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生物化学最新章节李凌著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反应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分子的代谢网络中化学反应及其规律,在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亦即生命的化学。生物化学早期主要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生物学、物理学以及数学的方法;后来又有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研究方法的介入。

(一)生物化学的发展阶段

生物化学的研究可追溯至18世纪,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阶段。

1.叙述生物化学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是生物化学的初步发展阶段,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描述组成物质的含量、分布、性质、结构与功能,故又称为叙述生物化学阶段。期间的重要贡献有:对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质、蛋白质/氨基酸)的性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证实了肽链中肽键的作用;人工化学合成了简单多肽;从血液中分离了血红蛋白;发现了核酸并确定了嘌呤环和嘧啶环的结构;发现了淀粉酶、蛋白水解酶,提出了酶催化作用的锁钥学说等。另外还提出了新陈代谢这一重要概念等。

2.动态生物化学

20世纪初期生物化学开始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伴随着分析鉴定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成熟应用,发现了营养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及一些微量元素;发现了激素并将其纯化、合成;制备出了酶的结晶。更重要的是,在物质代谢方面,基本确定了主要的物质分解代谢途径:糖酵解、脂肪酸的β-氧化、鸟氨酸循环及三羧酸循环等,因此称为动态生物化学阶段。

3.分子生物学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标志着生物化学进入分子生物学时期。期间,物质代谢途径的研究更深入,重点研究物质代谢的调节与合成代谢。而研究的焦点是蛋白质和核酸两类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与代谢及调控,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发现了蛋白质分子的二级结构形式α-螺旋;采用化学方法完成了胰岛素序列分析;DNA双螺旋结构为揭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60年代,破译了RNA分子中的遗传密码,提出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20世纪70年代,重组DNA技术(或基因工程)的建立,标志着人们对生命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主动改造生物体的新时代开始。利用该技术相继获得了许多基因工程产品,大大推动了医药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转基因动物/植物和基因敲除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以及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都是重组DNA技术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应用。20世纪80年代,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发明,使得体外高效扩增基因成为可能;核酶的发现,扩充了人们对生物催化剂的认识。

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是人类生命科学史上的伟大创举。HGP主要通过人类基因组作图(遗传图谱、物理图谱、转录图谱及序列图谱)、大规模测序及比较其他生物基因组特征,揭示了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及其组成。2001年2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草图。2003年4月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完成,将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的研究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HGP拉开了基因组学的序幕。随着以HGP实施为基础、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的结构基因组学的完成,基因组学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随后兴起的蛋白质组学又成为生物化学的一个研究热点。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注重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即整体性的组学(-omics)时代。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RNA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以及糖组学等各种组学,从DNA→RNA→蛋白质→代谢产物→生物学效应的各个层次,对遗传信息传递规律进行整体性的揭示。各种组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组学原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组学研究扩展到医药等各个领域并相互交叉产生了疾病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营养基因组学等,从而在组学的水平上阐述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疾病的本质,彻底改变和革新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

(二)我国对生物化学发展的贡献

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当代生物化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体的化学组成成分包括无机物(水和无机盐)和有机物。由C、H、O、N等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称为生物分子,如糖、脂质、蛋白质、核酸和维生素及小分子化合物等。其中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的有机物称为生物大分子。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聚糖和复合脂类等。生物大分子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具有一定的规律,都是由基本组成单位通过特定的化学键按一定顺序连接形成的多聚体(polymer),分子量一般大于104。蛋白质、核酸、聚糖中基本组成单位的排列顺序(即序列)代表着相应的信息,因此称为生物信息大分子。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包括一级结构(基本组成单位的种类、排列顺序和方式)及空间结构。一级结构是空间结构的基础,空间结构决定生物分子的功能。结构改变,导致生物学功能改变。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识别与相互作用(如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蛋白质与核酸的相互作用、核酸与核酸的相互作用)是执行生物分子功能的基本要素。因此,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分子之间的相互识别与相互作用是当今生物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

基因是合成蛋白质多肽链或RNA所必需的一段碱基序列。基因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基因信息传递即基因的复制、基因转录、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机制及细胞内的基因表达调控、细胞间的信号转导机制。基因信息传递涉及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增殖分化、生长发育、衰老与死亡等诸多基本生物学过程。近年来,在系统生物学框架下,通过高通量实验技术,在组学的整体水平上深入研究揭示基因信息传递规律在生命科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组学领域的研究也将获得快速发展。

