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免费完整版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免费完整版

生物的学习,会让你发现许多有趣现象。那么关于高一生物知识点应该怎么学习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免费,仅供参考。

高一生物必修一每章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罗伯特虎克。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微量元素:Zn、Mo、Cu、B、Fe、Mn(口诀:新木桶碰铁门)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水(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无机盐、脂质、有机化合物、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核酸、糖类。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苹果和梨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乙液:0.05g/ml的CuSO4)。

注意事项: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③必须用水浴加热。

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脂肪的鉴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

(3)蛋白质的鉴定

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

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B液:0.01g/ml的CuSO4)。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马铃薯。

试剂:碘液颜色变化:变蓝。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二、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多肽链、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三、蛋白质的功能。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3、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4、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5、免疫功能(抗体)。

三、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

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

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H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

二、核酸的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2)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化学元素组成:C、H、O、N、P。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试剂: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注意事项: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现象:

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

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种类、分布、功能。

单糖、五碳糖、核糖。

(C5H10O4)、细胞中都有、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C5H10O5)、细胞中都有、组成DNA的成分六碳糖(C6H12O6)、葡萄糖、细胞中都有、主要的能源物质果糖、植物细胞中、提供能量、半乳糖、动物细胞中、提供能量。

二糖

(C12H22O11)、麦芽糖、发芽的小麦、谷控中含量丰富、都能提供能量蔗糖、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乳糖、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多糖(C6H10O5)n、淀粉、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储存能量、纤维素、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支持保护细胞、肝糖原。

糖原

肌糖原、动物的肝脏中、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储存能量。

细胞中的脂质脂质的分类。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胆固醇、固醇、性激素。

维生素D

脂质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1、脂肪(C、H、O)存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与糖类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是糖类的2倍。

功能:①保温②减少内部器官之间摩擦③缓冲外界压力。

2、磷脂构成细胞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重要成分。

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

3、固醇

包括: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单体和多聚体的概念: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连接而成的。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连接而成的。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分别是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而这些大分子分别是单体的多聚体。

生物大分子的形成:C形成4个化学键→、成千上万原子形成→、碳链、→、单体、→、生物大分子。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细胞中的水包括

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自由水:细胞内良好溶剂、运输养料和废物。

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关系: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

细胞含水量与代谢的关系

代谢活动旺盛,细胞内自由水水含量高;代谢活动下降,细胞中结合水水含量高。

细胞中的无机盐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无机盐的作用:

1.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部分无机盐的作用

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呆小症。

缺钙:抽搐、软骨病,儿童缺钙会得佝偻病,老年人会骨质疏松。

缺铁:缺铁性贫血。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1、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载体、能量、举例

自由扩散、高→低、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底物浓度。

2、酶浓度。

3、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Pi+能量、ATP。

ATP、ADP+Pi+能量。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讨论:

1、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2、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叶绿素b(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光合作用的过程: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水的光解:H2O、1/2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ATP。

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2C3+[H]+ATP、(CH2O)+C5+ADP+Pi。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性细菌。

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

2、细胞的核质比。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

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

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

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例:蛙的红细胞。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3)细胞内的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4)衰老的细胞内、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

5)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衰老的学说:(1)自由基学说(2)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怎么提高高一生物成绩

1.找到并利用规律

2.培养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观察和比较在学习任何学科的学习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观察可以让我们发现新事物,而比较能让我们发现新事物与旧事物的不同所在,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掌握新的东西,故而,在生物学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学会好好利用这两项本领。我们知道在生物学的学习中经常会做一些生物实验去获取或是验证一些结论,由此可见在生物实验中观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

高中生物学学习中需要记住许多公式概念等知识,这些知识中有些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如果不仔细很可能就混淆了两者,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就是显得十分重要了。运用比较的方法能让你在弄清楚两者的差异的同时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理解得更加透彻。

3.学会归纳总结

我们知道,为了把一个知识讲得很透彻,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往往是将课程分成一块块进行讲授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理解。但这样做也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知识缺乏整体性,显得零散。

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之后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找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再像用线穿珠子一样将知识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做有利于我们对整个生物学科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比如,神经细胞、脑与脊髓灰质各自有他们的知识点,但是他们也有共通点,这个共通点就是把他们串起来的线索所在。

4.正确利用所学

我们学习各学科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生物学也不例外。一门知识或是技能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才能真正被掌握,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所在。我们学习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敢于动手事件的勇气。正确的利用所学的知识造福于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发展应该是我们青年的所应有的理念。

高一生物考试答题技巧

2.准确进行知识挂钩。考题设置的情境真实地模拟现实,不像书本知识高度理想化、模式化,有些情境甚至是学生前所未闻的,但总可以从课本上找出知识依据。

3.科学作答不可忽视。答案要准确,要做到层次清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答案宜简洁,要紧扣基本观点。答案要体现创新精神,尤其是开放性的试题,可以大胆用多种方式解答。要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

4.实行学科思维间的组合。学科内综合有时也要借助数、理、化知识,跨学科综合更是如此。要重视理、化、生三科在方法体系上的共同点,在知识体系上的契合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结合点。

6.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寻求答案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要使用对比、分析、综合、推理、联想等多种思维方法,防止思维僵化。

