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蒙徽(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和对湖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将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定位细化为“五个功能定位”,加快建设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国家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基地、国土安全保障服务基地、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我们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共性要求,以绿色低碳为底色的四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我们结合湖北实际,把握水这个最大的特点、最大的省情,把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湖北绿色低碳发展的具体抓手,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具体实现形式。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体系框架,目前一些模式和做法正从试点先行转向全省扩面推广。
一是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湖北承担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政治责任,治荆楚必先治水。水的问题,表象在江河湖库,根子在流域,必须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我们编制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细化落实安全管控负面清单和经济社会发展正面清单,从源头抓起,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支持三峡坝区、丹江口库区等重点地区把保护和发展统筹起来,努力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二是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搭建现代供应链体系。当前,供应链“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同时,发展中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重要原因也在于供需错配。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推动供需对接创造了条件。我们以公共性、普惠性、开放性、共享性为原则,围绕大宗商品、汽车、纺织等重点领域组建7家供应链平台和企业,完善数字化“天网”、物流“地网”、供应链“金网”、贸易“商网”,更好汇聚生产服务要素、促进供需对接、融合国企民企,立足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三是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新型城镇化。我们逐个市州研究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发展重点,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实现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同时,顺应外地返乡人员回到县城生活、本地农村居民向县城集中的趋势性变化,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开展县城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试点,制定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标准,提升县城建设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出台综合性民生支持政策,创造条件让返乡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先“安居”、再“乐业”。
四是以信息化赋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一方面,我们在武汉、襄阳、宜昌开展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以城市数字模型为基座,对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编码赋码,集成“一标三实”,打造城市信息模型平台(CIM);另一方面,出台“数化湖北”行动方案,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大力发展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建造,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
五是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一方面,推动重构城乡社区基本治理单元,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让干部沉下去,组织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让群众成为主体,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我们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中国式现代化康庄大道阔步前行,以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增光添彩。
站点维护:信息化管理处(湖北干部网络学院)技术支持: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