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与共识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2020版)患者凝血治疗手术出血

手术患者出凝血管理是围术期的重要问题。

图片:网络和文献|编辑:黄琋玟|审核:Doctor张

由麻醉学专家对各类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断、异常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等达成共识,内容包括:

围术期出凝血监测、

输血及药物治疗、

一般及特殊手术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管理。

特殊患者主要包括抗栓治疗患者、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和产科手术患者。

通用原则适用于大部分外科手术患者,特殊患者的出凝血管理与通用原则相异之处在各分论中描述。

在考虑为患者选择恰当的围术期出凝血功能监测前,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并进行恰当的体格检査。

(1)患者及其家族的出血性疾病史;

(2)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影响出凝血功能的疾病;

(3)目前服药情况。

在多数情况下,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査给患者带来的益处甚至高于传统的APTT、INR和血小板计数等术前检査。

出凝血监测大体可分为:

在外科医师的参与下,应实时对手术区域进行视觉评估,评估凝血或手术出血的情况。

失血情况作定量测定,包括检査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

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等。

必要时可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出凝血功能检测大体可分为:凝血功能检测和血小板功能检测。

对于有出血史或出血性疾病史患者建议术前进行标准实验室检査(SLT),包括PT、APTT、INR、FIB、D-二聚体等,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联合使用血栓粘弹性检测(VHA)以获得更多信息。

目前可用的VHA包括血栓弹力图(TEG)和旋转血栓弹力图(ROTEM)等。

术中建议在制定了比较恰当的血制品输注阈值的前提下监测VHA以减少红细胞、血小板及血浆的用量。如没有条件进行VHA监测,建议在有明确血制品输注阈值的前提下进行SLT监测。

术后进行VHA监测有利于分析术后出血原因并指导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

建议对术前有出血史、合并导致血小板功能减退的疾病或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者进行血小板计数及功能检测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

术中及术后进行血小板计数及功能检测减少创伤及心脏手术患者的出血量并减少血制品输注。

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大多数患者维持血红蛋白浓度70-80g/L。

输注红细胞时,也可尝试使用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POTTS)决定开始输注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及输注后的目标血红蛋白浓度。POTTS具体方法见表1。

表1: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

注:上述四项总计分再加60分为POTTS总分。最高分为100分,即如果总分≥100分则算为100分,评分值对应启动输注RBCs且需维持的最低血红蛋白浓度。POTTS<实测血红蛋白浓度,不需输注RBCs;POTTS≥实测血红蛋白浓度,需输注RBCs。每次准备输入同种异体红细胞前均需评分。

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异常渗血的患者。

(1)血小板计数≥100x109/L,不需要输注血小板;

(2)术前血小板计数<50x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

(3)血小板计数(50~100)x109/L,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检査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注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常用的血浆制品为新鲜冰冻血浆(FFP),主要用于围术期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PT或APTT>正常值1.5倍或INR>2.0,创面弥漫性渗血;

(2)急性大出血输注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为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紧急对抗华法林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5)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进行高出血风险的有创操作或术前,考虑预防性使用新鲜冰冻血浆;

(6)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后,应重新进行临床评估和凝血检查,若需要再继续输注。

冷沉淀含有因子VIII、纤维蛋白原、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纤维结合蛋白以及因子XIII。

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1.5g/L应考虑输注冷沉淀。

明显出血伴纤维蛋白原水平或功能下降时,宜予以纤维蛋白原浓缩剂治疗。

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1.5~2.0)g/L,TEG或ROTEM检测提示存在纤维蛋白原功能低下时,宜给予纤维蛋白原治疗。

纤维蛋白原浓缩剂初次输注剂量宜为25~50mg/kg。

在使用适量纤维蛋白原浓缩剂后仍存在进行性或弥漫性出血,血液仍呈低凝状态,这可能是FXIII活性严重低下所致;

当FXIII活性明显低下时(<60%),宜使用FXIII(30IU/kg)。

含凝血因子II、VII、IX、X。

对于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围术期严重出血患者,宜先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和维生素K,然后再考虑其他凝血管理措施。

INR/PT延长不宜作为PCC的适应证,尤其是在危重患者。

对于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治疗的患者,在急诊手术、介入性操作或者出现危及生命或无法控制的出血并发症,急需逆转达比加群酯的抗凝效应时首选其特异性拮抗剂Praxbind,逆转效果不佳时给予PCC治疗也证明有效。

PPC同样推荐用于紧急情况下逆转沙班类药物的抗凝作用。

不推荐rFVIIa作为预防性用药,因为其可增加血栓发生的风险。

但在采用常规手术和介入性放射疗法止血无效和(或)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无效时考虑使用rFVIIa。

