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怎么回事?医生随笔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是一种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异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及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严重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其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TTP患者微循环的微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中有玻璃样嗜酸性物质的形成,并证实这种病理变化是以血小板血栓形成为主。

本病起病急聚,病情险恶,如不能及时治疗,病死率高达95%。1976年间,Bukowski、Hewlett等采用血浆置换来治疗TTP患者,取得了很大成功,病死率明显下降,目前通过血浆置换治疗,其病死率已逐渐下降到10%~20%,存活率已超过90%。近年来随着对TTP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使之在对本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二、发病机制

TTP的发病机制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明晰的认识,从而带来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困惑。直到1982年JoelMoake等在TTP患者的血清中发现并证实了存在一种超大分子的vWF因子(ultralargemultimersofvonWillebrandfactor,UL-vWF),才逐渐奠定了有关研究TTP发病的病理机制的基础。1996年,Furlan、Tsai、Lian等学者从血清中分离出一种可以剪切vWF的金属蛋白酶,而同时在临床的研究中也发现TTP患者缺乏这种蛋白酶。2001年,Geririseten、Fujikawa、Zhang等学者分别应用不同的方法纯化得到该酶,确定了该蛋白酶是属于ADAMTS(ADisintegrinAndMetalloproteasewithThromboSpondin1repeats)金属蛋白酶家族成员,并命名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并将其基因定位于9q34位点。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TTP的发病与ADAMTS13有密切的关系,对于TTP发病机制的认识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明确。

(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adisintegrinandmetalloproteasewiththrombospondintype1repeat)。

1、ADAMTS基本结构

ADAMTSl3基因定位于人类第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q34位点上,cDNA全长37Kb,含29个外显子,ORF为4294kb,编码1427个氨基酸。蛋白结构分析发现,它包含多个结构域:1个信号肽+1个前导肽+1个金属蛋白酶结构域(metalloprotease)+1个去整合素结构域(disintegrin)+1个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结构域(TSPl)+1个半胱氨酸(cys)富集区+1个间隔区(Spacer)+7个TSP重复序列(TSP2—8)+2个补体结合区(CUB)。ADAMTS13的MDTCS(金属蛋白酶、解聚素、TSP1、半胱氨酸富集区和间隔区)是最重要的功能结构区,该结构显示,对于稳定DTCS核心构架的残存重要性是所有ADAMTS蛋白都必须是严格保守的。与此相反,在D,CA和S区域外周环,其ADAMTSs的长度和氨基酸序列却有很大的不同,提示在这个区域具有区别于每个ADAMTS家族成员的特异的功能(图1、图2)。

图1、ADAMTSs金属蛋白酶家族的基本构成

图2、ADAMTS13的基本结构

蛋白前体含有1427个氨基酸残基,包含:

S-信号肽(signalpeptide),

P-前导肽(propeptide),

M-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ase),

D-解聚素(去整合素结构域)(disintegrindomain,Dis)

Cys-半胱氨酸富集区(cysteine-richdomain),

Spacer-间隔区(spacerdomain)

1-8: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ospondinrepeats,number1~8,TSP)

CUB:补体结合区(CUBdomain)

2、ADAMTS13的突变和缺失:

图3、ADAMTS13部分突变位点示意图

3、ADMATS13的生物作用:

(1)、关于超大分子量vWF(UL-vWF):

(2)、ADMATS13的生物作用:

ADAMTSl3是2001年新发现的一种金属蛋白酶,其主要功能是剪切在新生的富血小板血栓内的vWF因子,以防止溶血、血小板减少和组织梗塞。通过裂解机体内UL—vWF,从而防止微血管血栓的形成。该酶在正常机体内可以特异性地裂解vWF的A2区的第1605位酪氨酸一1606位蛋氨酸之间的肽,从而使vWF裂解,保持正常的止血和血循环功能。当ADAMTS13缺乏或活性减低时,不能够有效的裂解vWF与血小板糖蛋白结合形成的UL-vWF分子,使之形成富含血小板和vWF的血栓,导致TTP的发生。(图4)

图4、TTP发病机制模式图

(3)、ADMATS13的临床意义:

正常人ADAMTSl3的活性水平下限大多大于50%,上限因测量方法不同而有所区别。遗传性TTP患者,其活性都低于正常活性的5%~10%,甚至几乎为零。获得性TTP患者大部分也有重度降低,仅少数患者只是轻度和中度下降。总体来讲,ADAMTSl3活性检测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100%和97%。

诊断TTP: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在急性TTP患者,其ADMAT13的缺乏或活性减低。在7组不同的研究资料中,ADAMTS13严重缺乏者占该组病例在64%以上的有5组,另2组分别为33%和48%。总体上,ADAMTS13严重缺乏者占急性TTP患者的48%-86%,因此,严重的ADAMTS13缺乏是TTP有别于其他微血管病理病变的特异的诊断性标志物。但也有学者研究发现,ADAMTS13的严重缺乏也可见于其他的微血管病变。

