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延巧妙破解“朊病毒”40年谜题

生物通官微陪你抓住生命科技跳动的脉搏

马继延巧妙破解“朊病毒”40年谜题

编辑推荐:

直到1982年,美国神经学与生物化学家StanleyB.PPrusiner经过各种实验证实,用灭活核酸的方式无法消除“瘙痒病”的致病性,而用蛋白变性的方式却可以使致病力消失。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朊病毒”假说,他认为,引起羊瘙痒病、牛疯牛病的并不是核酸病毒,而是一种变构的蛋白,这种变构的蛋白可以诱导其他正常朊蛋白相继发生结构变化,变成具有致病性和传染性的“朊病毒”。

马继延教授解释道,英文中的prion被翻译成中文的朊病毒并不代表这些朊蛋白是一种病毒,仅仅代表这些变构蛋白能像病毒一样具有传染性。

StanleyB.PPrusine因为朊病毒假说的提出而获得1997年的诺贝尔奖,其后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尝试用实验证实这一假说。直到2003年,一个实验室将朊蛋白重组后经过诱导转变为淀粉样蛋白聚合体,在朊蛋白高表达的转基因小鼠体内复制了“疯牛病”,遗憾的是,还原疾病的潜伏期长,且不能诱发正常小鼠发病。他们的实验离真相还是差一步,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证实阮病毒是由正常朊蛋白变构而来。

另辟蹊径巧破难题真相只有一个,近30年来,科学家们争相破解这一难题,却始终没有用对方法。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地徘徊在真相的门外。从事朊蛋白研究多年的马继延教授也在努力,希望能打开这道门。

马继延教授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位于细胞膜上的正常朊蛋白可以被磷脂酶C(PhospholipaseC)从膜上切除下来,而致病性朊蛋白却无法被切除,科学家们曾猜测,构象的改变使得朊蛋白与脂膜发生了新的相互作用,从而使磷脂酶C无法将其从膜上切除,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变构的朊蛋白聚集在一起阻碍酶工作。

马继延教授猜测,也许细胞膜上的脂具有改变朊蛋白的作用,于是,他们另辟蹊径,尝试在体外诱导时加入细胞膜中的脂成分,结果成功地诱导出具有致病性和感染性的阮病毒。

首次证实“阮病毒”假说同时首次构建重组朊蛋白动物模型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当马教授找到恰当的方法时,问题迎刃而解。在动物模型上,将重组的朊蛋白注入小鼠脑内可快速导致小鼠致病,潜伏期短,病症明显。与其他科学家相比,只要将重组蛋白注入正常小鼠体内,即能诱发小鼠脑内更多朊蛋白变构,成为具有传染性和致病性的朊病毒。

这是第一次从实验室证实“朊病毒”假说,首次成功重组朊病毒,也是第一次成功构建重组蛋白动物模型。

应用价值疯牛病、瘙痒症、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唯一的方式是阻断传播。众所周知,羊瘙痒症可传播给牛,牛传染上后患上疯牛病,一旦为人食用,就有可能导致人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马继延教授告诉记者,成功获得重组朊病毒给检测和预防疯牛病的传播带来极大的便利,科学家们可以在实验室将这些重组蛋白与其他试剂或物质作用,筛选出可以与重组蛋白结合的物质,这样就有可能应用于疯牛病、瘙痒症或是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检测上。

只要阻断传播链就能有效地防止疯牛病的传播。

如果能找到一些好的试剂可以阻止朊病毒的传染性就更好了,当然,科学家们也正准备往这个方向走。

衍生出新领域重组朊病毒的建立给蛋白变构致病学说开辟了新的视野。当年受到质疑,违背核酸核心的学说重新受到重视。

正常蛋白通过结构的改变会变成有传染性、致病性的类病毒,它改变了人们对蛋白的传统认识,也许存在其他的蛋白具有类似朊病毒的致病作用,只是暂时没有被人们发现。

也许这门新学科可以定义为:变构蛋白致病学说。

展望变构蛋白领域展望未来,马继延教授认为,变构蛋白领域将被继续深挖,不仅对疯牛病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还可能惠及其他退行性疾病的研究。

从学术上讲,马继延教授认为以下四个方面将是他继续研究的重点。1.不同脂(细胞膜上脂)可能产生不同的诱导变构作用,产生不同的朊病毒株,就如流感一样,存在不同的毒株。不过,与流感不同的是,朊病毒是基于结构的变化而分类。2.筛选可以变构朊蛋白结合的分子或化合物,用于临床检查和治疗。3.深入探讨朊蛋白变构机制,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朊病毒的传染性。4.研究变构蛋白的神经毒性,分析变构蛋白导致神经元死亡的机制。

(生物通张欢)后记:对于我这个门外汉而言,马老师深入浅出的解答让我可以很快地理解他做的研究工作,我也因此省略了很多背景资料的查询工作。与马老师交谈十分愉快,如沐春风,他健谈又风趣,对于一些专业的名词都会给我悉心解释,我想,做他的研究生应该很幸福!