其还可用于治疗合并低温或酸中毒的凝血功能障碍,使用剂量为90~120μg/kg,可反复使用。

以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为代表,加速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在破损血管处促进血栓形成并加以巩固,对微小血管止血效果显著。

适用于神经外科围术期出血防治、颅脑创伤临床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肝胆外科患者凝血功能的干预及内镜诊疗操作等。

可于术前30min内静脉注射1~2U预防出血,术中视情况追加。

(1)氨甲环酸:

建议应用氨甲环酸预防和/或治疗大手术或纤溶亢进引起的出血。氨甲环酸使用剂量宜为20~25mg/kg。可反复使用或静脉输注1~2mg/kg/h维持;大量应用可能引起癫痫样发作。

(2)ε-氨基己酸:

有研究表明,围术期输注ε-氨基己酸能够减少心脏、肝脏、骨科手术出血及血液制品的输注。

DDAVP是合成的精氨酸加压素类似物,可提高血浆凝血因子VIII和vWF的水平,并改善血小板粘附功能。

在非先天性出血性疾病患者,通过使用去氨加压素来减少围术期出血或异体血液输注的证据不足;

仅在特殊情况下,如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综合征时方宜使用去氨加压素。

重复使用可使疗效降低。

维持正常的钙离子水平(≥0.9mmol/L)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

1.出血筛查

是否有血肿(>2cm)形成、出血史、月经过多、手术史、拔牙或分娩后的出血史以及异常凝血的家族史等7个方面,能快速预测围术期出血风险。

2.术前贫血治疗

通过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补血药物,贫血是可以得到纠正治疗的。

由于术前贫血与增加异体输血、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风险有关,故应得到充分评估并尽快治疗。

术前贫血的常见病因是缺铁性贫血,应给予铁剂治疗。

(2)无机铁以硫酸亚铁为代表,有机铁则包括右旋糖酐铁、富马酸亚铁等。无机铁剂的副反应较有机铁剂明显。

(3)口服铁剂应在餐后服用,胃肠道反应小且易耐受。进食谷类、乳类和茶抑制铁剂吸收,进食鱼、肉类、维生素C可加强铁剂吸收。

(4)口服铁剂有效的表现先是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高峰在开始服药后5~10d,2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一般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

(5)铁剂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持续4~6个月,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若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吸收障碍,可采用静脉补铁。

(6)有多种静脉铁剂可供使用,包括低分子右旋糖酐铁、羧基麦芽糖铁、蔗糖铁和异麦芽糖酐铁等,这些铁剂同等有效。

(7)铁剂的使用剂量取决于治疗目标,通常采用每日1000~1500mg的剂量,1~2次缓慢静脉输注,患者的Hb水平在3d内开始上升,2周后改善明显。

(8)静脉输注铁剂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但严重过敏反应极其罕见。

对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首先应治疗基础疾病,同时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

1.应努力避免围术期低温

积极为患者保温,尽量维持体温>36℃。

体温<34℃将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延长凝血酶激活。

2.及时诊断并有效治疗严重酸中毒和严重贫血

尽管pH值纠正本身无法即刻纠正酸中毒导致的凝血病,但仍宜在酸中毒性凝血病治疗过程中持续纠正pH值。

pH值<7.10显著影响机体凝血功能,Hct明显下降影响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

3.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输注异体血时的潜在输血反应、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

回收式自体输血是指使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洗涤、滤过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

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液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CPB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患者。

4.识别并启动大出血处理方案

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护士都应接受早期识别大出血、知晓何时启动大出血处理方案以及快速采取适宜救治措施的培训。

大出血处理方案启动后,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联络所有相关团队成员的机制,同时由指定组长协调进一步的管理工作。组长可指定一名成员负责协调与输血实验室的沟通并为抢救过程提供支持服务。

术后凝血功能的调控包括两方面,一是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以防止术后出血,二是应用抗凝药物以防止术后血栓性并发症。

1.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原因

(1)凝血因子的丢失和消耗;

(2)血液稀释降低凝血因子的浓度;

(3)低体温抑制凝血因子活性和血小板功能;

(4)酸中毒损害凝血因子活性和血小板功能;

(5)药物作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等。

2.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其他临床表现包括局部瘀点、瘀斑、鼻血、牙龈出血、胃肠道出血、血尿等。

手术原因导致的术后出血可以发展为凝血功能障碍,这种类型的凝血功能障碍在解除了手术原因并对症治疗后可以缓解。

而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术后出血通过再次手术无法止血,必须进行纠正凝血功能的治疗。

