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病毒是一类能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疯牛病等疾病的恶性蛋白质。据《科学》杂志官网近日报道,美国一项最新实验发现,一种与糖尿病有关的蛋白质能像朊病毒一样在实验鼠之间传播。这意味着,糖尿病可能通过输血或食物进行人际传播。朊病毒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质,是一类能引起哺乳动物和人的中枢神
美国学者S.B.Prusiner因发现了羊瘙痒病致病因子——朊病毒(1982年)而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朊病毒(prion)又称蛋白侵染因子(proteinaceousinfectiousagents),是一种比病毒小、仅含有疏水的具有侵染性的蛋白质分子。纯化的感染因子称为朊病毒
朊病毒通过不断聚合,形成自聚集纤维,然后在中枢神经细胞中堆积,最终破坏神经细胞。根据脑部受破坏的区域不同,发病的症状也不同,如果感染小脑,则会引起运动机能的损害,导致共济失调;如果感染大脑皮层,则会引起记忆下降。变异性克雅氏病的致死率较高。
“朊病毒”最早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动物病毒学家Prusiner等提出的,在此之前,它曾经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非寻常病毒、慢病毒、传染性大脑样变等。多年来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它是一组至今不能查到任何核酸,对各种理化作用具有很强抵抗力,传染性极强,分子量在2.7万~3万的蛋白质颗粒,它是能在人
在最新的《BMCVeterinaryResearch》的网络版上,一篇新的研究报告显示,淋巴结是少量朊病毒传播到神经系统的关键所在。朊病毒是导致羊搔痒症和人类克雅氏症的病原。尽管局部的淋巴结对于神经系统感染大量朊病毒并没有明显影响。但研究人员表示,目前还不能排除其它可能,即淋巴结与朊病毒在
朊病毒不是病毒,而是一种感染性蛋白质,它能够像传染性病原体一样传播并引发致命的疾病,如疯牛病。一项新研究表明,与糖尿病有关一种蛋白质与这些朊病毒有一些相似之处。仅仅通过将这种蛋白注射到动物体内,研究人员就能将糖尿病从一只小鼠转移到另一只老鼠。这项结果并不表示糖尿病是像感冒一样的传染病,但是输血,
病原体在人群个体之间传播时,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侵入机体。1.通过粘膜传播许多病毒都是经粘膜感染而致病的。有些病毒感染可能局限于粘膜,有些病毒感染也可扩散至邻近组织和淋巴管并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viremia)。再经血流扩散至靶器官,引起典型病变及临床表现。也有些病毒在感染过程中可形成二次病毒血症
工业燃烧都是紊流火焰,而层流火焰是在流速较小的场合下才出现的,因此,通常情况下,工业上是不适用层流火焰的。由于层流火焰流速较低,一般在民用场合多,如家用煤气灶、热水器、打火机、燃灯等。因此,层流火焰采用预混燃烧方式最多,几乎所有民用燃气类的燃具,都是预混燃烧。判断是层流火焰还是紊流火焰,主要的根据是
接触感染:人体直接接触受感染的水源,如河流、湖泊、水塘等,寄生虫的卵会从粪便中排入水中,孵化出毛蚴,进入水中游动,感染人体。食物传播:食用未煮熟的受感染动物的肉,如牛、羊、猪等,寄生虫的卵会从粪便中排入肉中,食用后感染人体。皮肤接触: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受感染的水源,寄生虫的毛蚴会穿过皮肤进
美国学者S.B.Prusiner因发现了羊瘙痒病致病因子——朊病毒(1982年)而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朊病毒(prion)又称蛋白侵染因子(proteinaceousinfectiousagents),是一种比病毒小、仅含有疏水的具有侵染性的蛋白质分子。纯化的感染因子称
立克次体病是立克次体目中某些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多种急性感染的统称,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1.外斐试验滴定效价在1:160以上者为阳性,有4倍以上增长者则更具诊断意义。该实验简便,但特异性较差,可与回归热、疟疾、伤寒以及变形杆菌感染等交叉凝集而出现假阳性。2.血清学诊
采用多普勒气泡检测仪能在症状未发生前,就及时在心前区大血管内发现流动气泡,称为“超声监视”。磁共振检查可见到脊髓损害的部位。对减压性骨坏死的常规诊断用X线片检查,根据骨骼X线改变分为三期。还可用99m锝进行闪烁骨扫描显影或γ照相摄影,可较早发现一些在X线片上未能查到的病灶,但不能显示囊变与钙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meouslymphnode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Kawasakidiseae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近年发
