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定调货币政策稳字当头业内分析称短期降准降息概率不大

原标题:央行定调货币政策稳字当头业内分析称短期降准降息概率不大

1月15日举办的国新办发布会再次向市场释放了货币政策未来走向的关键信号。在此次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继续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会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而针对下一步降准和利率下调的空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也做出回应称,“当前利率水平是合适的”、“不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历史上的准备金率相比,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都不高”。

记者也从发布会获悉,央行将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精准滴灌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与此同时,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金融支持。

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

金融统计数据就是金融系统的“成绩单”。陈雨露介绍的多个数据显示,在2020年,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明显增强。

货币、信贷增长基本实现年度目标。202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0.1%,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19.6万亿元,比上年多增2.8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3%,比上年末高2.6个百分点。

信贷结构优化,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贷款持续发力,金融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精准支持力度加大。2020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35.2%,比上年高20.3个百分点,增速已连续14个月上升。普惠小微贷款增长30.3%,比上年高7.2个百分点。同时,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逐步释放,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已连续29个月回落。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明显下降。2020年末,全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1%,比上年末下降了0.51个百分点,创2015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金融系统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圆满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据孙国峰介绍,通过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引导贷款利率下降让利59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发放优惠利率贷款让利460亿元。债券利率下行向债券发行人让利1200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工具让利3800亿元。“银保监会还通过督促银行减少收费、支持企业重组和债转股等方式,引导银行让利,这部分让利预计约4200亿元。”孙国峰表示。

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

1月15日,央行开展5000亿元MLF操作和20亿元逆回购操作,这是本月央行第三次进行20亿元逆回购操作。缩量续作的操作也引发了市场对于未来货币政策是否会收紧的担忧。

孙国峰强调,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货币政策在有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因此,2021年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

谈及未来央行是否考虑降准,孙国峰也表示,2020年人民银行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长期资金约1.75万亿元。目前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9.4%,其中超过4000家的中小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为6%,不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历史上的准备金率相比,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都不高。

结构性工具将继续“精准滴灌”

展望2021年,货币和金融政策也将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体现“有保有压”: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同时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去年小微企业融资取得了“量增、价降、面扩”的显著效果,截至2020年年底,普惠小微企业余额15.1万亿,同比增长30%。2020年全年共支持3228万户的经营主体,比上年增加524万户。“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精准滴灌的信贷政策,发挥好全国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平台的支持作用,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陈雨露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2021年外部环境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对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还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因此,政策延期有助于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也有助于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金融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他还透露,按照“租购并举”的方向,将加快研究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的政策。近期将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THE END
1....后面加关税可能没那么快,美国会有一一个先通胀降低,降息,再加...我说一个个人判断啊,不一定准,后面加关税可能没那么快,美国会有一一个先通胀降低,降息,再加关税的过程,这当中黄金应该会破前高 2024-11-23 11:55 周末晒晒太阳,做做功课,不悲观,不乐观,一切习以为常,低谷期也有,少赚一点,好赚的时候多赚一点,但是自我能力不断在提升,盈利不断增加,这是最让人安心的,也是...https://xueqiu.com/3524267123/314007024
2.降息已成定局美国玩火烧身–连线家文|琥珀食酒社 作者| 朱珀 他们真的快顶不住了 全球都期待的这事 很快就要落地了 这场全球金融大战 也到了最后的决胜时刻 最近华尔街的一众大佬 都预测说 美国9月份降息基本上是 铁板上钉钉子——没得跑了 花旗、摩根大通、富国银行等甚至预计 美联储在9月将直降50个基点 ...https://www.lianxianjia.com/zhzx/485353.html
1.美国降息几成定局经济网美国降息几成定局 世界经济将面临多个不确定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晓萌 随着通胀显著放缓以及9月美联储的政策会议即将召开,美国将进行降息似乎已成为普遍预期。虽然市场情绪乐观,但降息幅度还将取决于未来的经济数据,特别是就业市场的表现。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近期表示,通胀数据表明最近的价格压力有所缓解,...https://www.ceweekly.cn/cewsel/2024/0913/455162.html
2.一旦股市大跌,反而可能触发降息3.3 房价下跌定会降息 全球货币政策被房价绑架。货币政策的最后一个目标是金融稳定,即各类资产价格。而从过去全球乃至中国货币政策实践经验看,房价稳定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目标。日本、美国、欧洲的房价下跌之后均触发了持续降息,而中国08年、12年以及本轮的降息背后均有房价下跌的背景作为铺垫。 https://www.fangdaijisuanqi.com/fangdaililv/3374.html
3.9000亿降准冲击波:LPR可能“降息”,股债双牛或继续房贷利率定了!会不会“降息”? 降准之后,短期内降准空间已经不大。那么,货币市场MLF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会不会降低? 市场对“降息”预期较为一致,接下来MLF利率、LPR利率较大概率继续下调。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本次降准为后续MLF操作留足了空间。加之美联储9月19日降息、9月20日第二次LPR报价,本次...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9/06/c2601112.html?group_id=1
4.“美联储传声筒”提醒:这三段话将“定调”9月会议!为什么 7 月不降息? Timiraos 指出,一些前美联储官员和私营部门经济学家表示,所有为 9 月降息辩护的论据,即通胀消息好转以及支出和招聘放缓的迹象增加了不必要疲软的风险,在 7 月议息会议上同样适用,美联储应该在本周四降息。 尽管如此,美联储高层官员表示,他们还没有完全相信通胀率已处于持续下降至 2% 目标的...https://longportapp.cn/zh-CN/news/210164643
5.美国3月CPI数据超预期,6月不降息大局已定?丨火线解读东吴证券:美国通胀的下行趋势至少阶段性全面停滞,6月不降息基本大局已定 东吴证券表示,3月美国CPI数据的重要信号是美国通胀的下行趋势至少阶段性全面停滞——无论是整体还是核心,同比还是环比。 “6月不降息基本大局已定,从操作程序上,当前的数据不可能让美联储在4月底、5月初的会上给出首次降息的预期引导,而且鉴...https://www.yicai.com/news/102061628.html
6.美联储降息定调?对全球资产定价的启示美联储降息定调?对全球资产定价的启示 上周五,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再度站在聚光灯下!因其在全球央行年会上的发言,对美联储未来的利率路径具启示意义,全球各种资产类别的交易员都聚焦他的讲话,以便决定该如何交易。 上周五,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再度站在聚光灯下!因其在全球央行年会上的发言,对美联储未来的利率路径具...https://www.iyiou.com/news/202408281075940
7.如何看待降息周期中利率金和铜的表现?期货频道2.1 降息周期中长期国债利率并不定下降 虽然在降息周期中10年国债的利率方向上也是向下的,但放大来看,他们的走势也会经常出现劈叉,甚至在降息周期的中间,国债利率会出现阶段性的反弹。出现这个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两者利率期限的错配,美联储调节的短期利率,而国债利率通常用的是10年期利率,导致两者出现不吻合,如果用...https://futures.hexun.com/2019-08-19/198255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