3.防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静脉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其危险因素分为:

高危因素:髋膝关节置换术、普通外科大型手术、骨盆或股骨骨折、严重创伤、脊髓损伤等;

中危因素:膝关节镜手术、妊娠、产后、恶性肿瘤、化疗、中心静脉置管、静脉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病史等;

预防和治疗主要涉及药物包括:肝素、维生素K抑制剂、溶栓药物等。

肝素

起效快,需逆转抗凝作用时可快速被鱼精蛋白中和,但可能发生出血倾向和诱发血小板减少,术后应用时需监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

低分子肝素

是术后抗凝最常用的药物,广泛应用于骨科、血管外科等,术后6h即可开始使用,可明显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而不增加术后出血。

皮下注射吸收较肝素快,生物利用度较肝素好,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几率较肝素低,但无特效拮抗剂中和。

维生素K抑制剂

华法林主要用于心脏手术后的抗凝治疗和抗血栓治疗。

溶栓药物

包括链激酶和尿激酶等,适用于血栓性并发症等治疗,尤其是肺栓塞的急救。但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高,须谨慎应用。

围术期服用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日益增多。临床上常用的抗血栓药分为抗凝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等。

1.抗凝血酶药

普通肝素

半衰期3~4h,鱼精蛋白只能部分逆转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效应。

华法林

维生素K拮抗剂,半衰期2~4d,停药5~7d其抗凝作用才消失。可通过INR监测其抗凝效应,大多数手术可在INR≤1.4时进行。

直接新型口服抗凝剂(DOAC)

根据作用机制分为直接凝血酶(凝血因子Ha)抑制剂和直接Xa因子抑制剂。

对于拟行低出血风险手术患者,新型口服抗凝剂仅应在术前2d停用。

对于拟行中高度出血风险手术且肌酐清除率>50ml/min的患者,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宜在术前3d停用,无需采用过渡抗凝治疗。

2.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

环氧合酶(COX)抑制剂。

多数手术宜在围术期继续使用,若需术前停用阿司匹林,停药期宜为5~7d。

氯吡格雷

二磷酸腺昔(ADP)受体抑制剂。

3.纤维蛋白溶解药物

链激酶

为外源性纤溶系统激活剂,具有溶栓作用。

治疗需依赖于血小板和血浆蛋白成分的选择性补充,多数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冷沉淀物来替换纤维蛋白原,同时输注血小板来代偿血小板的功能缺陷。

4.围术期抗栓治疗药物的管理

表2:抗栓药物的停药与复用时机

对某些药物,实验室检査可作为指导。

4.1桥接治疗

桥接治疗是指停用长效抗凝药物期间使用短效抗凝药物。使用抗栓药物的患者需要桥接治疗的主要情形包括:

(1)3个月内发生脑栓塞或全身性栓塞事件;

(2)二尖瓣机械瓣置换;

(3)主动脉瓣机械瓣合并其他的卒中危险因素;

(4)房颤患者合并很高的卒中风险;

(5)在3个月内发生过静脉血栓栓塞;

(6)既往长期使用抗栓药物,停药期间曾发生血栓栓塞事件;

(7)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一定时限。

常用的桥接治疗药物是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由于低分子肝素使用方便,且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目前在临床上更为常用。

桥接治疗可以单独在术前或术后进行,也可同时进行。

房颤:

对于一般的房颤患者,无需常规桥接治疗。

如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风险很高(如CHADS-VASc评分≥6分),则应于术前和术后均进行桥接治疗。

桥接治疗从原有抗栓药物停用、药效减退开始,直到患者术后止血充分、已恢复原有抗栓药物使用并达到停药前药效为止。

曾发生静脉血栓栓塞事件:

如需在急性发作的1个月内手术,需要在术前和术后均进行桥接治疗。

发作超过1个月的患者,一般仅于术后桥接。

4.2椎管内麻醉出血风险

使用不同抗栓药物对椎管内麻醉出血的影响各有不同。

由于椎管内出血性并发症(如硬膜外血肿)的严重性,在决定行椎管内麻醉前,应考虑椎管内麻醉的必要性。

表3:不同抗栓药物对椎管内麻醉操作的影响

1.心血管手术出血或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

1.1手术部位出血

(1)胸骨切开

绝大部分心血管手术需要切开胸骨,在切开胸骨时会发生意外出血,尤其是再次胸骨切开时。

(2)建立体外循环(CPB)

CPB时切开动静脉插管可能发生意外失血。

(3)手术切口

例如切开主动脉的手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动脉调转术、心脏移植术等。主动脉切开吻合术后经常发生意外失血。