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此病诊断标准应在下述六条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五条才能确定:①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②双侧结膜充血;③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④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以及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⑤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疱及结痂;
阿尔茨海默氏症蛋白能在共享血液供给的小鼠间扩散并导致大脑退化。你是否会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关于该疾病或许能通过输血和手术设备扩散的恐惧一直在增长,但很难找到这种情况正在发生的证据。如今,一项发表于《分子精神病学》杂志的研究发现,一种阿尔茨海默氏症蛋白能在共享血液供给的小鼠间扩散并且导致大脑退化。
3.2HGV的流行病学3.2.1HGV的传播方式经血和血制品传播:多项研究证实经输血和血制品科感染HGV,Alter等[9]调查了1972~1995年期间的357例受血者,其中35例(9.8%)在输血后HG-RNA转为阳性。我国1998年报告的一项关于输血后感染HGV的前瞻性研
新研究为搞清朊病毒蛋白如何被转化为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提供了新的视点。宿主细胞的朊病毒蛋白能够被转化为错误折叠且具有传染性的瘙痒病形式,并最终引发朊病毒疾病。如今,英国科学家通过开发出一种新的细胞体系,从而为研究朊病毒蛋白如何被转化为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提供了新的视点。研究人员认为,这一
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处理破坏DNA和RNA后,其组织仍具感染性,因而认为“羊瘙痒症”的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质。由于这种推断不符合当时的一般认识,也缺乏有力的实验支持,因而没有得到认同,甚至被视为异端邪说。1947年发现水貂脑软化病,其症状与“羊搔痒症”相似。以后
对朊病毒的研究侧重两个方面。其一,朊病病毒本身的分子结构、遗传机制、增殖方式、传递的种间屏障、毒株的多样性等其二,朊病病毒的致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等。其中对有些问题已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如测定了一些朊病毒蛋白分子结构,建立了分子模型;测定了PrP基因的结构及编码蛋白的序列,并比较了人、仓鼠、小
意义从理论上讲,“中心法则”认为DNA复制是“自我复制”,即DNA~DNA,而朊病毒蛋白是PrP→PrP,是为“自他复制”。这对遗传学理论有一定的补充作用。但也有矛盾,即“DNA→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的矛盾。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会丰富生物学有关领域的内容;对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
朊病毒与常规病毒一样,有可滤过性、传染性、致病性、对宿主范围的特异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规病毒还小得多(约30~50nm);电镜下观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且不呈现免疫效应,不诱发干扰素产生,也不受干扰作用。朊病毒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可以导致人类和家畜患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最终不治而亡。因此世
斯坦利·普鲁辛纳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初步搞清了引起瘙痒病的病原体即朊病毒的一些特点。他发现朊病毒大小只有30~50纳米,电镜下见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经复染后才见到聚集而成的棒状体,其大小约为10~250x100~200纳米。通过研究还发现,朊病毒对多种因素的灭活作用表现出惊人的抗性。对物理因
发现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处理破坏DNA和RNA后,其组织仍具感染性,因而认为“羊瘙痒症”的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质。由于这种推断不符合当时的一般认识,也缺乏有力的实验支持,因而没有得到认同,甚至被视为异端邪说。1947年发现水貂脑软化病,其症状与“羊搔痒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