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因疫情形势严峻,海宁市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在校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中外师生齐心,共同守卫校园,国际校区总体运行平稳。这里,有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有军人气质的医护人员,有化身“大白”的新入职教工,有朝气蓬勃的学生志愿者,还有积极奉献的国际师生,让我们一同走进国际校区大家庭的抗疫小故事。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校医院陈秀
4月5日以来,连续三天的校区核酸采样中,“大白”和“蓝马甲”这批特殊的群体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校医院和大操场的核酸采样点,有一位身穿“蓝马甲”,拿着扩音器,一遍遍重复“把健康码准备好,亮度调到最亮”的飒爽女医生陈秀,协调着全校区师生的核酸登记与采样。她就是曾有部队工作经历的校医院陈秀医生,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来做核酸检测的师生“科普”注意事项,在场的同学们被陈医生的“脱口秀”逗乐了,核酸检测的气氛也因此缓和轻松下来。
陈医生的爱人是一位人民警察,已先行奔赴抗疫一线,自己选择坚守国际校区,夫妻二人虽不在同一个地方,但心中都向往着同一个目标:战胜疫情。“我们的医护工作人员有好多都是这样在参加抗疫工作的双职工。虽然见不到家人,但发挥‘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劲头就对了!”疾风知劲草,形势愈是严峻复杂,医护人员愈要冲锋在前,正如《孤勇者》这首歌的歌词一样:“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是英雄”,“只要打赢了这场校区保卫战,大家都是英雄。”陈医生说。
“守护我的校园”——ZJE新入职助理教授孟令锋
“这是我的校园,作为校区的老师,在这个时候出点力一起维护学校秩序和运转都是我工作分内的事情。”
疫情发展瞬息万变,在校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筹指挥下,青年志愿者宵衣旰食、未雨绸缪,助力学校从“准封闭”到“全封闭”平稳过渡。ZJE新入职助理教授孟令锋因为假期在校区实验室工作“撞上”突如其来的疫情滞留校区。“当时我为了找些临时的换洗衣物,联系了各个办学单位的行政老师,才发现大家都不在校区,这才知道校区也面临了人员极度不足的状态。”
“核酸检测的尽头是Weeliat!”——ZJUI研究员、副教授WeeliatOng
“核酸检测的尽头是Weeliat!”4月7日,不少学生都被这样一条朋友圈吸引,火速奔到体育场排队开始全员核酸检测。
Weeliat老师轻描淡写地描述着自己的这次志愿活动,但此次面对困境时,他一往无前的支援之举,也为同学们在未来遇到挑战时如何应对,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日夜旋转的“齿轮”中枢——综合办公室刘帅印
危难时刻,党员在前——支撑与保障部潘宁武
疫情从来不给任何人准备的机会。校园“全封闭”管理,实验室液氮库存告急,缺乏液氮,生物材料将会失活,核磁设备面临报废风险,校区师生的科研任务将受到严重影响。
校门是校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防线。“每天,门岗保安会对进入校区的物品进行严格防疫检查和消杀,即使是一张纸也飞不进来。”对于疫情期间的工作,潘老师说:“我觉得一线员工比我们更辛苦,疫情期间,我们的保安、保洁、食堂工作人员和管家都是在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坚持工作,太不容易了!”
一个人的“校外突击队”——支撑与保障部王须超
4月8日清晨,支撑与保障部教工、预备党员王须超老师接到任务,需要紧急启用书院(4号)作为海宁市抗疫储备用房,供抗疫志愿者入住。而现实情况是,书院(4号)刚完成基础装修,尚不具备入住条件。于是,从当天早上9点到21点,整整12个小时,王老师争分夺秒地协调保障,书院现场查看、工人通行证办理、300套房间保洁、临时家具搬运及生活用品存放……片刻不停。当晚,海宁市首批40余位志愿者顺利入住。“作为浙大人,也作为海宁人,代表学校配合海宁市委市政府做好抗疫工作是我的责任。”谈及此,王老师感到义不容辞。
这支只有1个人的“校外突击队”,不放过任何一个支援抗疫的机会。王老师家住的小区为多层无电梯房,封控期间,生活物资配送更加辛苦。他主动报名担任志愿者,负责所在单元的生活物资搬运。“现在是抗疫进行时”,王老师表示,“相比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我不过是做了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会继续保持高昂的斗志为抗疫出力。”