1.2CPB过程对凝血的干扰

(1)消耗性凝血病

血液与管道等人工材料的表面接触,通过血小板激活,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瀑布,导致消耗性凝血异常(病)。

(2)血小板损伤

CPB可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损伤。

(3)血液稀释

CPB预充液使血液的有形成分减少,凝血因子被稀释,尤其是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下降,可引起出血。

(4)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CPB时纤溶活性升高,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PA升高,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可引起出血。

(5)肝素中和不完全

(6)鱼精蛋白过量

鱼精蛋白本身也有抗凝作用。过量的鱼精蛋白可以抑制血小板功能,损伤凝血因子功能,并激活纤溶系统酶,增加出血。

(7)低温

低温可导致凝血酶功能和细胞膜功能受损,CPB后低体温同样可以加重凝血功能紊乱,显著增加异常出血的发生率。

1.3术后出血

术后大出血是心血管手术患者致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首先应当区分是否外科因素出血。

(1)外科因素出血

需要再次开胸止血手术

(2)非外科因素出血

根据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査和POCT技术(如TEG等)明确出血的具体原因,例如

2.心血管手术出凝血管理措施

2.1术前准备

(2)慢性右心功能不全患者常继发肝脏功能不全,影响凝血因子合成,术前应尽量纠正。

(3)对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需要紧急手术的患者,需要准备异体血小板等。

2.2外科技术革新

(1)微创外科技术

如非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微创瓣膜手术、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等,较CPB传统或开放式手术显著减少出血。

(2)精细止血

可有效减少手术失血。

2.3减少出血的药物

(1)预防应用抗纤溶药

常用的合成抗纤溶药有氨甲环酸(TA)、氨甲苯酸(PAMBA)和氨基己酸(EACA)。

它们的作用机制相似,可显著减少心脏手术期间总失血量、异体输血量和输血率。

3种抗纤溶药中TA的药效最强,大约为EACA的10倍。与对照组相比,TA可显著减少RBC输注以及再次开胸止血手术的发生率。

低危出血风险手术(例如单纯的瓣膜成型术、瓣膜置换术和CABG)负荷量10mg/kg,维持量1~2mg/kg/h;

高危出血风险手术患者负荷量30mg/kg,维持量16mg/kg/h。

有研究表明,总剂量超过50mg/kg可能与术后癫痫样抽搐发生率增加有关。因此,不建议对非出血高危风险患者TA总剂量超过50mg/kg。

在此强调指出,CPB心脏手术抗纤溶药应当预防应用。无论选择何种剂量方案,需要在CPB开始前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以氨甲环酸为例,至少在CPB前静脉给药10mg/kg,CPB中维持有效血药浓度,CPB结束后可停止给药。

(2)DDAVP

是目前唯一能够治疗CPB心脏手术后因血小板功能异常导致出血的药物。

给药方法:

非CPB手术中用药,应溶于100ml生理盐水,以15~30min缓慢静脉输注;

CPB手术中用药,应缓慢静脉推注,以免起严重低血压。

由于DDAVP的作用机制是促使体内的vWF和VIII因子前体迅速合成有生物活性的凝血物质,重复给药效果减低。在手术开始或术前给药无效。

(3)纤维蛋白原浓缩物

(4)凝血酶原复合物

(5)重组活化VII因子

CPB心脏手术后难治性异常出血的挽救性治疗措施。用法:

推荐在补充纤维蛋白原、FFP和血小板的基础上,单次静脉注射低剂量rFVIIa(20~40μg/kg),在发挥止血作用的同时可降低血栓并发症的风险。

2.4其他出凝血管理措施

(1)肝素抗凝与鱼精蛋白中和

CPB中应保证充分抗凝,防止发生消耗性凝血。鱼精蛋白本身具有抑制血小板和抗凝作用,不可过量使用。

建议中和肝素时鱼精蛋白首次剂量按体内肝素总用量(包括CPB期间的用量)的1.0:0.5计算,例如肝素总用量为4万U时,鱼精蛋白首次剂量为200mg。

在首次中和后需要间断补充或持续泵注鱼精蛋白,在手术结束时鱼精蛋白总量与肝素总用量之比达到1:1左右。

从给鱼精蛋白开始到术后6h内,应随时评估是否存在肝素的残余作用,并及时补充鱼精蛋白。

(2)POCT

对异常出血或疑似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用TEG、ROTEM等血栓粘弹性检测方法明确出血原因,指导治疗,减少围术期异体血输注量和改善患者预后例。