判断预后:在判断TTP预后方面,作为一个短期预后指标,ADAMTS13的检测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严重ADMATS13缺乏的患者,其TTP复发的危险性可增高30%,而没有严重缺乏者,其复发的危险性约为9%。通过检测抗ADAMTS13抗体发现,抗ADAMTS13抗体阴性者,缓解率可达100%,而抗ADAMTS13抗体阳性者,缓解率为67%-84%;同样,抗ADAMTS13抗体阴性者,死亡率几乎为零,而阳性者死亡率可达33%。因此,通过动态监测ADAMTS13,可有效地对TTP患者进行临床监测。

内皮细胞表面与ADAMTSl3结合的位点为CD36,TTP患者血浆中产生抗CD36的抗体,从而阻断ADAMTSl3与内皮细胞结合,进而影响其裂解活性。由于内皮细胞损伤,导致由内皮细胞合成或产生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减少,如前列环素(PGI2)。正常情况下PGI2能抑制切应力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血液中PGI2浓度减低,纤溶活性减弱,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小板聚集和凝固性增加

(四)、其他

1.小血管病变文献报告TTP可伴发盘形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脊柱炎、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等,这些疾病的特点都有一定程度的血管炎病变。

3.前列环素(PGI2)约60%的TTP患者用全血或血浆输注可以获得缓解,若用5%白蛋白治疗则病情恶化。研究发现,患者PGI2生成正常,但其降解速度加速,提示正常血浆中有一种能防止PGI2迅速降解的因子,它不存在于白蛋白中。此因子的半衰期为2周,它能延长PGI2的生物活性其缺乏可导致PGI2减少,伴发微血管血栓形成。Hensby等(1979)报道TTP患者血浆中6酮-PGF1a减少,进一步证实这一学说。

4.免疫学说有人认为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所见到的血管病变系免疫损伤所致,用3H脯氨酸标记内皮细胞,用TTP患者的血浆孵育可使内皮细胞杀伤42%,对照组仅8.6%,此外用TTP血清中的IgG可使内皮细胞杀死率达70%,而对照组仅16.8%。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免疫因素在TTP,尤其是在获得性TTP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病因及分类

目前,根据病因可将TTP分为遗传性TTP和获得性TTP,后者又可根据诱发因素是否明确分为原发性(特发性)TTP和继发性TTP,如可继发于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骨髓移植和妊娠等多种疾病和病理生理过程。

对于遗传性TTP患者,正是因为ADAMTSl3基因突变从而导致体内ADAMTSl3酶活性的不足,这样,那些被锚定在内皮细胞膜表面的UL—vWF就不能够被有效地降解。在血流剪切力的作用下,血液中流经的血小板就可以不断地结合上去,随着血小板不断的黏附和聚集在上面,根据物理学的力矩效应,UL—VWF可以从膜上脱落下来,从而形成血栓子并引起栓塞,最终导致了遗传性TTP患者的发病。

综合国内外研究报道的遗传性TTP患者,至今已经发现ADAMTSl3的基因突变已超过80多处。研究发现这些突变并不存在某个热点区域,而是散在分布在各个结构区,这些突变均可导致发病。在ADAMTSl3与vWF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有半胱氨酸富集区、间隔区及CUB这几个区发挥作用,其他各区的基因突变也能导致发病。

ADAMTSl3突变导致的遗传性TTP发病大多是从儿童期就开始的。现在报道的成人发病的遗传性TTP的病例逐渐增多起来,而这部分患者大多在发病之前发生过某些事件(能够诱使血管内皮释放UL—vWF的因素)。表明ADAMTSl3仅是TTP患者发病的一个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遗传性TTP的发病基础是ADAMTSl3基因突变导致其活性的严重缺乏,但实际上机体可能仅需少量的ADAMTSl3就能足以维持裂解UL—VWF的需要。此时,当机体又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或刺激,如促炎性细胞因子TNFa、IL一8、IL-6及其可溶性受体、氧化应激、感染、抗内皮细胞抗体及补体H因子的异常等,释放大量的UL—vWF,机体内的ADAMTSl3就不能完全裂解这些UL—vWF,最终导致微血栓的形成,故而出现某些遗传性TTP患者直到成年才发病的现象。

(二)、获得性TTP可根据诱发因素是否明确分为原发性(特发性)TTP和继发性TTP。获得性TTP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尤其是特发性TTP,可以检测到抗ADAMTSl3自身抗体的存在。这种自身抗体中和或抑制了AMADTSl3的活性,同样有ADAMTSl3活性的降低,从而导致发病。

