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生物:微生物是是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2.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只是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称为拟核或似核,也没有细胞器,不进行有丝分裂。
3.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
4.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微生物学的基础上,研究与环境有关的微生物学科。
5.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
二、简答题:
1.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类群十分庞杂,包括: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等,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属于真核生物的酵母菌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域界门纲目科属种!
2.微生物的特点;
○1个体极小;○2分布广,种类繁多;○3繁殖快;○4易变异。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2.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3.溶原性:病毒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在宿主内进行复制并且引起细菌细胞的裂解。这个过程称为溶原性。
4.亚病毒:是一类结构和组成比真病毒小,简单,仅有核酸或蛋白质组成,可以侵染动物和植物的病原体。
5.类病毒:是比病毒更加小的致病感染因子。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6.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是一类被包裹在植物病毒粒体内部的类病毒,被称为拟病毒。只含有不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7.阮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1.病毒的特点;
1.没有细胞结构
2.只含DNA或RNA
3.缺乏酶系统
4.在特定活细胞内寄生
5.宿主体外保留感染性
2.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
3.一步生长曲线:描述噬菌体繁殖过程潜伏期、裂解期、平稳期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1.细菌: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质粒:是核以外的遗传物质,能自我复制,把所携带的生物形状传给子代。
3.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称为鞭毛,其数目为一至数十条,具有运动功能。
4.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活史的某个生长阶段或某些细菌在遇到不良环境时,在细胞质内生成的内生孢子丝。
5.荚膜: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粘性物质,靶细胞壁完全包围住,这层粘性物质叫荚膜。
6.菌落: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培养,细菌就迅速地开始生长,形成一个由无数细菌组成的子细胞群体。(有荚膜表面光滑;无则粗糙)
7.菌苔:细菌在斜面培养基接种线上生成的一片密集的,具有一定形态的结构特征的细菌群落。
8.放线菌:主要呈丝状生长、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9.气生菌丝:基内菌丝长到一定时期,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直径1-1.4um,长短不一,形状不一,颜色较深。
10.支原体:支原体是自由生活的最小的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壁,只具有细胞质膜,细胞无固定形态,为多行性体态。
11.衣原体: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
12.立克次氏体:是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14.定向培养:是人为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长期处理某一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将它们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累积和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体的一种古老的育种方法。
15.原生质体:细胞质膜、细胞质、内含物、拟核
16.细胞悬液:S型细菌:稳定,不发生凝聚;R型细菌:不稳定,易凝聚而沉淀,培养基很清(二沉池中应使R型占优)
二、简答题
1.细菌细胞的一般构造;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内含物、拟核(物理化学性质:表面总带负电荷)
2.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比较;
阳性细胞壁脂质含量少,肽聚糖含量高,阴性相反。革兰氏阳性菌含大量的肽聚糖,独含磷壁酸,不含脂多糖。革兰氏阴
性菌含极少的聚糖,独含脂多糖,不含磷壁酸。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厚,结构较简单,含肽聚糖、磷壁酸、少量蛋白质和脂肪。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结构较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分为三层:最外层脂多糖,中间层磷脂层,内层脂蛋白;内壁层含肽聚糖,不含磷壁酸。
3.革兰氏染色的机制、步骤;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有以下两点:
(1)革兰氏染色与等电点的关系
G+菌的等电点低于G-菌,所带负电荷更多,因此,它与结晶紫的结合力较大,不易被乙醇脱色。
(2)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的关系
G+的细胞壁脂类少,肽聚糖多,G-则相反,故乙醇容易进入G-细胞,进行脱色。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
1、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
2、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去掉浮色。
3、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倾去多余溶液。
4、用中性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酮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呈无色
用番红染液复染1min,革兰氏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被区别开。
4.蓝细菌的特征;
特征:○1没有细胞核;○2没有有丝分裂;○3细胞壁含肽聚糖;○4核糖体为70S;○5没有叶绿体;○6G-;7.随光照条件而变色
5.螺旋体的特征;
呈螺旋曲状,不产生芽孢,没有细胞壁,有伸缩能力。革兰氏阳性菌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1.细菌的二分裂:细菌没有核膜,只有一个大型的环状DNA分子,细菌细胞分裂时,DNA分子附着在细胞膜上并复制为二,然后随着细胞膜的延长,复制而成的两个DNA分子彼此分开;同时,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向内生长,形成隔膜,将细胞质分成两半,形成两个子细胞,这个过程就被称为细菌的二分裂。
2.酵母菌:单细胞,无性繁殖(出芽生殖和裂殖)和有性生殖。有发酵型和氧化型两种。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及内含物。石油脱蜡,废水处理,监测重金属。
3.霉菌:大多为多细胞。营养型:异养(腐生、寄生)。呼吸类型:好氧有机物呼吸。适宜温度广泛;适宜的pH范围多为
4.5~6.5(酸性)。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繁殖。菌落特征:大;疏松;色彩,孢子有不同形状、结构和颜色。青霉进行无性繁殖。
4.伞菌:多为有性生殖,通过菌丝结合方式产生担孢子。
1.比较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异同;
相同点:有细胞膜,有细胞质,有核糖体
不同点:真核的有细胞器,原核的没有;真核的有膜包着的细胞核,原核的只有核区。
2.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包括植物界的显微藻类、动物界的原生动物、菌物界的假菌和真菌,微型后生动物,其中的真菌包括酵母菌、霉菌、蕈菌等。
3.原生动物及常见种类的特征;
鞭毛纲:具有一根或几根鞭毛。兼有全动性营养、植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三种营养类型。(大量出现预示出水水质差,如活性污泥驯化初期。)
肉足纲:形体小、无色透明,大多数没有固定形态,由体内细胞质不定方向的流动而成千姿百态,并形成伪足作为运动和摄食的细胞器,为全动性营养。少数种类呈球形,也有伪足。(大量出现预示出水水质差,如活性污泥驯化初期。)
纤毛纲:有游泳型和固着型两种,以纤毛作为运动和捕食的细胞器,(纤毛虫是原生动物中最高级的一类,有固定的、结构精细的摄食细胞器。)生殖有分裂生殖和结合生殖。周身表面或部分表面具有纤毛,作为行动及摄食的工具。(与废水处理关系最密切,游泳型居多预示出水差,污泥驯化仍在继续;固着型预示出水水质好,污泥驯化佳;吸管虫预示水质好,污泥驯化佳)
4.微型后生动物及常见种类的特征;
轮虫:雌雄异体,有性生殖少,多为孤雌生殖。适应PH广。是寡污带和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好的指示生物。
线虫:线虫的营养类型有三种:腐食性、植食性、肉食性。雌雄异体,卵生。线虫是污水净化程度差的指示生物。
寡毛类动物:比轮虫和线虫高级。靠刚毛爬行运动。颤蚓和水丝蚓,厌氧生活,是河流、湖泊底泥污染的指示生物。
浮游甲壳动物:是水体污染和水体自净的指示生物。水蚤:DO高,水蚤的血红素含量低,颜色浅,水体清洁。
5.藻类的特征及常见种类的特征;
藻类的特征:○1具有叶绿体,光能自养型,进行光合作用;少数藻类营腐生,极少数与其他生物共生。○2繁殖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3分布广泛。(10门:蓝裸绿轮金,黄硅甲褐红根据藻类光合色素的种类、个体形态、细胞结构、生殖方式和生活史等分类)
6.真菌的特点及常见种类的特征;
真菌的特点:○1具有细胞核,进行有丝分裂;○2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3以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二种形式进行繁殖;○4营养方式为异氧呼吸型;○5不运动(仅少数种类的游动孢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