(3)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

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可以在术前实施,通过血液分离设备来完成一定量的自体血小板和红细胞采集,红细胞根据患者Hb浓度回输,而富血小板血浆多在中和肝素后回输给患者。

1.红细胞输注

神经外科血液保护策略包括

颅脑创伤、颅内肿瘤、脑出血等病变使得颅内顺应性下降,脑血流调节机制受到影响。

Hb浓度下降时,正常脑组织可通过脑血管的扩张,增加脑血流来维持脑氧供的稳定,此即为脑组织对于Hb浓度下降的代偿。

但该代偿方式具有一定的限度,当Hb浓度降至50~60g/L时,脑血管的扩张即达极限,其后Hb浓度的进一步下降,就会导致脑氧供的减少,从而出现一系列的脑缺氧的表现。

多种原因(脑外伤、颅脑手术、脑出血、心脏泵血能力的下降等)均可损害脑组织对于Hb浓度下降的代偿能力,无法对神经外科患者的实际代偿能力进行统一界定。

因此,神经外科患者输红细胞的指征需根据不同神经外科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以及不同患者机体的情况进行考虑。

(1)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

SAH患者贫血发生率可达40%~50%。研究显示,Hb浓度<90g/L是SAH患者脑组织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术后Hb维持110~120g/L可能降低术后有症状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SAH患者颅内顺应性明显下降,过于积极的红细胞输注与SAH患者转归不良有关,输注陈旧红细胞增加SAH患者转归不良发生率。

(2)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

因损伤机制、部位以及程度的不同,TBI患者脑组织对贫血的代偿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研究显示,TBI患者贫血者伤后3个月、6个月的神经功能恢复更差;Hb浓度<90g/L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

但输入异体红细胞的TBI患者感染的发生率、死亡率以及术后神经功能不良均更高。

建议:

对于Hb浓度不低于100g/L的TBI患者,不考虑输入异体红细胞;

对于Hb浓度低于70g/L的患者,应输入异体红细胞;

Hb浓度在70~100g/L时,除了考虑患者的心肺储备能力之外,脑氧分压<20mmHg(1mmHg=0.133kPa)或脑氧饱和度<60%者应考虑输入红细胞。

2.血小板输注

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建议将血小板维持于100x109/L以上。

目前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小板输注的建议主要基于经验和观点,并且血小板功能测定在神经外科的作用也尚未得到证实。

3.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往往同时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可高达25.2%;

尚无充分证据支持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可以改善凝血功能与患者预后。

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中使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出血量、降低异体血输注比例。氨甲环酸可能增加神经外科围术期癫痫发生率。但目前尚缺乏神经外科围术期最佳使用剂量证据支持。

择期开颅手术使用NSAIDs可能增加术后颅内出血风险,神经外科脑实质手术围术期应谨慎应用NSAIDs。

4.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分为贮存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和稀释式自体输血。

神经外科手术自体血回输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如下:

(1)适应证:

1)估计术中出血量达到或超过20%患者血容量的脑血管手术;

2)大脑半球切除术;

3)狭颅症手术;

4)闭合性颅脑损伤手术;

(2)禁忌证:

1)术野存在污染的手术

经口鼻入路手术、脑及椎管内脓肿或其他感染灶清除术、开放性颅脑外伤手术;

2)恶性肿瘤手术

脑膜瘤患者实施自体血回输需要慎重,已有多例个案报道,脑膜瘤可以通过血液肺部异位种植和转移。

脑膜瘤位置靠近脑静脉窦旁需平衡自体血回收肿瘤异位转移和大量出血危及生命风险,建议在出血紧急、出血量大、无异体血源补充,危及患者生命时才考虑自体血回输利用。

不同类型骨科手术,出血量存在很大差异,骨盆骨折、股骨干骨折、髋膝关节置换术及脊柱手术围术期失血量较大。

择期骨科手术患者按照通用原则进行围术期血液管理,包括术前贫血治疗、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术中自体血回收、体温管理、控制性降压、优化手术方式、术后贫血治疗等。

异体输血推荐限制性输血策略,有助于降低对异体血制品的暴露。

1.创伤骨科患者

(1)因创伤导致的急性凝血功能障碍,应尽早检测并采取措施维持凝血功能。

(2)对于急性大量失血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或)组织氧供不足的创伤患者,需要输注红细胞。