1、原发性(特发性)TTP:原发性TTP发病率为33%~57%,90%的原发性TTP患者发病时可以检测到抗ADAMTSl3自身抗体

四、临床表现

本病在任何年龄都可发病,最小为新生儿,中位年龄26-46岁,年轻成人多见,最多见于3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3:2)。本病起病多急骤,少数起病缓慢,以急性爆发型常见,10%-20%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型。症状为非典型性,可有肌肉和关节痛,胸膜炎样胸痛,雷诺氏(Raynaud)现象等前驱症状。98%可有与感染无关的发热。96%有出血症状。50%的患者在发病后有神经系统的症状,而在病程中有神经系统症状者可达92%。有肾脏病变者占88%。由于微血管病性溶血导致的黄疸发生率约42%。96%的患者由于出血和溶血的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根据患者的表现而在临床上分为:同时具有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三联症和三联症同时伴有肾脏损伤和发热的五联症。

1、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以皮肤黏膜为主,表现为淤点、淤斑或紫癜、鼻出血、视网膜出血、生殖泌尿道和胃肠出血,严重者颅内出血,其程度视血小板减少程度而不一。

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不同程度的贫血。约有1/2的病例出现黄疸、20%有肝脾肿大,少数情况下有Raynaud现象。

3、神经精神症状: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首先见于神经系统,其严重程度常决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预后。其特点为症状变化不定,初期为一过性,50%可改善,可以反复发作。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紊乱,30%有头痛和(或)失语、说话不清、眩晕、惊厥、痉挛、感觉异常、视力障碍、知觉障碍、定向障碍、精神错乱、谵妄、嗜睡、昏迷、脑神经麻痹。45%有轻瘫,有时有偏瘫,可于数小时内恢复。神经系统表现的多变性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之一。这些表现与脑循环障碍有关。

4、肾脏损害:肉眼血尿不常见。重者因肾皮质坏死最终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5、发热:90%以上患者有发热,在不同病期均可发热,多属中等程度。其原因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继发感染,但血培养结果阴性;②下丘脑体温调节功能紊乱;③组织坏死;④溶血产物的释放;⑤抗原抗体反应使巨噬细胞及粒细胞受损,并释放出内源性致热原。

6、其他:心肌多灶性出血性坏死,心肌有微血栓形成,可并发心力衰竭或猝死,心电图示复极异常或各种心律失常,尸解为急性心肌梗死。亦有报道肺功能不全表现,认为由于肺小血管受累所致。

五、实验室检查

(一)、外周血患者均有贫血的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1/3的患者血红蛋白<60g/L,血细胞比容<0.2,外周血片中可见变形红细胞及碎片者占95%,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30%),亦有报道先降低后升高者,中位值6.6%~19%。持续性血小板减少者92%,中位数(8~40.4)×109/L。白细胞增高者占60%,类白血病反应少见,但可有明显核左移,并可见幼稚粒细胞。

(二)、骨髓象红细胞系统显著增生,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多数为幼稚巨核细胞,呈成熟障碍。

(四)、红细胞寿命:红细胞寿命明显缩短,正常红细胞用51Cr标记后在TTP患者循环内半衰期仅3天(正常25~26天)。

(五)、血生化:间接胆红素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增高且与疾病病程和严重程度相平行。

(六)、肾脏损害患者可有蛋白尿,尿中可以出现红细胞、白细胞和各种管型,血尿素氮、肌酐增高40%~80%有轻度氮质血症,肌酐清除率下降。

(七)、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行腰穿和CT检查多为阴性

(八)、血管内溶血指标:血清胆红素升高,游离血红蛋白升高,血红蛋白尿。

(十一)、病理学特点:周身各器官的终末小动脉和前毛细血管广泛的透明血栓形成,血栓组成物质以血小板和vWF为主,含变形红细胞及少量或无纤维蛋白

(十二)、ADAMTSl3的检测

1、正常人ADAMTSl3的活性水平下限大多大于50%,上限因测量方法不同而有所区别。(40%-140%)

2、遗传性TTP患者,其活性都低于正常活性的5%~10%,甚至几乎为零;获得性TTP患者大部分也有重度降低,仅少数患者只是轻度和中度下降。血浆酶的活性不能测出或很低时(<10%),一般可以确定有遗传性或获得性TTP。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DIC、败血症、新生儿、手术后、肝硬化和慢性炎症等疾病情况下ADAMTS13也可缺乏,但通常为中度或者轻度缺乏(10%-40%)。

3、ADAMTSl3活性检测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100%和97%。

4、ADAMTSl3的检测方法:

研究表明,血浆中ADAMTS13在一定剪切力的条件下,作用于vWF分子A2区1605位酪氨酸与1606位蛋氨酸之间的肽键,将vWF裂解为不具有粘附活性的两个片断。目前检测ADAMTS13活性的方法正是依据这一机理设计的(图5、图6),如在体外研究做的一些检测ADAMTSl3的活性实验中,将vWF固定包板或vWF经尿素变性预处理,实际上都是改变了vWF的空间结构,使其A2区得以充分地暴露,使之能有效地检测ADAMTSl3的活性。无论使用哪种试验手段,最终都是通过检测vWF是否被裂解来判断前者的活性。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图5、ADAMTS13裂解vWF原理示意图