THE END
1.生物化学特点:(1)生物氧化在温和条件下进行;(2)生物氧化需要一系列酶、辅酶和中间传递体参与;(3)生物氧化是逐步释放能量的过程,且大部分能量被贮存到ATP中;(4)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通常与磷酸化反应偶联在一起,从而将能量迅速转移到高能磷酸化合物中;(5)真核在线粒体中,原核在细胞膜中。(6)生物氧化的本质是电子的得...https://www.jianshu.com/p/42c8cbf2328c
2.化学工程:生物氧化必看题库知识点(每日一练)考试题库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化学工程》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化学工程:生物氧化》题库,分栏、分答案解析排..http://www.91exam.org/exam/87-2408/2408553.html
3.山西农业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1.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特点。 2.呼吸链的概念及组成,生物氧化中CO2 与水的生成,细胞液NADH 进入线粒体的穿梭机制。 3.生物氧化中ATP的生成: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ATP 是动物体内自由能的通用货币。 4.糖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概况。 5.糖原的概念及作用。 6.糖酵解的反应过程、生理意义及调节。 7.糖的有氧...https://mtoutiao.xdf.cn/kaoyan/202312/13554077.html
4.非氧化性杀菌剂于氧化性杀菌剂的区别中环碧洋水处理非氧化性杀菌剂于氧化性杀菌剂的区别_中环碧洋水处理_新浪博客_中环碧洋水处理_新浪博客,中环碧洋水处理, 氧化性杀菌剂:是具有强氧化性的杀生剂,通常是一种强氧化剂,是通过氧化微生物所需要的酶来杀菌。同时也可以使蛋白质变性,而细菌...https://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c2b5c4330101co9b.html
5.讲义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ppt大学课件预览卫生部规划教材-第四版第一章 总论第二章 糖和苷第三章 苯丙素类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第七章 三萜及其苷类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第九章 生物碱第一章一、概述三、提取分离的方法四、结构研究方法二、生物合成第一章 总论天然药物化学是药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用...http://read.cucdc.com/cw/37438/51950.html
6.分享:我个人整理出来的厦大微生物笔记第5页§1.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I 、能量来自有机物--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 ●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氧化有机物(化能异养菌)、氧化还原态的无机物 (化能自养菌)、来自日光辐射能(光能营养菌)。 ●生物氧化:定义、形式(氧结合、脱氢、失电子)、阶段。 https://yz.kaoyan.com/xmu/jingyan/13/378354/index_5.html
1.掌握这几种方法,轻松辨别细胞死活!公司新闻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准确区分活细胞与死细胞至关重要。掌握有效的细胞活性检测方法不仅能提高实验数据的可信度,还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细胞凋亡和坏死的机制。 本期细胞学堂将探讨活细胞与死细胞的定义、常用方法、实际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鉴别意义,为您的实验提供指导,帮助您顺利上手鉴别细胞。 https://www.biomart.cn/69481/news/3228462.htm
2.2022年必修一生物必备知识点8、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9、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缺钙佝偻病,缺镁黄叶病,缺硼花而不实。 10、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https://m.oh100.com/shengwu/812184.html
3.简述生物氧化的过程及特点?(1)第一阶段:营养物质水解产物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等通过各自的代谢途径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并释出氢原子,反应在细胞质和线粒体内进行。其中葡萄糖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推动合成少量高能化合物ATP。(2)第二阶段:乙酰基通过三羧酸循环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并释出大量还原当量,反应在线粒体内进行。这一...https://www.shuashuati.com/ti/38d116af5f6f461a85b524619db195efa2.html
4.生物一知识点总结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 (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https://www.ruiwen.com/zhishidianzongjie/6504319.html
5.电泳还原与非还原区别聚丙烯酰胺凝胶为网状结构,具有分子筛效应,它有两种形式:非变性电泳(Native-PAGE)和变性电泳(SDS-PAGE)。非变性电泳,在电泳的过程中,蛋白质能够保持完整状态,并依据蛋白质的分子量大小、形状及其所附带的电荷量而逐渐呈梯度分开;而变性电泳(SDS-PAGE)仅根据蛋白质亚基分子量的不同分开蛋白质(可以忽略电荷因素)。SDS...https://wiki.antpedia.com/article-2578907-240
6.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与接触氧化法的比较?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简称mbbr,是介于生物接触氧化法与生物流化床法之间的一种新型...https://wenda.guidechem.com/question/detail517204.html
7.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脂类极性和非极性脂质人类可能缺乏ω-3家族PUFA、EPA(20碳五烯酸)和DHA(22碳六烯酸)因此这些脂肪酸具有保健价值(由于不饱和键易被氧化,所以这些PUFA在被氧化的同时保护了人体其它组织免于被氧化) 类二十碳烷 类二十碳烷或二十烷酸(eicosanoid)是由20碳PUFA(如花生四烯酸)衍生而成的 包括: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凝血噁烷(thromboxane...https://blog.csdn.net/gyjugg12/article/details/137175670
8.山东协和学院3、生物化学在实践中有何意义? 第一章 蛋白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氨基酸的结构及理化性质;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结构、空间结构及理化性质;蛋白质变性、复性的过程。 了解蛋白质的各种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提要: 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0.5学时)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 ...https://www.sdxiehe.edu.cn/m/view.php?id=12528
9.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4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云政发罗琼(云南农业大学),程祝宽(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朱立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季风气候下热带北缘木本植物水力学特征与生理功能的研究 曹坤芳、陈军文、郝广友、张教林、朱师丹(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3.微腔中的激光及激光光谱研究 ...https://www.yn.gov.cn/zwgk/zcwj/yzf/201503/t20150305_142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