(3)推荐早期治疗血浆凝血因子缺乏,视患者情况、出血类型、因子缺乏类型,可选择使用凝血因子复合物,冷沉淀或血浆。推荐使用TEG明确凝血障碍类型以指导治疗。

(4)输注血小板维持血小板计数>50x109/L,根据TEG调整血小板输入量。

(5)骨科创伤出血的患者,考虑尽早使用抗纤溶药物,推荐尽早(伤后3h内)使用氨甲环酸。根据检验结果指导抗纤溶治疗,一旦出血得到有效控制,应停止使用抗纤溶药物。

(6)对严重创伤合并大出血患者,尽早启动大量输血方案。

(7)尽早采用物理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推荐出血控制后24h内使用药物预防血栓。

2.骨科手术患者抗纤溶与抗凝治疗

骨科大手术出血量大,除切口直接失血外,由手术创伤引起的纤溶反应增强导致的隐形失血不容忽视。

同时骨科大手术又是静脉栓塞症高危因素,需要抗凝治疗。

抗纤溶与抗凝治疗需要平衡。

(1)推荐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使用氨甲环酸,可静脉使用和/或局部使用;推荐脊柱手术患者围术期静脉使用氨甲环酸。

(2)髋、膝关节置换术使用氨甲环酸后,推荐术后6~12h内出血停止后应用抗凝药。若个别患者术后12h仍有明显出血,可延后应用抗凝药。

(3)术前对脊柱手术患者进行血栓危险因素评估,可使用Caprini评分(见表4)。

表4:Caprini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评估表

注:①每个危险因素的权重取决于引起血栓事件的可能性。如癌症的评分是3分,卧床的评分是1分,前者比后者更易引起血栓;②△为只能选择1个手术因素;③危险分级:低危为0-1分;中危为2分;高危为3~4分;极高危为≥5分。

围术期使用氨甲环酸后,抗凝药使用推荐:

(4)一般抗凝血药物应用10~14d,个别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拴塞风险仍高可延长至15~35d。当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或出血事件时,应综合评价出血与血栓的风险,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停用。

1.出血评估

目前公认的产后出血(PPH)的定义是: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分娩失血超过500ml,或剖宫产失血量超过1000ml。

临床实践中,围产期出血量的准确评估较为困难,系统回顾的研究认为,提高出血量评估的准确性并不能防止PPH的发生发展;

同时,研究数据表明,采用标准化的出血管理方法,尽早备血取血,可能会减少血制品的总体使用。

2.凝血监测

在严重的产科出血时,PT和APTT常在正常范围内。

相比PT和APTT,最近的研究表明,在产后出血早期,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是严重PPH的标志。

大出血时POCT,应结合患者病情,推荐每45至60min检测1次。

3.成分输血

产科患者红细胞输注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维持Hb80g/L以上;血小板计数通常建议维持75x109/L以上。

需特别强调,产科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应维持更高水平,建议高于2g/L。

4.自体血回输

最新的研究和经验证明自体血回输在产科应用是安全的,其适应证包括但不限于:

①血源紧张或交叉配血困难;

②剖宫产手术预期失血超过20%全身血量;

③特殊宗教信仰或其他原因患者拒绝输注异体血。

应注意,术中需使用两套吸引装置,其中一套单独用于吸引羊水;回输时使用合格的滤器。

Rh(-)血型产妇建议在具备抗D免疫球蛋白的条件下使用自体血回输。

5.介入治疗

术前影像学检查可以为胎盘异常患者提供诊断依据,从而实现预防性血管阻断技术,

术前经股动脉放置腹主动脉球囊导管,取出胎儿后将球囊打开,阻断盆腔血流,能够即刻有效减少术野出血。充盈球囊时,需注意注射速度尽量缓慢,避免上肢血压迅速上升。

在子宫缝合后再进行动脉栓塞,可以降低术后出血和子宫切除概率。

另外,介入治疗应用于剖宫产患者,应注意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6.羊水栓塞合并DIC

典型的羊水栓塞临床表现为产时、产后突发呼吸循环衰竭、肺动脉高压、凝血功能紊乱等,麻醉医生在进行呼吸循环支持的同时,需要尽早评估凝血功能,积极纠正凝血功能紊乱。

合并DIC的患者,应按大量输血方案尽早补充红细胞和凝血因子;

患者纤溶亢进,尤其要注意补充纤维蛋白原,同时进行抗纤溶治疗,早期使用氨甲环酸。

临床工作中很难判断DIC的高凝阶段,因此不常规推荐肝素治疗,除非有早期高凝状态的证据。

7.氨甲环酸

有研究表明,氨甲环酸在产后出血中的作用与创伤和手术中的作用是一致的,可显著减少产后出血患者的剖腹探查止血手术以及由于出血造成的死亡,且并没有引起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

负责人:

熊利泽(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麻醉科)

