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正该是北方大地上热火朝天的麦收之时。然而,在滚滚的热浪里放眼望去,前些天还是金黄一片的麦田,如今转瞬间已成了明晃晃的麦茬地,这几天持续高温,空旷的田野里已看不到人们忙碌的影子了。突然间又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个假期“麦假”,想起了那一堂令孩子们曾经心驰神往而又被热得累得生畏的“劳动课”!
上初中时,我已经能跟着父母割麦子了。正午的头顶上,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地里热腾腾地烘着,汗水顺着下巴滴到土地上,也浸湿了衣服。为了防止麦芒刺挠皮肤,穿的都是长袖长裤,浸了汗也就紧贴在身上了,只有直起腰时才能感觉有一丝丝的风穿过。随着“刷刷刷”的镰刀轻触麦根的声音,一把把的麦子揽进怀里,大人们在前面割过去就是三耧,而我们一般不到两耧才勉强跟得上进度。割麦其实也是个技术活儿,一镰下去既要稳准又得掌握好力度,不然镰刀被麦根或坷垃崩向一边,就有可能伤到手指或脚脖子,农村出来的大多数同龄人,左手食指上经常都会有一道道隐约可见的疤痕,那就是那个时候割麦或割草时留下的印记,也是一道道永远也抹不去的儿时记忆!
小时候的劳累里从来就没有抱怨,虽然割麦时未免有些煎熬,总是既想偷懒又想赶紧干完,但最多也只是盼着快点儿回家,好好歇歇凉快凉快。有时候,地头的路上也有推着自行车吆喝着卖冰棍的,母亲总会停下来让去买几根,随着掀开白色的冰棍箱子,被白色棉被包着的白色冰棍冒着白汽,捧一把凉飕飕的冰棍跑回来,大人孩子们一人一根,一个个停下手里的活儿,撕开白色包纸,咬一口从心底升起一丝凉意,冰得牙齿直打颤,但还是慢慢舔着让它慢慢融化,在炙热的麦地里享受着那种丝丝甜甜的透心凉的感觉!
打麦场里也得有人忙活着。割下来的麦个子都堆在场里,晒麦翻麦一样重要,趁着几个好天气把麦穗晒干了也是在为压场打麦子作准备。有时候,吃过晚饭去麦场里看场,小孩子都喜欢跟着大人们睡在场边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床就是一张席,下面衬着一层厚厚的麦秸,躺在上面软软乎乎的。几家的孩子没有闲着的时候,在平整的麦场里、堆积的麦垛间,尽情地追逐打闹、爬上爬下捉迷藏,玩累了玩够了才各自爬进窝棚里。而那时的野外,夏夜的风总是湿湿凉凉的,带着麦香,浸着草味,孩子们常常看着满天的星星,听着不远处树林间的蝉鸣,听着大人们的说话声,不知不觉中便进入了梦乡……
麦假,是一个只有劳动,没有书面作业的假期,虽然在历史上出现了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它带给我们的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那时候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是朴素的和真实的,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小培养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劳动最光荣、一切幸福都是靠双手和劳动来创造的思想觉悟,我想这同样也是现在教育中所不可或缺的任务吧!
经历过麦假的学生们,以广阔的麦田为课堂,在火热麦收的洗礼和锻炼中,养成的艰苦朴素、热爱劳动、吃苦耐劳、互帮互助的高尚品德,终将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