图6、ADAMTS13活性检测的基本方法

(1)、检测vWF多聚物

①定性法

方法:十二烷基磺酸钠一琼脂糖凝胶电泳。根据vWF多聚物电泳情况,判断ADAMTS13活性水平

优点:该方法检测的结果与预期值一致性高,决定系数(r2)达0.94,是目前应用的较为稳定的方法之一

不足:电泳操作步骤复杂,耗时较长,不宜应用于临床;使用的底物纯化的vWF中有一定的内源性ADAMTS13

②定量法

方法:Flowchamber法。检测ADAMTS13切割UL-vWF的能力

评价:该试验方法在评估中结果不理想,在检测预期ADAMTS13活性在20%的样本时,仅有不到一成的检测率

(2)、vWF裂解片段的检测

①SDS-PAGE法

方法:十二烷基磺酸钠一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

评估:尽管这类方法被有人认为是检测ADAMTS13活性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但在11种方法评估中却发现结果并不理想。在应用该方法检测ADAMTS13活性时,结果与预期值一致度不高,r2为0.77,每份分析样本的组内差异较大,变异系数(CV)值均超过20%

②IRMA法

方法:免疫放射计量试验。

评估:该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尽管操作上无复杂之处,但其各项检测指标均被评为最低

③残余CBA

④FRET

方法: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

评估:整个试验耗时<2h,是目前最快的检测方法。只是该方法最近创建,未参加评估,其灵敏性和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3)、检测瑞斯托霉素辅因子

方法:该方法在预处理条件上同样要求低离子缓冲液、BaCl2活化和尿素变性。透析反应结束后,使用商业化的试剂盒检测vWF:R:co

评估:该指标检测ADAMTS13活性,在方法评估中该方法检测值和预期值的一致性最高,r2高达0.98,并且CV值低,对于ADAMTS13活性缺陷检出率高,是最稳定的方法之一

表1、ADAMTS13检测方法和评估比较简表

检测对象vWF多聚物vWF裂解片断瑞斯托霉素辅因子

主要试验方法☆FlowchamberSDS-PAGEIRMAELISAFRET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检测

与预期值相比r20.94定性试验0.770.410.81未测0.98

☆:十二烷基磺酸钠一琼脂糖凝胶电泳

(4)、有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①试验底物的影响:人体内vWF的含量和血型有关,实验证明,不同血型ADAMTS13的活性也各不相同,其顺序为O≥B>A≥AB,与血浆中vWF含量正好相反。而且,不同的检测方法对血型的差异敏感性也不同,以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检测对血型的影响最敏感。因此,如果在定量检测ADAMTS13活性中忽视患者的血型而使用相同剂量的vWF做底物判断实验结果,其合理性需要进一步证实。

②检测结果和血样本身有关:样品的反复冻融、血浆中出现血凝块以及是否溶血等,都对检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体外试验证实,如果透析的混合物中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2mg/ml,

ADAMTS13活性开始受到轻度抑制;>5mg/ml时,抑制明显;>10mg/ml,受到强烈的抑制。

③目前尚不能够完全证实ADAMTS13是否是体内惟一裂解vWF并使其丧失粘附功能的惟一的酶,如果不是,那么目前除了直接检测ADAMTS13裂解片段的一些方法外,其他检测方法因不能排除是否是别的酶裂解的vWF,故检测结果就不能完全代表ADAMTS13本身的活性。

④预处理的因素:使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如尿素、Ca盐、Ba盐或低离子浓度的溶液以及静止而非流动的实验条件等都和体内的实际裂解情况有很大差别,都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

(5)、对上述实验的总体评价

一致性:不同的检测方法所获得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多中心对照显示:对活性严重减低(<5%)的标本检测结果比较一致,但对于活性正常到中度减少的标本,结果的一致性就稍差。

特异性:重度的酶活性降低(<5%)特异性地见于TTP,但轻中度酶活性的降低(10%-30%)特异性较差,还可见于某些生理状态(新生儿、妊娠后期)或疾病(肝硬化、肝炎、SLE、DIC、ITP、恶性肿瘤、败血症,MDS等)。

敏感性:众多研究表明,大多数而非全部诊断为急性TTP的患者具有严重的酶活性缺乏,敏感性约为66%-100%。

局限性:①轻中度的活性减低不能作为鉴别TTP与其他引起酶活性减低疾病的依据。②血浆治疗对按诊断标准作出TTP诊断的患者均有效果,故有学者认为酶活性测定在目前阶段不能期望提供治疗指导。③检测方法耗时较长,不能满足TTP早期诊断的要求。