全场补位守护“我们另一个家”——ZJE周婕
国际校区有一批往返杭州—海宁通勤的教职工,ZJE办公室主任周婕老师也是其中一员。疫情突袭,校区领导带头,许多在杭教职工都赶在校园封闭式管理前的最后一刻赶回了校区,周婕老师也是如此。“一想到是假期期间,学院里人手肯定不够,叶治国老师和我赶紧准备返校。”4月4日晚上十点多,她去医院做了核酸检测,打包了一些生活必需品,第二天一早便与同事们共同乘车返回校区。“走的时候没来得及跟孩子说,现在视频经常听孩子问什么时候回家。”提到孩子,周老师略有歉疚地说。
在只有四分之一教职工在校的情况下,周老师和同事们组成了ZJE“在校支撑小分队”。“小分队”大部分老师是党员,“我们就想着采用事业之友结对的方式摸清学院底数,也顺便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周老师迅速以1:3的比例搭配好结对对象,考虑到外籍教师存在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的实际困难,“我们安排每人结对一位外籍教师,希望他们配合防疫工作,也能感受到学院的关怀。”
在摸底数、送关怀的同时,日常工作也不能停摆。ZJE大楼上有四层科研实验室仍在持续运转,科研实验和大四同学的毕业设计坚持开展,动物房700多笼小鼠的喂水、喂食,只有1名饲养员在保障,大型仪器公共技术平台由五分之一的人手完成了平常的工作。“很感谢学院的同事,他们都很有大局观,尽力维持与平常一样水平的实验条件。”谈及此,周老师非常感动。
提到学院在特殊时期的教学秩序,周老师说:“两年多来,ZJE一直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此时过渡到线上教学的过程也比较稳定。”首届双学位博士生的线上预答辩也顺利推进,“最近在组织外方与学校导师组成员出席预答辩,所以有些会议在晚上,大家都一起奋战到很晚。”周老师还很关心同事们的工作状态,她觉得在特殊时期要与同事们“同进同退”,“我们的同事全程补位的同时一个都不能少,我们是团队,校区是我们的另一个家。”
】
对自己“将就吧”,对工作“细如发”——ZJUI金秀坊
返校以来,金老师每天不停的联络协调各方,常常错过饭点。“因为学院体量比较大,疫情形势严峻的时候每天要多次收集各类信息,也担心会有教职工不理解。”金老师提到隔离在家的外籍教师会遇到语言不通的困难,“好在经过耐心解释,我们ZJUI的教职工都能积极配合,令我深受感动。”金老师谈到,前不久为了给海宁市民腾出足够的隔离用房,在校区的有序组织下,她参与组织ZJUI的教职工“腾小家为大家”,一些携家带口的外籍教师和博士后都非常配合地举家搬迁。
“这次突发的疫情,更紧密地凝聚了校区师生,相信万众一心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最大底气。”金秀坊如是说。正是这样一批对自己“将就吧”、对工作“细如发”的教职员工们,成为国际校区抗疫工作中最鲜亮的底色。
楼里唯一的“兵”,站好全楼的“岗”——ZIBS沈莉
在疫情突击海宁,校区封闭式管理启动后,ZIBS院长助理兼综合办公室主任沈莉老师加入了校区“逆行者”的队伍。在做好长期坚守岗位的心理准备后,她收拾好衣物,毅然回到了校区。ZIBS行政团队中,除院长和副院长外,沈莉成为了文理楼里唯一一位综合行政秘书,外加“值班员”“流调员”“志愿者”。
她全程参与了校区每一轮核酸检测工作,从叮嘱各类注意事项,到担任核酸检测志愿者;从统计参与检测人数,到一一确认核酸结果;从在校师生情况摸排,到追踪离校同学的情况……与此同时,对在校区书院观察的同学们,沈莉也贴心安排了各类生活所需,在学生情绪安抚及突发状况应对上,沈莉都展现出了专业的精神,有条不紊地布置和执行各项事务。
一直在校区坚守岗位的沈莉也给ZIBS其他教职工吃了一颗定心丸。事无大小,从文理楼的绿植是否要浇水,到办公室座机能否转接到手机,她都细心、贴心、暖心地做好了ZIBS的支撑保障工作,确保了ZIBS线上线下办公的通畅。而谈到这些,沈老师却丝毫不觉得自己付出了多少,反复说:“我觉得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所有线上办公的同事们也都非常给力。”
“测试没有阳,心情没有阴,战略没有变,速度没有慢,工作没有停。”这是校区封闭式管理第一天时商学院院长贲圣林教授的评价,ZIBS前进的脚步并没有被疫情所打乱,这其中沈莉老师的付出尤为可贵。
“一个都不能少!”——学生辅导员翟潇
ZIBS有较多的国际学生,防疫工作自然也更加复杂。翟潇说:“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不同,需求也不同,我们还为几位在校国际生的生活保障及时提供了解决方案。”特殊时期大家同心协力,才能顺利应对各类missionimpossible!
