相结合,凸显国家建设伟大成就;文综全国Ⅲ卷第9~11题,以我国新疆独库公路为原型设计试题,独库公路的修成贯通,沟通了南疆和北疆两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促进民族繁荣和稳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试题引导考生热爱祖国,要从了解祖国的山山水水开始。
再现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真实情境,树立人地协调观
谱写改革开放积累的成功经验,培育生态文明观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要求考生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下,有效整合学科知识,合理运用学科能力,认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文综全国Ⅲ卷第1~3题,以某企业“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为案例,主要考查考生对“厨余垃圾”以及“厨余垃圾”处理系统工艺过程的认识,通过对“厨余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引导考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关心和爱护环境,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态文明观。
立足学科本质,聚焦能力要求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聚焦能力考查,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考查的能力不仅包括必备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包括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试题充分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从整体性视角,注重对地理过程推理能力的评价
从实践性视角,强化对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
从开放性视角,凸显对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甄别
遵循全面发展,体现育人价值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在充分考查德、智的基础上,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要求。根据地理学特点和高中生的认知水平,选取既能达成考查目标,又结合学科知识的素材,设置问题情境,加强对健康意识、审美情趣、劳动观念的考查,突出对体美劳的教育引导。
培养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健康意识
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养成审美情趣
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树立劳动观念
高考地理知识点分布
2019年全国二卷地理试卷分析
【试卷综合分析】
2019年新课标全国2卷文综地理部分与2018年相比,整体难度水平相当。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理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知识技能的迁移转化能力。试题总体而言彰显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着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贯穿始末】
往年题组题组中考查的地点中外结合:如2017江苏与芬兰,尼罗河与贺兰山,山西省与白令海峡,2018年的美国龙卷风与贵安大数据中心,这就要求考生在高考地理复习的过程中,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整体情况从地形地貌/水文气象/人文经济等方面有一个明确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在考查到某国或者某一地点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图,心中有理;今年的主观题有所改变,考察了云南地区和浙江地区(两个中国区域,这个近五年的高考中是一个重要改变。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题组所给出的地图一定会给题目提供答题思路,比如1-3,发展I型城市,结合地图可知基本为省级行政单位或者省会城市,因而行政等级较高。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和2018年全国三卷对比,整体难度基本持平。其中,选择题难度较去年有所增加,但解答题难度较去年有所下降。选修方面,旅游地理比去年难一些,环境保护比去年简单一些。考点统计上,地带性、区位分析、河流沉积这些高频考点再次出现,说明研究历年高考题的作用重大。今年比较特殊的是36/37题两道大题的材料设置,往年课标三卷都是一题中国区域,另一题世界区域。但今年两道题的材料都是选取中国外的世界其他区域作为背景,并且还出现了以课本上的例子德国鲁尔区,说明现在的高考地理开始回归教材,今后要注意课本上的例子。
特别强调
1.农业
(1)知识体系
(2)考查角度
①考查大范围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种植业——湿润、半湿润平原地区;林业——山地与丘陵地区;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地区;渔业——湖泊、水库、海洋;柑橘——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水稻——水热条件好的平原地区;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②考查局部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
2.工业
①考查区位分析:自然因素——是否有建工厂所需的良好的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是否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源;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要考虑理想的区位条件和现实区位条件(是否具有明显的优势条件);环境因素——根据不同工业的污染特点,尽量减少对城区或居民区的污染。
②考查工业区位选择
工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角度:为减少生产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工业布局要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与消费市场,以节省运输费用。
环境效益角度:要考虑主导风向、水源、地形的影响,以及与城市的距离。
③考查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原料、燃料、劳动力数量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技术、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加强;交通运输在发达国家工业区位中不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度越来越重要。
3.交通运输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交通点
线:商业→市中心或交通便利的城市外围环路边缘
工业→工业集聚或扩散
聚落→分布、形态
①考查宏观选线:交通线的建设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自然因素影响线路的选择(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如尽量选择平原或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地形);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自然条件的制约。
②考查微观选线:方便快捷、少占耕地、减少对居民区的不必要干扰是共同原则;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地连接一些节点(如居民点、铁路车站等)。
对高频考点进行微专题建构
对于高频考点,应以微专题的形式进行精细梳理,这既是“深度学习”的要求,也是应对高考的“法宝”。以“区域特征”为例,可归纳如下图:
重视热点地区的知识拓展
复习建议及应试技巧
1、注重日常积累,夯实知识基础。
基础知识是备战高考的前提。新高三的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提高对于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基础知识的重视,并通过一定的练习,能够对每年重点考查的知识内容做到了然于胸。地理基础知识相较其它学科更加琐碎和零散,所以对知识的广度有所要求,更加注重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搭建知识体系,培养综合思维。
高考地理命题尤其是全国1卷较为重视对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往往一道题中会联系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考量,因此也对知识体系的搭建提出了要求。对于备考的同学,在高三地理的复习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知识框架的搭建,学会定期整合和总结已学知识内容,试着去构建每个知识点、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思维导图,发现和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举一反三,进行发散性思考。
3、观察生活和世界,培养核心素养
4、保持一定练习强度,锻炼图像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
在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备考的同学还应着重提高知识运用能力,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验证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思维逻辑水平,及时发现和弥补自身的知识漏洞,查漏补缺。同时,地理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图像分析能力和材料解读能力。针对一些典型题型,同学们应当进行着重练习和反思,在备考的关键一年里,保证练习的持续性和适度性,全面迎战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