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类亨廷顿病4、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
通过基因检测在TBP中发现异常的CAG/CAA重复扩增,在先证者中进行致病基因鉴定基因检测从而明确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的诊断。患病个体通常有超过41次重复。CAA和CAG密码子都编码谷氨酰胺残基,导致致病性多谷氨酰胺延长。
预防继发性并发症:精神药物和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可能需要有效或间歇性停止治疗或减少剂量。
监测:神经科医生每年或每半年进行一次评估,如果症状进展迅速,则更频繁地进行评估。
要避免的药剂/情况:镇静剂/催眠剂,例如乙醇或某些药物,可能会加剧不协调。
有以下情况的个体应怀疑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SCA17):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的诊断是通过分子遗传学检测在TBP中鉴定CAG(有时是CAA)重复的杂合致病性变异在先证者中建立的(见表1)。由于密码子CAA和CAG都编码谷氨酰胺残基,因此所得蛋白质将具有可变的谷氨酰胺残基。
等位基因大小。正常、稳定传递的等位基因中的重复序列结构是可变的,但通常由一系列被CAA重复中断的CAG重复组成-例如,(CAG)3(CAA)3(CAG)9CAACAGCAA(CAG)16CAA全能神教会。等位基因大小(有时表示为长度或重复次数)通过计数所有三重重复来确定;上例中的CAG/CAA重复总数为36,这将转化为蛋白质中36个连续的谷氨酰胺残基。
(CAG)x和(CAG)y之间的CAACAGCAA中断在两个具有等位基因大小不稳定性(即等位基因大小变化)的家族中不存在。因此,这种中断的丧失可能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不稳定的先决条件,就像其他由重复扩张引起的疾病一样。
分子遗传学检测方法可以包括单基因检测或使用多基因组:
表格1。
用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的分子遗传学检测
基因1
方法
具有可通过方法检测到的致病性变异2的先证者比例
待定
CAG/CAA重复扩增的靶向分析3
100%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SCA17)以共济失调(95%)、痴呆(~90%)和不自主运动(~70%)为特征,包括舞蹈症和肌张力障碍(眼睑痉挛、斜颈、作家抽筋、足部肌张力障碍)。精神症状、锥体征和强直很常见。
发病年龄从3岁到75岁(平均:34.6岁)。所有具有全外显率等位基因的个体在50岁时都会出现神经和/或精神症状。
虽然病程多变,但最初的表现通常是共济失调和精神异常,其次是不自主运动、帕金森症、痴呆和锥体体征。
神经病理学。大脑显示纹状体(尾状核更明显)和小脑萎缩。组织学上,在纹状体和浦肯野细胞层中观察到神经元丢失。在一些个体中可以看到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损失。
扩展的聚谷氨酰胺(polyQ)束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神经元核质的弥漫性标记。
注意:核内包涵体的发现比扩散标记少得多。在细胞质或神经细胞中未检测到标记。偶尔可见胶质细胞受累。
等位基因的CAG/CAA重复大小
共济失调
痴呆症/精神症状
增加DTR
肌张力障碍
帕金森症
舞蹈病
41-49
85%
50%
6%
32%
35%
≥50
96%
88%
56%
48%
16%
DTR=深腱反射
纯合子
已经报道了四个纯合个体和一个复合杂合个体。47或48个CAG/CAA重复纯合子的4个个体在40岁时发病,与预测的杂合子发病年龄不同。他们的症状严重且进展迅速,其中一个人与他的父母不同,这表明两个扩展等位基因的存在会影响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
外显率
41-44个重复的等位基因的外显率估计为50%,45-48个重复的等位基因的外显率估计大于80%。
命名法
Baueretal[2004]报道了1712名亨廷顿病样2患者中9名TBP等位基因大于45个CAG/CAA重复序列的个体,并观察到TBP中CAG/CAA重复序列的扩增代表了亨廷顿病更常见的单基因原因-与亨廷顿病样1]或亨廷顿病样2]相似的表型。因此,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也被称为类亨廷顿病4。
预期
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中,种系传播中TBPCAG重复的不稳定性尚不清楚]。TBP中的CAG重复具有两种不同的配置,其区别在于CAA三核苷酸重复中断的存在与否。等位基因的基本结构是(CAG)3(CAA)3(CAG)xCAACAGCAA(CAG)yCAACAG。如果基本结构被破坏(即CAA重复中断不存在),重复稳定性可能会降低。在德国和意大利的家庭中,检测到没有CAA中断导致更长的纯CAG重复大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家庭中记录了代际不稳定和预期。有人提出,CAA中断可以作为TBP中CAG重复进一步扩展的限制因素。
患病率
据报道,患有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的家庭不到100个。
日本人群中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的患病率估计为0.47:1,000,000。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约占常染色体显性SCA的0.3%。
在英格兰东北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的最低患病率为0.16:100,000。
在一项针对南斯拉夫人群的研究中,115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或单纯性成人发作性共济失调患者中没有一人患有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的患病率可能被低估了,因为一些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患者的表型与亨廷顿病相似。