五、诊断

目前临床上诊断尚无“金标准”。典型的三联症(75%)、五联症(40%)并非同时出现。

(一)、主要诊断依据

1、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血片中可见巨大血小板

(2)、皮肤和/或其他部位出血

(3)、骨髓中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可伴成熟障碍

(4)、血小板寿命缩短

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

(1)、正细胞正色素性中、重度贫血

(2)、血片中出现多量裂解红细胞,小红细胞多见,有红细胞多染性,偶见有核红细胞

(3)、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4)、骨髓红系高度增生,粒/红比下降

(5)、黄疸、高胆红素血症,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

(6)、血浆结合珠蛋白、血红素结合蛋白减少或测不出,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其酶谱显示LDH1、2、4、5增多

(7)、深色尿、尿胆红素阴性。偶有高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症与含铁血黄素尿症

以上1、2两项合称为TTP二联征(Diad),是TTP诊断的核心指标。

3、无明显原因可以解释的上述二联征,具备以上1~3项即可初步诊断

(二)、其他诊断依据

1、神经精神异常:精神异常与血小板减少、MAHA同时存在成为TTP三联征(Triad)

2、肾脏损害:蛋白尿,镜下血尿。

3、发热:多为低、中度发热,如有寒战、高热常不支持特发性TTP-HUS的诊断

肾脏损害、发热与三联征同时存在称为TTP五联征(Pentad)

4、消化系统症状:由于胰腺及胃肠道微血栓可导致腹痛,25%-50%的患者有肝、脾肿大。

5、软弱无力

6、辅助检查:

(1)、ADAMTS13测定:重度减低者具有诊断价值

(2)、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作为诊断辅助条件,无特异性。典型病理表现为小动脉、毛细血管中有均一性“透明样”血小板血栓,PAS染色阳性,并含有vWF因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极低。此外,还有血管内皮增生、内皮下“透明样”物质沉积、小动脉周围同心性纤维化等,栓塞局部可有坏死,一般无炎性反应。目前已很少应用,除非为寻找原发性疾病。

(3)、凝血象检查:有条件应争取检查以辅助诊断。本病时PT、纤维蛋白原等基本正常,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体、纤溶酶原活化因子抑制物(PAI-1)、血栓调节素(thrombomodulin)等均可轻度增高。

(4)、直接Coombs‘实验:本病时绝大多数应为阴性,最好每例都查,以助于鉴别诊断。

(5)、其他:血浆中vWF因子升高,可发现抗血小板抗体,抗CD36抗体、UL-vWF等,肝转氨酶也可增高。如果怀疑HUS时,应进行大肠杆菌的细菌学检查。

(三)、临床分型:目前无统一意见。

1、Allford分型

(1)、TTP的分型

1)、先天性:即家族性或复发性,多表现为规律性地每间歇3~4周的无症状期后发作一次。

2)、获得性:①急性特发性:起病快,散发性,常为单次发作。②间歇性: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发作间歇期为数月至数年。③继发性:有特定病因可循者。

(2)、HUS的分型

1)、流行性(大多数有血性腹泻的前驱症状)。

2)、散发性(常无腹泻)。

3)、继发性。

2、George等的分型

(1)、儿童流行性HUS。

(2)、成人TTP/HUS。

1)、特发性TTP/HUS。

2)、继发性TTP/HUS。

3、Matsumoto等的分型

(1)、先天性或家族性

1)、Upshaw-Schulman综合征。

2)、病因不明者。

(2)、获得性

1)、HUS:①特发性HUS。②继发性HUS。

2)、TTP:①特发性TTP。②继发性TTP。

(四)、其他分型方法

1、根据病程分型:

①急性型:起病快,多见进展迅速,呈爆发性,7~14天出现症状。约有75%的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内死亡。常见死亡原因为出血,脑血管意外,或心肺肾功能衰竭。治愈后至少6个月内不复发。

②慢性型:少见,缓解和恶化相继发生,病程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不能彻底治愈,病程长期迁延。

③复发型:治愈后6个月内复发者。在1个月内复发为近期复发,1个月后复发为晚期复发。慢性与复发性病例约占病例总数7.5%。由于治疗进展,可反复发作1~5次,存活平均9个月~12年,中位存活期5.1年。

2、根据病因分型:

①特发性:无特殊病因可寻,多数病例属此型。

②继发性:有特定病因可寻,如妊娠、感染、癌症、药物等。妊娠并发TTP,大多数发生于子痫、先兆子痫或先兆子痫之前也可发生在生产后第1周,发病机制可能与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有关。文献报道一组151例TTP其中23例同时存在SLE。另有报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最终发生TTP,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症同时发生TTP,也有ITP间隔4个月后发生TTP,肿瘤可引起TTP,如淋巴瘤,可在2~6个月后发生TTP。