(一)生物化学与医学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其理论和技术广泛渗入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与预后预警等,促进了现代医学的突飞猛进,并产生了许多新的交叉或分支学科,冠名“分子×××学”或“×××分子生物学”,如分子病理学、分子遗传学、分子药理学、分子微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流行病学、细胞分子生物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神经分子生物学、发育分子生物学和衰老分子生物学等。

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上为医学各学科研究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为推动医学各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卫生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根据研究对象可分为动物生化、植物生化、微生物生化、昆虫生化等;按应用领域不同,可分为医学生化、农业生化、工业生化等。

卫生学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通过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因素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其研究对象是人群及其周围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卫生学以研究自然环境为主,可人为将其划为生活环境(空气、水、食物及地质与土壤)和职业环境。

卫生生物化学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预防医学、卫生学下的一门重要的卫生基础科学,主要研究人体的化学组成和化学变化,以及环境有利因素(如食物/营养素)及环境有害因素(如环境污染物)、职业有害因素等与人体相互作用时的化学变化规律。

卫生生物化学作为预防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可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原理方面,为预防医学专业后续课程,如卫生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学科地位的确立与发展,卫生生物化学将会得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乃至医疗卫生领域的认同及普遍应用,为医学院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医疗卫生保健、医药及食品工业、环境治理和保护等做出重要贡献。

