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010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78例确诊为MG伴发胸腺瘤并行胸腺瘤扩大切除术患者。参考1997年第5届全国神经免疫学术会议期间讨论的有关MG的诊断标准:
(1)临床上,受累骨骼肌无力,症状呈波动性、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及晨轻暮重的特点;
(2)药理学上,胆碱酯酶抑制剂试验阳性(有效);
(3)神经生理上,低频重复刺激波幅递减,单纤维肌电图颤抖(jitter)增宽;
(4)免疫学上,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
(5)免疫病理学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皱褶减少,变平坦,其上有活性的乙酰胆碱受体减少。其中(1)为诊断MG的必备条件。
按Osserman临床分型分为单纯眼肌型(Ⅰ型)和全身型包括ⅡA型(轻度全身型)、ⅡB型(中度全身型)、Ⅲ型(急性重症型)、Ⅳ型(迟发重症型)和Ⅴ型(萎缩型)。
研究方法
1.胸腺瘤扩大切除术
本组178例患者全部采用胸骨正中下段10cm以下皮肤做小切口行胸腺扩大切除术,切除全部胸腺及前纵隔的全部脂肪组织。切除范围上至甲状腺下极,下至心膈角两侧脂肪垫,打开胸腔切除纵隔胸膜,常规放置左胸腔闭式引流管。
2.胸腺瘤病理分型、分期
病理分型依据WHO胸腺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1999),其主要标准是:A型肿瘤上皮细胞呈梭形或椭圆形;B型肿瘤细胞呈树突状或上皮样;具有上述两种特征者称为AB型。其中根据逐渐增加的上皮细胞/淋巴细胞比例以及肿瘤上皮出现异型性的情况,将B型又分为B1、B2和B3三个亚型[4,5,6]。
手术分期参照Masaoka分期:Ⅰ期:肉眼下包膜完整且镜下无包膜侵犯;Ⅱ期:肉眼下侵犯纵隔脂肪组织或纵隔胸膜,或镜下侵犯包膜;Ⅲ期:肉眼下侵犯心包、大血管或肺;Ⅳ期:胸膜或心包种植转移或血行、淋巴转移[7]。
3.肌无力危象的诊断
MG患者肌无力症状恶化,因呼吸肌和/或吞咽肌严重无力,出现呼吸衰竭,需依赖机械通气维持呼吸功能。
4.MG并胸腺瘤患者胸腺切除术后治疗方案
5.疗效评价及随访情况
肌无力严重程度判定标准采用文献[8]中的临床绝对评分法,将受累肌肉分为7组,每组肌群均按其肌无力及易疲劳严重程度分为5级4分制记分,0分为正常,4分为最重;累计评分0分为正常,60分为最重。疗效判定标准采用临床相对评分法[6]:临床相对评分=(治疗前绝对评分–治疗后绝对评分)/治疗前绝对评分×100%;相对评分≥90%为痊愈,50%~<90%为显效,25%~<50%为好转,<25%为无效。
痊愈、显效和好转统称为有效。接受胸腺瘤切除术前及术后1个月由病房同一位医师对患者进行临床绝对评分并记录治疗方案。术后6个月、1年及2年由门诊随访医师进行评分,并记录病情变化、减药、停药、复发及胸部CT情况。失访及非MG病因死亡情况:术后6个月失访8例,1年失访10例,2年失访13例,失访率8%;3例分别于术后1、7及12个月由于非MG病因死亡。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2×2四格表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向有序2×4列联表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般临床资料
MG伴发胸腺瘤患者术后疗效分析
1.术后1个月内肌无力危象发生率:
注:MG:重症肌无力;与术前比较,aP<0.01;与术后1个月比较,bP<0.01;与术后6个月比较,cP<0.01;"–"表示无此数据
3.胸腺瘤病理分型、手术分期与预后的关系:
胸腺瘤切除术后2年时,按临床疗效分为有效病例及无效病例。如表2所示,有效病例与无效病例的WHO胸腺瘤病理分型构成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1,P=0.078);有效病例与无效病例的Masaoka分期构成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P<0.001),进一步分析显示,Ⅰ期、Ⅱ期患者中有效病例的比例高于Ⅲ期、Ⅳ期(91.4%、89.8%比45.5%、28.6%,P均<0.001)。
胸腺瘤切除术后2年时不同临床疗效MG患者的胸腺瘤病理分型、Masaoka手术分期的情况[例(%)]
注:MG:重症肌无力
讨论
现公认MG伴胸腺瘤患者应尽早行胸腺瘤切除术,然而在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管理以及放射治疗、免疫治疗等协同治疗措施的选择方面有较大的争议,缺乏统一、规范化的治疗指南。
既往认为伴发胸腺瘤影响MG预后,最近的报道认为胸腺瘤不再是MG恶化的不良因素[9]。我们的资料表明,胸腺瘤术后2年MG症状缓解率可达81.5%,与以往报道的非胸腺瘤患者内科治疗总体有效率(84.96%)相当[10]。
分析可能的原因为:伴MG患者较无肌无力患者可更早期发现胸腺瘤,另外MG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胸腺瘤的生长。我们关于MG伴发胸腺瘤的病理及手术分期特点的统计同样证实:伴发胸腺瘤的MG患者病理分型以B2型多见,Masaoka手术分期以Ⅰ、Ⅱ期为主[3]。可见胸腺瘤患者若伴发肌无力症状,其Masaoka分期相对较早。
新近关于胸腺瘤预后的一项255例人群回顾性研究也表明:Masaoka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不同的病理类型对于远期预后影响不大[13]。以上结果均提示,对于伴发胸腺瘤的MG患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手术中尽可能将胸腺及周围脂肪组织切除;临床上应重视胸腺瘤的手术分期,分期越晚MG疗效越差。
