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被水汽沁得绵软,懒懒的鼻尖开始追逐一抹鲜意,且待心底无杂事,正是鱼儿欲上时。
夏天的暖,实在是吃鱼的好时候啊。阳光漫漫长长的,把万物照拂得惬意悠哉,鱼儿洄游,最是肥美。这时节吃鱼,是吃灵动,吃鲜美,吃精挑细作,吃妙趣横生,与平日里吃肉,图痛快,图豪爽,可大不相同。
木心先生在诗里掷地有声:我特别贪吃鱼,忌讳鱼和肉混淆,吃鱼的日子不吃肉,我认为是良心问题。
每念及此,都不由得感叹,一个会认真说自己爱吃鱼的人,简直像猫一样可爱,可爱得有点浪漫,有点执拗,有点不足为外人道的优雅——
呐,时光漫长,我们不必说话,专心吃一条鱼吧。
每当我们看到某一起“食物感染(中毒)事件”时,总是会多想一些事情,为何会出现这种危害现象?我们又该如何做好预防?纵观热点,最近恰好就发生了一起听起来就让人“恐惧”的事件,杭州的谢师傅由于进食了“未完全加热成熟的酸菜鱼”导致感染“华支睾吸虫”,肝肾损伤甚大。通过这一事件,我们该去科学认识“华支睾吸虫”的中毒机理和预防细节;保全自己,才是最该有的“常识”。
从食品安全角度来看此事,“华支睾吸虫”是淡水鱼中容易出现的寄生虫,风险很高。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感染所导致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原因是“人吃了未全部煮熟的淡水螺或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
通常情况下,华支睾吸虫(肝吸虫)虫卵会通过粪便扩散到淡水当中,随着就会被“螺”摄入,然后会在螺体内完成“肝吸虫虫卵的几个发育过程”,它变成“尾蚴”之后会再次释放回水中;再后来它就会侵入到淡水鱼的肌肉组织当中,在鱼体内形成“囊蚴”。
而后,当人或者动物吃了生的、没有煮熟的、烟熏的、腌制的淡水鱼虾时,就存在很大的风险被肝吸虫感染;再然后,肝吸虫囊蚴就会在体内十二指肠脱囊并且上移至“胆管”处,最终在胆管内发育为成虫。
除了直接食用“被感染的淡水鱼虾”容易感染肝吸虫以外,通过使用受到污染的案板、菜刀以及各种餐具厨具接触食物(污染食物)也会增加机体感染肝吸虫的风险。
相对而言,“淡水水域”本身就更适合各种“寄生虫”生长,特别是“华支睾吸虫”,淡水感染情况更为普遍。具体而言,海水中的渗透压更高,这就会对寄生虫的生存产生较大威胁,所以这些寄生虫不易在海水中存活。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个例,像“异尖线虫”等一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寄生虫也有可能在海水中生存繁殖,感染海鱼。
值得注意的是,肝吸虫一旦进入身体就可以“长期存活”,有些情况下甚至能在体内存活20-30年。
有少数被感染的患者在食用未煮熟的鱼类后10-26日就会出现“急性症状”,一般会持续2-4星期,具体表现为;厌食、发热、腹痛、关节痛、肌肉痛、荨麻疹等。
对于肝吸虫感染病症来说,后期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出现体重减轻、胰腺炎、梗阻性黄疸、复发性胆管炎、肝脓肿等情况;更严重时甚至会诱发胆管细胞癌。
使用酒、醋、芥末等“刺激性调料”可以杀灭生鱼片中的肝吸虫?
此言论在社会中盛传,然而它只是一则“无稽之谈”,这些普通的日常调味物质对于肝吸虫不存在任何的杀灭作用,只是您的“心理作用”而已;别轻易用这种方法满足自己的“美食欲望”,否则只会增加机体感染肝吸虫的风险。
最靠谱(有效)的预防,唯有“不生吃任何淡水鱼虾等水产品”:
除此之外,还要做好细节之处的预防:
食“鲜”需适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议每人每日要摄入40-75克水产品,无论是鱼还是虾,再或是螃蟹,请您各位适量食用。
蒸煮炖更靠谱:
健康吃“水产品”,选择安全、健康的烹调方式(蒸煮炖等低温烹调方式),还原食物的鲜美,保留更多的营养物质;减少煎炸炒烤(食物)的食用次数,避免摄入由于高温烹调所产生的有毒物质。
拒绝食用各种“腌制肉食”;
和新鲜肉食相比,腌制食品中含有更多的亚硝酸盐物质,经常摄入容易增加致癌的风险;除此之外,腌制肉食中含有较多的食盐,大量摄入容易增加高血压、胃癌等疾病的患病几率;更何况,“生腌”的肉食本身会增加感染寄生虫的风险。吃鱼虾,新鲜的制品更靠谱。
一顿美味、健康的餐肴,其最基本的评价要素应该是“安全”;鱼虾之美味诱人口水,但其安全性值得所有人重视。“华支睾吸虫”感染事件时常发生,只有各位学会“预防的关键细节”,方可将其拒之“身”外。“病从口入,毒从食进”,不吃任何“生食”,完全加热之后再去品鉴,做好餐具和食材的生熟分开,根除感染风险;“有心”的各位,安康必然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