防疫中的“数据达人”和贴心导师——书院生活导师谢佳妮
看校园里那抹青春活力的“红”——ZJUI2020级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吴笛
4月2日以来,在食堂、书院、田径场等校园公共区域,始终都能看到穿着“红马甲”的学生志愿者们,成为了一道亮丽的校园抗疫风景线。
疫情期间的“温情时刻”——生物医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温子欣
心连心的“流水线”——教职工志愿者团队
为保障国际校区师生的日常物资供应,海宁市政府紧急协调支援了一批新鲜蔬菜、鸡蛋等保障物资。由于在校师生大都在校区食堂用餐,校区决定将这批物资统一分拣后交由食堂安排。那么难题来了,在一线服务人员严重紧缺的情况下,这么大一批物资,要如何组织调度才能高效、有序地完成分拣?这个看似有点难解的问题,在教职工们的积极参与下,轻而易举地解开了。
4月12日,校区工会群里发布了一则志愿者招募通知,征集40位教职工协助食堂/物业共同参与物资处置。尽管目前在校区内的教职工加起来也不超过80人,可没过多久,40个名额就填满了。4月13日下午17:00,在食堂工作人员贴心准备好的“分拣流程图”的指导下,校区党委班子全体成员和教职工志愿者分成四组开始物资分拣。老师们就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以流水线作业的形式有序分拣物资。拆箱、运送、分拣、装车、清理垃圾……有条不紊、一气呵成。“一箱箱搬吧,我就当练习深蹲了”“我们这组肯定是第一名”“又一箱满了,快换个空箱来”……老师们热情高涨,一边互相调侃,一边手上的动作却不肯慢下来,各组之间隐隐有展开“较量”的架势。
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到半个小时,这一批援助物资已经分拣完毕,装货的纸箱也被拆成纸板齐齐整整地叠放好了。再看现场的志愿者们,个个都是满头大汗。“疫”路同心,披荆斩棘,相信在校区党政班子的带领下,校区师生定能以这种你我“搭把手”“心连心”的热情与信心,跨过一道道抗疫关卡!
“急活难活我来上!”——志愿服务先锋队学生党员
这是一支学生党员组成的志愿服务先锋队,亮身份、办实事,哪里有需要,党员就到哪里!在了解到校园封闭期间各岗位都缺乏人手后,ZJE研究生支部迅速成立了由支部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志愿服务先锋队。
得知校区保洁人员紧缺,志愿服务先锋队便主动承担起了学院大楼公共区域的卫生垃圾清理工作。团队根据成员们的日程安排,制作了一份《ZJE大楼公共区域研究生党员志愿服务值班表》,之后便根据排班表有序上岗服务。“在清理茶水间卫生的时候,垃圾箱和滤渣异味让我体会到了清卫阿姨工作的辛苦,”2019级博士生姬婷是第一天上岗的志愿者,她说看到自己打扫完的区域干净整齐,心里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而这份成就感更是源于以党员身份服务师生的自豪。没有值班任务的党员同学看到后也纷纷来帮忙。“感觉我们是团结有力量的大家庭,”姬婷感慨道,“虽然我们做的事情很小,但是很有意义,继续配合好校区疫情防控工作,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2020级硕士生高兵也是志愿服务先锋队的一份子。“作为一名党员,为保洁阿姨分摊一点工作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体现,我乐在其中。”别看事情小,对许多人来说也是一种考验。“急活难活我来上!”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关头豁得出,正是校区学生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到点,吃饭,校园生活继续——食堂王语嫣
“从白天到黑夜,从灶头到货车头,这是一支随时能被@所有人的队伍!”近日,这样一句话几乎刷屏了国际校区师生的朋友圈,而跟着这句话迅速火“出圈”的是国际校区食堂的工作人员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食一饮恒念物力维艰……”一位同学读完他们的故事后感慨如斯。在食堂经理王语嫣的讲述下,她所带领的“餐饮保障特勤队”的人物群像也更加鲜活了。
随着疫情的发展,食堂的供货也变得紧张。“我们平常库存会多备3天的量,但发现3天库存用完的时候疫情好像更严重了,海宁的蔬菜供应商也没库存……”面对校区一千多人的一日三餐,王语嫣顿感焦虑。“好在校区领导紧急协调,杭州、海宁都火线驰援,捐赠了不少食材。”疫情期间除了吃食堂没别的选择,有了食材,还得考虑怎么变换口味才能让师生满意。于是,一道道新菜纷纷亮相,用有限的食材,化丰富的食谱,厨师们各显神通。