1、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T细胞缺陷病。3、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4、各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5、肿瘤的辅助治疗。(详见包装内部说明书)
用于重症肌无力,手术后功能性肠胀气及尿潴留等。
1.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T细胞缺陷病。(如:儿童先天性免疫缺陷病)。3.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儿童支气管哮喘和哮喘性支气管炎等)。4.各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顽固性口腔溃疡等)。5.肿瘤的辅助治疗。
1.用于18岁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18岁以后胸腺开始萎缩,细胞免疫功能减退;2.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T细胞缺陷病;3.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4.各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5.肿瘤的辅助治疗。
1.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药物治疗,尤其适用于不伴有或伴有轻度甲状腺增大(甲状腺肿)的患者及年轻患者。2.用于各种类型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手术前准备。3.对于必须使用碘照射(如使用含碘造影剂检查)的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的患者和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瘤患者作为预防性用药。4.放射碘治疗后间歇期的治疗。5.在个别的情况下,因患者一般状况或个人原因不能采用常规的治疗措施,或因患者拒绝接受常规的治疗措施时,由于
1.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T细胞缺陷病(如:儿童先天性免疫缺陷病)。3.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儿童支气管哮喘和哮喘性支气管炎等)。4.各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顽固性口腔溃疡等)。5.肿瘤的辅助治疗。
1、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T细胞缺陷病。3、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4、各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5、肿瘤的辅助治疗。
1、急慢性白血病,对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近期疗效较好,作用快,但缓解期短;2、后天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3、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自体免疫有关的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4、甲状腺机能亢进,重症肌无力;5、其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肠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狼疮性肾炎,增殖性肾炎,Wegener氏肉芽肿等。
内分泌系统疾病:泌乳素依赖性月经周期紊乱和不育症(伴随高或正常泌乳素血症)、闭经(伴有或不伴有溢乳)、月经过少、黄体功能不足和药物诱导的高泌乳激素症(抗精神病药物和高血压治疗药物)。非催乳素依赖性不育症:多囊性卵巢综合症、与抗雌激素联合运用(如:氯底酚胺)治疗无排卵症。高泌乳素瘤:垂体泌乳激素分泌腺瘤的保守治疗,在手术治疗前抑制肿瘤生长或减小肿瘤面积,使切除容易进行;术后可用于降低
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
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仅在至少一种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失败的情况下使用。可用于慢性关节炎(如骨关节炎等)的疼痛、手术和急性创伤后的疼痛、原发性痛经的症状治疗。
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关节痛、肌肉痛、神经痛、头痛、偏头痛、牙痛、痛经,也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胸腺瘤重症肌无力术后出院指导
胸腺瘤是恶性的吗预防方法有哪些
胸腺瘤的分型有哪些主要症状是怎样的
你一定要知道胸腺瘤这样治效果更佳身体总没劲儿小心胸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