③先天型:有同卵双胎发生TTP。

六、鉴别诊断

1、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UremiaSyndrome,HUS)

有关HUS与TTP的关系,目前认为是分立的但又不是独立的综合征。TTP与HUS的鉴别目前可以通过ADAMTSl3的活性检测区分,即TTP患者的ADAMTSl3活性多有严重缺乏,而HUS患者其活性均只是轻度或中度减少。但有学者主张不必细分二者,因为这两种疾病目前治疗上都采用血浆置换疗法,故常被合称为TTP—HUS综合征

表2、TTP与HUS(溶血尿毒症综合症)的鉴别

项目TTPHUS

年龄年轻成人多见4岁以下幼儿,偶见成人

性别男:女2:3无差别

流行性-+

临床症状

前驱症状不常见上呼吸道感染和胃肠道症状

神经精神症状多见,一过性多变性可见

肾损害轻中度受损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无尿

胃肠道症状少多见

出血常见,全身各处均可能多见于胃肠道

实验室检查

凝血因子减少-+

补体水平正常降低

ADAMTS13活性分析重度降低正常或轻中度降低

病理

血栓成分以血小板和vWF为主以纤维蛋白为主,少量vWF

分布各器官肾脏为主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IC发病多有严重临床疾病先驱表现,可有严重出血、血小板减少及脏器功能衰竭等,但无遗传因素,无严重的溶血现象,ADAMTS13活性无明显降低,实验室检查有严重的凝血因子功能障碍。

表3、TTP与DIC的鉴别

项目TTPDIC

遗传因素+-

溶血性贫血症状+-

肾损害轻中度受损程度不一

出血常见,全身各处均可能严重,全身各处均可能

溶血性贫血严重无

破碎RBC明显少见

PT/APTT正常延长

继发纤溶证据-+

ADAMTS13活性分析重度降低正常或轻度降低

血栓成分以血小板和vWF为主以纤维蛋白为主

分布各器官各器官

3、Evans综合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有肾功能损害的表现,Coombs试验阳性,无畸形和破碎红细胞,无神经症状。

4、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有关节症状、肾损害、神经症状,并有溶血性贫血、皮肤损害、LE细胞阳性、外周血中无畸形和碎裂红细胞。

表4:常见出血性疾病与TTP临床表现异同

疾病共同表现不同表现

HUS血小板减少,具有胃肠道感染(大肠埃希氏菌、

畸形红细胞的溶贫志贺氏菌),出血性肠炎,肌酐升高

HELLP综合征溶贫、血小板减少肝酶升高

先兆子痫和子痫血小板减少、蛋白尿高血压、水肿、D-Dimer升高

DIC血小板减少D-Dimer明显升高,PT延长

APS血小板减少,LA阳性ACA、APA阳性

Evans综合征溶贫、血小板减少Coombs试验阳性,无器官缺血表现

HIT血小板减少大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抗血小板抗体

*APS:抗磷脂综合征;HIT: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

七、治疗

(一)、血浆疗法

血浆疗法包括血浆置换(PE)和血浆输注(PI)。研究表明,PE的效果要优于PI,有效反应率分别为78%和48%,死亡率分别为22%和37%。目前,PE是TTP患者的首选疗法。

采用PE治疗,不仅可以补充TTP患者体内所缺乏的ADAMTSl3的活性,同时也能清除体内抗ADAMTSl3自身抗体、UL—vWF多聚物、一些促炎性因子、毒素以及一些未知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因子。而PI治疗往往需要的血浆量很大,容易导致液体负荷过重且并发症较多。

1、血浆置换(PE):

机制:纠正酶的缺乏,去除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聚集的不利因子和自身抗体。

适应症:继发性TTP、家族性TTP急性发作期的首选治疗方法。

使用原则:早期、足量、优质、联合

早期:只要患者有明显的血小板减少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不能用其他的疾病解释时,即开始使用。

足量:血浆置换的量应相当于患者体内血浆的总量,约2000ml左右,或40-80ml/(kg.·d),每日一次,直至血小板减少和神经系统症状缓解,血红蛋白稳定,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正常,然后在1~2周内逐渐减少置换量直至停止。

优质:血浆替代品多选用冷沉淀上清或新鲜冰冻血浆。有学者认为血浆置换疗法中不宜用冷沉淀物,以免大量vWF因子触发血管内血小板聚集,输注血小板应列为禁忌。目前TTP患者的PE治疗仍然以FFP为主。

联合:多与糖皮质激素、静脉免疫球蛋白、环孢菌素A等联合使用,血浆置换对慢性反复发作的家族性TTP患者疗效欠佳。停用后仍有约10%-30%的复发可能。

疗效判断:血小板计数趋于正常和LDH值降低可以作为缓解的指标。

2、血浆输注(PI):