张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

杨建军(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

执笔人:

仓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

韩如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

纪宏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麻醉科)

余剑波(天津市南开医院麻醉科)

吴安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麻醉科)

王庚(北京积水潭医院麻醉科)

虞雪融(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廖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张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

雷狮(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THE END
1.dic患者的贫血原因是什么?快速问医生病情分析:dic,也叫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果单纯这一个原因导致贫血的话,那么应该是因为在凝血之后,血...https://m.120ask.com/askg/bd_detail/85702791
2.内科学国家题库36、下列哪种疾病最可能引起右心室后负荷增加:A、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B、阻塞性肺气肿C、三尖瓣关闭不全 D、房间隔缺损E、贫血性心脏病 37、一患者,女性,28岁,自述心脏病8年,查体:心尖部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主动脉瓣区III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向颈部传导,胸骨左缘三、四肋间舒张期吸气样杂音向心尖部传导,最正确...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621/18/12499740_294576964.shtml
3.DIC患者的贫血是何种类型发生机制是什么参考答案:DIC患者伴发的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即: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具体发生机制为:①微血栓的形成使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广告位招租 联系QQ:5245112(WX同号) 延伸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在DIC病理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类型的缺氧并简述其缺氧的原因和机制。 http://www.ppkao.com/shiti/9776058/
4.血液病学(医学高级):血液病学必看考点(题库版)考试题库其可能的原因有() A.胃肠吸收障碍 B.病因未消除 C.存在干扰铁利用的因素 D.诊断不正确 E.未按医瞩服药 点击查看答案 72、单项选择题 以下疾病是珠蛋白肽链量异常所致的是() A.遗传性棘形细胞增多症 B.镰状细胞贫血 C.海洋性贫血 D.PNH E.TTP 点击查看答案 73、单项选择题 下面关于DIC描述不正确的...http://www.91exam.org/exam/87-1062/1062345.html
5.自考大专05747临床医学总论复习资料复习资料D.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都使体重减轻 E.重度等渗性脱水需大量补液时以生理盐水为宜 『正确答案』B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渗性脱水常有细胞内水肿 B.等渗性脱水主要是细胞脱水 C.低渗性脱水易发生休克 D.重度低渗性脱水口渴极明显 E.重度高渗性脱水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http://www.mdgs-edu.com/fxzl/1961.html
6.话题详情页您好,为了给您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微医将于3月20日进行健康号产品升级,届时健康号产品的视频发布功能将暂停使用,历史发布视频暂时无法查看,由此给您带来的诸多不便,深表歉意。感谢您对微医平台的理解和支持。https://www.guahao.com/article/detail/Whuue26801133680967683
7.dic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语音科普临床上DIC的患者可能跟一些感染性的疾病以及手术创伤、恶性肿瘤以及恶性高血压、急性胰腺炎、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移植物抗宿主病、血型不合输血,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重症肝炎等疾病有关系。 临床上DIC患者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主要可能跟微血栓形成,以及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有关系。 https://www.xinglinpukang.com/audio/13684881.html
8.dic引起的贫血属于什么贫血孙明丽的降问答dic引起的贫血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比较严重的疾病,如果症状比较轻时,可以口服铁剂药物进行补充,但是症状比较严重时,还是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明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之后及时的输入红细胞。而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是应要调整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多喝https://m.pule.com/ask/1089238
1.有哪些原因引起贫血39降网有哪些原因引起贫血 核心提示:贫血可能由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引起,治疗需针对具体病因进行。贫血症状严重或持续不改善时,应立即就医以评估和治疗潜在的病因。 1.缺铁性贫血 贫血可能由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http://xy.39.net/a/241117/t7ulja9.html