鉴别诊断
表3。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SCA17)鉴别诊断中要考虑的遗传条件
DiffDx障碍
基因
MOI
DiffDx障碍的临床特征
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重叠
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的区别
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许多
ADARXL
小脑性共济失调
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伴显着小脑和长束征
DRPLA(牙周-苍白球萎缩)
ATN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进行性共济失调和痴呆;精神障碍
共济失调和肌阵挛是突出的mvmt疾病。
亨廷顿病(HD)
热电偶
进行性运动障碍和痴呆症;精神障碍
进行性舞蹈症很突出。
C9orf72
Mvmt障碍、痴呆、精神障碍
肌阵挛、震颤、斜颈
亨廷顿病样1(OMIM603218)1
PRNP
与HD重叠的临床特征范围
发病早,进展缓慢
亨廷顿病样2
JPH3
临床上与HD无法区分
非洲人后裔的流行率最高(也许是独有的)
舞蹈症-棘红细胞增多症
VPS13A
增强现实
进行性mvmt障碍、认知和行为改变
肌病,↑血清CK,棘红细胞增多症;癫痫发作常见;平均发病年龄~30岁
XK
特大号
认知障碍、精神症状
NKX2-1
舞蹈症是非进行性的,与痴呆症无关。
通常发病较晚;进行性痴呆;mvmt障碍、行为改变和精神症状
fCJD进展更快;肌阵挛是一种突出的非自愿性mvmt。
APPPSEN1PSEN2
失智
无mvmt障碍
MAPT
迟发;进行性运动障碍、痴呆、行为改变;精神障碍
没有舞蹈病
A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R=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K=肌酸激酶;DiffDx=鉴别诊断;MOI=遗传方式;XL=X-连锁
管理
初步诊断后的评估
为了确定被诊断患有17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17)的个体的疾病程度和需求,建议进行以下评估(如果未作为导致诊断的评估的一部分进行):
治疗表现
表4。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个体表现的治疗
治疗
精神症状
精神药物
癫痫发作
抗癫痫药物(ASM)
局部注射肉毒杆菌毒素
环境适应
预防继发性并发症
精神药物和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例如,抑郁、镇静、恶心、烦躁、头痛、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迟发性运动障碍)可能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患者的主要继发性并发症。对于某些人来说,某些疗法的副作用可能比疾病的症状更严重;此类个体可能受益于有效或间歇性停止治疗或减少剂量。
监视
患病的个体应由神经科医生每年或每半年进行一次随访,如果症状进展迅速,则应更频繁地随访,这可能发生在晚期。
要避免的代理/情况
具有镇静/催眠特性的药物,例如乙醇或某些药物,可能会显着增加不协调。
评估有风险的亲属
正在研究的疗法
遗传咨询
遗传咨询是向个人和家庭提供有关遗传疾病的性质、遗传方式和影响的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医疗和个人决定的过程。以下部分涉及遗传风险评估以及使用家族史和基因检测来阐明家庭成员的遗传状况;它并非旨在解决可能出现的所有个人、文化或道德问题,或替代与遗传学专业人士的咨询。—ED。
遗传方式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SCA17)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
对家庭成员的风险
先证者的父母*
*基于59个报告的受影响的患者的家族史
先证者的同胞。先证者同胞的风险取决于先证者父母的遗传状况:
先证者的后代
其他家庭成员。对其他家庭成员的风险取决于先证者父母的遗传状况:如果父母受到影响和/或已知有扩大的TBP等位基因,他或她的家庭成员就有风险。
具有明显新发致病性变异的家庭的注意事项。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先证者的父母都没有在先证者或该疾病的临床证据中发现的致病性变异时,致病性变异很可能是新发的。然而,也可以探索非医学解释,包括替代父亲或母亲(例如,辅助生殖)和未公开的收养。
家庭计划
预测性测试(即对无症状的高危个体进行测试)
未成年人的预测性检测(即对18岁以下的无症状高危人群进行检测)
在已确诊SCA17的家庭中,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考虑对有症状的个体进行检测。
产前检测和胚胎植入前基因检测
一旦在患病的家庭成员中通过分子遗传学检测确定了SCA17的诊断,就可以对风险增加的妊娠进行产前检测和SCA17的植入前基因检测。
对于产前检查的使用,医疗专业人员和家庭内部可能存在观点差异。虽然大多数中心将使用产前检测视为个人决定,但讨论这些问题可能会有所帮助。
分子遗传学
分子遗传学和OMIM表中的信息可能与人体的基因序列变化与人体疾病表征中其他地方的信息不同:表中可能包含更新的信息。—教育署。
表A。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基因和数据库
染色体位点
蛋白质
位点特定数据库
HGMD
临床变量
6q27
TATA盒结合蛋白
表B。
17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OMIM条目
600075
TATA盒结合蛋白;待定
607136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7;SCA17
分子发病机制
TATA-box结合蛋白(TBP)是一种重要的通用转录起始因子,是RNA聚合酶II转录因子D的DNA结合亚基,该多亚基复合物对大多数基因的表达至关重要。TBP在N端有很长一段谷氨酰胺。该区域被认为可调节C末端的DNA结合活性,从而影响转录复合物形成和转录起始的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