机制:纠正酶的缺乏

适应症:①家族性TTP缓解期的维持治疗;②无条件进行血浆置换时的替代治疗,但疗效不如血浆置换。

血浆制品选择:血浆冷沉淀上清去除了UL-vWF、纤维蛋白原,故疗效优于新鲜冰冻血浆。

剂量:TTP急性发作期30ml/(kg·.d);对于家族性TTP缓解期的维持治疗,每2-3周一次,每次10-15ml/kg;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机制:稳定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抑制IgG产生。

使用原则:一般与血浆置换同时应用,一直持续到病情缓解,再逐渐减量。

剂量:泼尼松1-2mg/(kg··d)或地塞米松20mg/d,也可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000mg/d,静脉滴注。

(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脾脏对血小板和红细胞的破坏

剂量:1g/(kg·.d),连用5天。此法不宜为一线治疗措施,一般与血浆置换联用。

(四)、抗血小板药物

常用阿司匹林(600-2400mg/d)、双嘧达莫(400-600mg/d)。在综合治疗中起辅助作用,完全缓解后作维持治疗。有研究表明能降低急性TTP的病死率,但有待大样本研究证实。

(五)、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抗CD20单抗,rituximab)

机制:清除B细胞克隆产生的ADAMTS13抑制性抗体,导致疾病缓解。

适应症:获得性难治性TTP,慢性复发性TTP。

用法:通常和PE联用,剂量:375mg/m2/每周,平均约4个疗程。PE应在美罗华使用后24小时再应用。

评估:严重的副作用不常见,大约10%的患者在9个月到4年复发,再治疗仍可有效缓解。但价格较高。通常不推荐用于妊娠TTP。

(六)、环胞素A(CyclosporineA)

机制:通过抑制calcineurin介导的去磷酸化作用而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B细胞的分化和产生效益型抗体。

适应症:获得性TTP

用法:通常与PE联用

(七)、其他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药物:

长春新碱:改变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受体,阻止vWF多聚体的附着,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IgG型抗体对内皮细胞的损伤。用于难治性复发性TTP,一般与PE、激素联合应用。

其他细胞毒类药物:环磷酰胺和硫唑嘌呤。

(八)、脾切除

脾脏在TTP的发病机制中的确切作用并不清楚,作为网状内皮系统,脾脏是自身抗体产生和抗原抗体复合物清除的主要场所,因此,通过脾切除术可以去除抗体产生部位,在PE使用前曾作为主要治疗方法,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作为TTP的一线治疗方案,其治疗反应率约50%,死亡率高达40%。由于疗效不十分肯定,目前较少采用,多用于其他疗法无效或多次复发者。新近的回顾性资料显示,脾切除对于复发或难治性TTP仍不失为一种可以选择的治疗手段,采用脾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和难治性TTP其总体并发症和死亡率均低于其他治疗措施,分别为6%和10%,1.2%和5%;脾切除术后的复发率在复发性TTP为17%,在难治性TTP其无反应率为8%。有报告指出采用腹腔镜治疗的22例患者,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大宗病例资料研究表明,脾切除术后TTP的复发率由0.74/病人年下降到0.10/病人年。术前积极的血浆置换治疗是减少脾切除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九)、成分输血

严重贫血者可输注压积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血小板输注可加重血小板聚集和微血管血栓,只有在血小板严重减少致颅内出血或危及生命的出血症状时才考虑选用,且最好应在血浆置换治疗后谨慎进行。

(十)、补充ADAMTS13蛋白

血浆纯化ADAMTS13蛋白。克隆ADAMTS13基因,获得功能性的ADAMTS13重组蛋白,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为目前最具前景的TTP治疗方法。理论上讲,采用rh—ADAMTSl3对遗传性TTP患者行替代治疗将是一种有着良好前景的治疗手段,而治疗剂量可能是输注相当于正常人ADAMTSl3蛋白酶活性水平5%~10%的量。另外,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并生产带有活性部位但已失去自身抗体结合表位的各种rh—ADAMTSl3片段,利用这些片段进行替代治疗有望成为治疗特发性TTP的新的手段。

八、预后

预后差,病程短,不及时治疗病死率80%-90%,采用PE后,病死率降低为10%-20%。研究表明,TTP患者其ADAMTS13严重缺乏与否,其治疗的反应率和近期存活率是相当的,均可达到80%-90%,但是,ADAMTS13严重缺乏的TTP患者其复发率要比非严重缺乏者高,分别为60%和19%。另外,存在ADAMTS13抑制物的患者,其复发率为57%,而无抑制物者,复发率仅为4%。另有多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ADAMTS13活性重度减低的患者比ADAMTS13活性非重度减低的患者死亡率低,分别为8%-16%和18%-80%。