(李凌李恩民)iImPI0QA5lOOlOEg9khtZ8V4Vrz0Kznv46CHaRyw/B5tIfcrt7zErrDvDX3uFfHU

THE END
1.朊病毒的致病机制1982年普鲁宰纳提出了朊病毒致病的“蛋白质构象致病假说”,魏斯曼等人对其逐步完善。其要点如下:①朊病毒蛋白有两种构象:细胞型(正常型PrPc)和瘙痒型(致病型PrPsc)。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空间构象上的差异。PrPc仅存在a螺旋,而PrPsc有多个β折叠存在,后者溶解度低,且抗蛋白酶解;②Prpsc可胁迫PrPc转化为Prpsc,实现自我复...https://www.hopebiol.com/asphtml/refere665.htm
2.简述朊病毒的致病机制发病机制都是因存在于宿主细胞内的一些正常形式的细胞朊蛋白发生折叠错误后变成了致病朊蛋白而引起的。 [9] 朊病毒通过不断聚合,形成自聚集纤维,然后在中枢神经细胞中堆积,最终破坏神经细胞。 [9] 根据脑部受破坏的区域不同,发病的症状也不同,如果感染小脑,则会引起运动机能的损害,导致共济失调;如果感染大脑皮层,...https://m.antpedia.com/news/2834864.html
3.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政策法规11 朊病毒、气性坏疽和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物品和环境的消毒. 10 12 皮肤与黏膜的消毒. 13 13 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14 14 清洁用品的消毒. 15 附件A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 15 附件B消毒试验用试剂和培养基配方. 22 附件C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 25 ...http://www.gydey.cn/index.php?a=show&catid=323&id=466
4.一种基于检验朊病毒病中PrPsc复制模式的实验设计,首发论文一种基于检验朊病毒病中PrPsc复制模式的实验设计,袁辉纯,,本文所述及的实验设计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对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进行同位素标记,获得一级结构被精确标记的示踪蛋白质,从而可以对示踪?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0711-507
5.HACCP原理介绍与实施.pptHACCP原理介绍与实施.ppt,HACCP原理与实施 食品安全问题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微生物是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最大危害;位于食源性病症的首位。 在美国,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8100万例,死亡5000人; 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 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人数最多。 国际上食品安全恶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126/7201201006006012.shtm
6.朊病毒是阿尔茨海默症发病原因吗有问必答脘病毒是的确可能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症的。阿尔茨海默症又叫做老年痴呆症这种疾病本质上是一种发生于老年人...https://www.120ask.com/question/92162888.htm
7.以下不属于朊病毒致病特点的是()以下不属于朊病毒致病特点的是()A、患者以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为主要临床表现B、潜伏期短C、一旦发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以死亡告终D、无抗原性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https://www.xilvlaw.com/souti/jineng/2ttzyc9p.html
1.致死率100%!烹煮杀不死无药可救的朊病毒,感染后有多恐怖?那么,朊病毒是如何以蛋白质之身,做到了很多病毒都无法完成的事情呢? 朊病毒的致病原理 一般病毒都是采用DNA或者RNA复制的办法,瓦解宿主的身体结构,最后宿主死亡。 但是朊病毒的路子更野,它采取的是一种类似于“传教”的方式,将大脑里面的蛋白质全部转化为朊病毒,最后宿主“大脑空空”而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410/21/454841_1075947592.shtml
2.关于无限期推迟注射新冠疫苗的情况报告!蕐夓文朙中樞府于是,一个颇为大胆的猜测浮出水面:也许新冠根本就不是一个单一的呼吸科疾病,而是一种实验室嵌合病毒,一种嵌合了一段或多段高致病性朊蛋白片段的复杂病毒,呼吸科疾病的表象不过是使了一个障眼法。它本质上是一个很可怕的、甚至潜伏期长达数月以上且从未被正确命名的“系统性免疫紊乱综合征”,...https://www.hxwmzsf.com/article/s_2vpoakoq_p.html
3.朊病毒不能传染,因为牛不能产生羊的朊病毒2. 朊病毒发病原理: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机制 免疫耐受机制,可以理解为免疫疲劳(immune fatigue),即在同等条件下,免疫系统失去其完成原来所从事的正常免疫活动或工作能力,表现为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反应状态,或称负免疫应答。 当机体多次接触朊病毒后,再次给予高剂量的朊病毒时机体仅...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10989823082617
4.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3)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二、微生物的生活1、代谢类型 (1)腐生: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https://www.ruiwen.com/zhishidianzongjie/7119832.html
5.科普–第22页–谷禾降更具体地说,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HLA-DR-SP反应性 CD4+ T细胞可以被某些外来因子(例如Epstein-Barr病毒和从A. muciniphila中分离出的一些肽)激活,然后对血液中的潜在致病多肽或自身抗原(如髓鞘碱性蛋白)产生反应,可能还会在脑脊液和/或脑中发生交叉反应,从而针对脑组织。 http://www.guhejk.com/wordpress/?cat=7&paged=14&paged=22
6.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朊病毒,五大病原体哪个对目前人类威胁最大...我觉得是朊病毒,环境耐受性和致命能力都是顶级的,常规灭菌消毒手段都消除不了,可以传染致命脑病,必死...https://bbs.hupu.com/32134691.html
7.朊病毒的致病机理是朊蛋白由PrPC构象转变为致病性的PrPSC构象...【单选题】《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有效期为()。 A. 2年 B. 3年 C. 5年 D. 6年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目前我国采用的食品卫生指标菌主要有四类,即菌落总数、()、致病菌(指肠道致病菌及致病性球菌)和霉菌、酵母菌总数。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朊病毒prion...https://www.shuashuati.com/ti/a4fad9f4f7904f848d2207e4f99c3e69.html?fm=bdbdsca726f3b056c5b644dc184a695f95e18
8.不同宿主朊病毒的发现历程期刊摘要:朊病毒是畸形的致病因子,能够诱导特定正常胞内蛋白进行异常折叠,在动物、人类、真菌、植物、细菌以及病毒中先后发现了朊病毒.本文回顾了各类不同宿主朊病毒的发现、确认过程及其研究进展,以期为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蛋白质侵染因子朊粒朊蛋白朊毒体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wxjx202407001
9.2025考研大纲:首都医科大学2025年考研自命题科目616基础医学综合...1.熟悉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概念、微循环的结构及功能、组织液生成的原理、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器官循环。 2.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及影响回心血量的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https://www.kaoyanying.com/dagang/166917.html
10.尼安德特人与朊病毒新发现或将揭开朊病毒基因的进化起源 2009-10-16 13:32 《PLoS ONE》杂志网络版的报告,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阮病毒基因的进化祖先,该研究或许能给科学家对朊蛋白的致病机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朊病毒能导致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克雅氏病(CJD),牛海绵状脑病(BSE) 慢性消耗病(CWD)等。研究人员Gerold Schmit...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2889717/
11.高一生物学基础知识点梳理(精选14篇)如知识补充:引起“疯牛病”的病原体是一种能致病的蛋白质, 它不含核酸, 我们称之为朊病毒。研究朊病毒发现, 朊病毒的复制倍增不是以核酸为模板, 而是以朊病毒自身 (蛋白质) 为模板, 这一实例开阔了人们对“中心法则”的认识视野。 如典型例题:有关下图所示的过程, 说法错误的是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zw7s979o.html
12.病毒的分类和命名外亚病毒感染因子(Subviral agent)下设卫星、类病毒和朊病毒,其中 类病毒分类新设立了2个科,7个属。 2000年ICTV公布第七个国际病毒分类报告,植物病毒的分类有了非常大的进 展,列出15个植物病毒科、73个植物病毒属,其中已归科的属有49个, 未归到科的属有24个。 二、病毒分类和命名的规则 (一)一般规则 (...https://www.360docs.net/doc/9114251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