THE END
1.盐中生物试卷经管文库(原现金交易版)经管之...但科学界一致认定这是一种新生物类型,并定名为朊病毒。那么判断其为生物的理由是: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706457-1-1.html
2.山东农业大学《微生物学B》教学大纲思考题:1. 病毒的形态与对称体制 2. 噬菌体的效价与溶源性 3.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的定义及主要特点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4学时)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要素 水、碳源、氮源、矿质元素、生长因子 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光能自养微生物、光能异养微生物、化能自养微生物、化能异养微生物 ...http://agribio.sdau.edu.cn/2016/0229/c6897a68519/page.htm
3.朊病毒是生物吗?新知客摘要:<正> A 朊病毒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它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病毒是一类个体极微小的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其构成也很简单,一般只有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由核酸组成的核心。核酸(DNA或RNA)在病毒的遗传上起着重要作用,而蛋白质外壳只对核酸起保护作用,本身并没有遗传...https://www.xueshu.com/xinzk/200703/41900556.html
4.微生物细菌百科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 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3] 五大共性 微生物 体积小,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2] 编辑本段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 ...https://www.360doc.cn/article/3113994_234186227.html
5.病毒和阮病毒和类病毒都是生物吗病毒和阮病毒和类病毒都是生物吗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都是生物,不过,病毒是由内部的遗传物质(DNA或者RNA)及包裹在外部的蛋白质构成,类病毒只由RNA构成,朊病毒只由蛋白质构成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更多答案(3) ...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eece5a8d9950bed64c1ceafa9a9e28e7.html
1.病毒来源最新研究与发现概览关于我们本文将深入探讨病毒来源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现,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其起源和发展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病毒疫情的频发,对病毒来源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病毒来源概述 病毒的来源广泛且复杂,包括动物、植物、昆虫等生物体以及环境等,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物种交流的...https://www.xaddcdc.com/post/23750.html
2.疯牛病的朊病毒能像病毒一样传播疾病,因此它与病毒是一类生物.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疯牛病的朊病毒能像病毒一样传播疾病,因此它与病毒是一类生物.__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制作自https://www.shuashuati.com/ti/3553f9ec8c2d4721b2348bca0c4f81b8.html?fm=bdb547163c665f0de2f12acabbbbf22d48
3.近年来科学家们在朊病毒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进展!生物研究专区人类朊病毒病包括克雅氏病(CJD)和格斯特曼氏综合征(GSS),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报道了他们对人类朊病毒小鼠模型的研究成果,文章中,他们发现,与病毒相关的可传播的朊病毒蛋白装配的自发形成或许仅会在携带人类朊病毒蛋白的小鼠体内进行。 https://www.bioon.com/3g/id/6757504/
4.2019.2.18朊病毒+蛋白质+糖类+脂肪+人体供能朊是蛋白质的旧称,朊病毒就是蛋白质病毒,朊病毒(prion virus)严格来说不是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可自我复制并具感染性的因子。(严格来说,朊病毒由于没有DNA或RNA,并不能进行自我复制。它的复制方式是:朊病毒(SC型PrP型蛋白)接触到了生物体内正常的C型PrP蛋白,导致C型的变成了SC型。 https://www.douban.com/note/707360844/
5.致死率达100%!烹煮都杀不死的朊病毒,感染后会有多恐怖?虽说朊病毒有病毒之称,但它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病毒种类。 (DNA、RNA 朊病毒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病原体,它不像传统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那样拥有细胞结构和遗传物质(DNA或RNA),这使得朊病毒在高温下难以被杀死。 一般来说,高温可以通过作用于病原体的各种生物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来导致病原体的失活...https://k.sina.cn/article_6511003376_1841606f00010123qs.html
6.病原体在生物学中,病原体在最古老和最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任何可以产生疾病的有机体或因子。病原体也可称为传染原,或简称为细菌。 病原体一词于1880年代开始使用。通常,术语病原体用于描述感染性微生物或病原体,例如病毒、细菌、原生动物、朊病毒、类病毒或真菌。蠕虫和昆虫等小动物也可以引起或传播疾病。然而,这些动物...https://vibaike.com/229225/
7.PNAS:帕金森病不是一种朊病毒病而是一种淀粉样变性病根据体外研究和动物研究,虽然α-突触核蛋白在健康的大脑中大量存在并且存在于身体的其他部位,但它被认为在帕金森病中发生错误折叠。这些发现让一些神经生物学家提出了朊病毒样机制。近年来的动物研究增加了α-突触核蛋白可能具有朊病毒样活性的可能性,但从未有过明确的证据。 https://www.vodjk.com/news/190916/16007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