特殊时期,王语嫣也格外留意同学们对食堂服务的反馈,她通过餐点值守和线上交流群跟同学们保持互动。“希望让同学们感到食堂维持在疫情前的状态,不让他们觉得资源有短缺,可以安心学习,”王语嫣笑着说。“这次疫情虽然措手不及,但我觉得国际校区就像个大家庭,明天校区还准备了暖心餐,中餐、晚餐师生都可以在食堂吃到用海宁市捐赠的食材制作的免费餐!”说完,王语嫣继续投入明天暖心餐派送的活动筹备了。
用身体为校园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疫线”——安保班长孙浩
4月3日,国际校区开始实施准封闭式管理。面对部分师生的不理解,门岗的安保队员不厌其烦地对来往师生进行解释并细细询问,甚至让人觉得有些“不讲情面”。正是这样一支“铁面无私”的安保队伍,在校园“全封闭”、社会车辆无法进入后,承担起了校园所有保障物资的消杀、校内运输及搬运工作,为校园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疫线”。
据安保班长孙浩介绍,因在校工作人员减半,除了日常的安保工作,核酸检测的场地搭建、检测现场的秩序维护、医废垃圾车的运输监督等等,都已成为他的工作内容。
在工作量成倍增加的特殊时期,孙班长格外留意队员们的身体及心理状况。“我们发现有一名队员在工作期间血压比较高,便及时让他休息。特殊时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很重要。”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他说,“在校的安保队员每个人都比平时多干一些,我们还是能够应对过来的,这些都是应该的嘛!在学校就要安心工作、安心学习。”就是这样一位又一位看起来“铁面无私”的安保队员,带着他们的铁汉柔情,用身体构成了守卫校门的最坚硬的外墙。
“暂停”的城市里有位奔跑的“货拉拉”——保洁班长李品赋
李品赋是校区物业的保洁班长,自校区封闭管理以来,李班长担起了校区物资运输司机的角色,帮助食堂运蔬菜、帮助超市运水果等,成为了众人追捧的“水果大王”。
“我们重新分配了有限的保洁力量,环境消杀、兼职送餐、运输物资的司机和搬运工……尽管其中有苦有累,但能在这样特殊时刻多出一份力我们倍感骄傲和自豪。”为了更细致地做好防护工作,李班长经常要连续穿防护服6小时以上,每次进出校门都要消毒,往往顾不上准点吃饭。而这些他都不以为然,还笑称自己是校园“货拉拉”,为保证校园的正常运行,他必须“奔跑”起来。
“这是岗位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作为求是人应尽的义务。希望大家做好防护,也请老师同学们放心,在校区领导带领下,有我们这些守校人保驾护航,一定很快就能战胜疫情!”
夜幕星辰下的“逆向”奔赴——书院房务专员程玉梅
程玉梅是书院(1号)的房务专员。4月3日傍晚,在接到校区即将封闭管理的通知后,物业部分员工来不及思考安危,来不及安排家中事务,简单收拾生活用品连夜赶回校区。程玉梅就是其中一员。
尽管特殊时期每个人承担的工作任务比以前要繁重,程阿姨的脸上却一直挂着笑容。“学校非常关心我们,每天都会安慰鼓励我们。害怕和担心是有的,也很牵挂家里,但是想到能为同学们多做点什么,为学校防疫工作多做点什么,就感到很自豪。”听到这些话,我们明白了程阿姨脸上的笑容不仅来自学校的关心,更有内心的那份责任感和对于这份工作的骄傲。“现在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既然已经在这里,就要坚持工作,希望所有在校师生都健康平安。”这是程阿姨内心最淳朴的想法。
在特殊时期,她们不仅仅净化着校园,保障着校园有序运转,更用她们的无私奉献感染着大家,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力量。
“超能力”阿姨,保洁消杀样样行——专项保洁员姚娥芬
姚娥芬是校区物业的专项保洁员。校区封闭管理后,人手明显减少,而需要消杀的面积明显扩大,环境消杀工作首先迎来考验。姚阿姨主动担当,在尝试背起将近30斤的消杀药桶后,一个人承担起了每天两次的消杀任务,药桶一背就是8小时。
随着疫情的发展,校区书院部分观察区域需要专人负责消杀和生活垃圾收取工作。姚阿姨不惧风险,主动承担起观察区的防疫工作。她穿上闷热的防护服,背起消杀药桶,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如此往复,从无怨言。
在校的每位保洁员,每天匆忙奔走在工作岗位上,每天平均步数超过3万步,其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她们已不是普通的一线服务人员,而是一群冲锋陷阵的战士,逆行者,用她们的点点微光汇聚成守望相助的坚实力量。
(图:校区师生提供,文:受访者本人陈晶妍陈敏芮郭霁瑶姜雨浩李红霞吕昭孙晓蕾徐清扬熊炜玮张高恺张旖,图文编辑:孙晓蕾,责任编辑:李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