2.太原市人民医院降科普课堂——贫血骨髓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这类型的贫血主要是由于造血因子维生素B12或是叶酸缺乏导致的,出现恶性贫血时可导致患者出现手脚麻痹,舌头发红现象,有的还会出现轻微黄疸症状。 溶血性贫血:此类贫血主要是由于受到某种原因的影响,从而导致红细胞变得脆弱,加上骨髓不能及时制造红细胞补充,就易造成贫血。这种溶血性贫血可伴有黄疸症状。 https://sx.news.163.com/24/1125/17/JHRUN3TP04149A58.html
3.护士资格内科护理学习题及答案E.疾病原因 1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应首选: A.免疫抑制剂 B.骨髓移植 C.雄激素 D.支持治疗 E.控制感染 13.急性白血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减少 B.白血病细胞浸润 C.感染 D.免疫下降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4.急性白血病贫血的主要原因为: ...https://www.oh100.com/kaoshi/hushi/shiti/239578.html
4.病理与病理生理学3关于钙超载对神经细胞的影响理解错误的是C.DIC D.肾病综合征 E.AT-Ⅲ缺乏、异常症 4.DIC患者最初常表现为() A.少尿 B.出血 C.呼吸困难 D.贫血 E.嗜睡 5.导致DIC发生的关键环节是() A.FⅫ的激活 B.FⅢ的大量入血 C.凝血酶大量生成 D.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 E.FⅤ的激活 https://blog.csdn.net/robin9409/article/details/123801451
5.中国医学资格考试试题28、溶血性贫血患者,骨髓产生血细胞的代偿能力,是正常造血的几倍 A、 2倍 B、 6~8倍 C、 10倍 D、 20倍 E、 40倍 【答案】B 29、溶菌酶(血清或尿)测定,在下列哪项疾病变换显著?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D、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E、急性红白血病 【答案】...https://www.ruiwen.com/zigekaoshi/1158714.html
6.DIC造成的贫血属于什么DIC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贫血原因从两个方面分析。DIC可能会导致出血,也可能会出现溶血,主要是微血管病溶血而导致贫血。如果出血比较严重,有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等,贫血严重可以对症输血治疗。如果患者有明确病因,如感染或其他疾病诱发DIC,要针对原发病积极干预治疗。DIC一定是重病,患者可能随时有生命危险。DIC所致...https://m.cnkang.com/video/article/9AE4E1mmmcB.html
7.DIC造成的贫血属于PLT130×109/L,肝功能正常,贫血的可能原因是() A. 营养不良性贫血 B. 缺铁性贫血 C. 慢性肝病贫血 D. 巨幼细胞贫血 E. 溶血性贫血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男性患者,36岁,水肿、少尿1个月,鼻出血3天,查体贫血貌,BP:160/90mmHg,Hb80g/L,尿蛋白(++),尿隐血(++),尿RBC6~8/HP,...https://www.shuashuati.com/ti/34505519e9e84113bda054e57b8a7785.html
8.dic引起的贫血属于什么贫血病情分析:DIC的贫血和其他贫血不同,原因是红血球经过患者血管中的血红蛋白和纤维蛋白被刮破,这是一种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会出现血红蛋白尿等症状,小便时会出现红色。患者如果出现DIC引起的贫血,一定要及时找到原因去除原因,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 2023-06-21 13:55:12 展开全部内容 ...https://mip.3zhijk.com/doctor/mip/mip_question/88c3bd02cb2e1991a87b5f761479c5d8.html
9.肿瘤病人贫血?这里有最全处理方法!3.缺铁性贫血 肿瘤患者常会发生缺铁性贫血。通常是由于慢性失血、食物中铁摄入不足、铁吸收不良等原因。必须记住,中青年女性肿瘤患者月经量过多也是最常见的缺铁病因。 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325mg每天两餐间三次服用。在全血细胞计数正常后,铁剂仍需继续治疗3~6个月以补足体内的贮存铁。为增加对...https://www.pd1.cn/kangaizhishi/12768.html
10.DIC造成的贫血属于2024年临床助理医师考点真题库 [单项选择题]DIC造成的贫血属于 关键词: 贫血 DIC A.缺铁性贫血 B.中毒性贫血 C.大细胞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失血性贫血 本题来源:2016年山西临床助理医师考试真题卷(5) 查看最佳答案和解析https://www.ehafo.com/question-2173632
11.课程本章节主要介绍DIC的原因、发病机制及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7.1DIC的病因与诱因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同时或继发纤维蛋白溶解(纤溶)亢进,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在临...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2354cd99906eace048dcf81
12.2017临床检验技士考试《血液学》考试题及答案8、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 A、造血干细胞缺陷 √ B、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C、无效红细胞生成 D、造血原料缺乏 E、红细胞破坏过多 9、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支持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的是: A、酸化血清试验(+) √ B、骨髓中巨核细胞很少或缺如 https://www.yjbys.com/edu/jianyanjishi_shi/248256.html
13.2015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试题冲刺试题库第八套73、尿毒症患者发生贫血的主要原因 A 水钠潴留 B 出血倾向 C ,含氮代谢产物潴留 D .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E 活性维生素D7减少 74、Wernicke区受损,引起 A 流畅失语症 B 失读症 C 失写症 D 感觉失语症 E 运动失语 75、男,68岁,昨夜突然晕厥,急诊心电图提示:P波规则,79次/分;QRS波群形态和时限正常,节...https://www.hqwx.com/web_news/html/2015-4/201504271032325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