THE END
1.dic患者的贫血原因是什么?快速问医生病情分析:dic,也叫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果单纯这一个原因导致贫血的话,那么应该是因为在凝血之后,血...https://m.120ask.com/askg/bd_detail/85702791
2.内科学国家题库36、下列哪种疾病最可能引起右心室后负荷增加:A、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B、阻塞性肺气肿C、三尖瓣关闭不全 D、房间隔缺损E、贫血性心脏病 37、一患者,女性,28岁,自述心脏病8年,查体:心尖部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主动脉瓣区III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向颈部传导,胸骨左缘三、四肋间舒张期吸气样杂音向心尖部传导,最正确...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621/18/12499740_294576964.shtml
3.DIC患者的贫血是何种类型发生机制是什么参考答案:DIC患者伴发的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即: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具体发生机制为:①微血栓的形成使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广告位招租 联系QQ:5245112(WX同号) 延伸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在DIC病理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类型的缺氧并简述其缺氧的原因和机制。 http://www.ppkao.com/shiti/9776058/
4.血液病学(医学高级):血液病学必看考点(题库版)考试题库其可能的原因有() A.胃肠吸收障碍 B.病因未消除 C.存在干扰铁利用的因素 D.诊断不正确 E.未按医瞩服药 点击查看答案 72、单项选择题 以下疾病是珠蛋白肽链量异常所致的是() A.遗传性棘形细胞增多症 B.镰状细胞贫血 C.海洋性贫血 D.PNH E.TTP 点击查看答案 73、单项选择题 下面关于DIC描述不正确的...http://www.91exam.org/exam/87-1062/1062345.html
5.自考大专05747临床医学总论复习资料复习资料D.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都使体重减轻 E.重度等渗性脱水需大量补液时以生理盐水为宜 『正确答案』B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渗性脱水常有细胞内水肿 B.等渗性脱水主要是细胞脱水 C.低渗性脱水易发生休克 D.重度低渗性脱水口渴极明显 E.重度高渗性脱水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http://www.mdgs-edu.com/fxzl/1961.html
6.话题详情页您好,为了给您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微医将于3月20日进行健康号产品升级,届时健康号产品的视频发布功能将暂停使用,历史发布视频暂时无法查看,由此给您带来的诸多不便,深表歉意。感谢您对微医平台的理解和支持。https://www.guahao.com/article/detail/Whuue26801133680967683
7.dic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语音科普临床上DIC的患者可能跟一些感染性的疾病以及手术创伤、恶性肿瘤以及恶性高血压、急性胰腺炎、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移植物抗宿主病、血型不合输血,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重症肝炎等疾病有关系。 临床上DIC患者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主要可能跟微血栓形成,以及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有关系。 https://www.xinglinpukang.com/audio/13684881.html
8.dic引起的贫血属于什么贫血孙明丽的降问答dic引起的贫血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比较严重的疾病,如果症状比较轻时,可以口服铁剂药物进行补充,但是症状比较严重时,还是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明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之后及时的输入红细胞。而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是应要调整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多喝https://m.pule.com/ask/1089238
1.有哪些原因引起贫血39降网有哪些原因引起贫血 核心提示:贫血可能由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引起,治疗需针对具体病因进行。贫血症状严重或持续不改善时,应立即就医以评估和治疗潜在的病因。 1.缺铁性贫血 贫血可能由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http://xy.39.net/a/241117/t7ulja9.html
2.太原市人民医院降科普课堂——贫血骨髓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这类型的贫血主要是由于造血因子维生素B12或是叶酸缺乏导致的,出现恶性贫血时可导致患者出现手脚麻痹,舌头发红现象,有的还会出现轻微黄疸症状。 溶血性贫血:此类贫血主要是由于受到某种原因的影响,从而导致红细胞变得脆弱,加上骨髓不能及时制造红细胞补充,就易造成贫血。这种溶血性贫血可伴有黄疸症状。 https://sx.news.163.com/24/1125/17/JHRUN3TP04149A58.html
3.护士资格内科护理学习题及答案E.疾病原因 1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应首选: A.免疫抑制剂 B.骨髓移植 C.雄激素 D.支持治疗 E.控制感染 13.急性白血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减少 B.白血病细胞浸润 C.感染 D.免疫下降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4.急性白血病贫血的主要原因为: ...https://www.oh100.com/kaoshi/hushi/shiti/239578.html
4.病理与病理生理学3关于钙超载对神经细胞的影响理解错误的是C.DIC D.肾病综合征 E.AT-Ⅲ缺乏、异常症 4.DIC患者最初常表现为() A.少尿 B.出血 C.呼吸困难 D.贫血 E.嗜睡 5.导致DIC发生的关键环节是() A.FⅫ的激活 B.FⅢ的大量入血 C.凝血酶大量生成 D.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 E.FⅤ的激活 https://blog.csdn.net/robin9409/article/details/123801451
5.中国医学资格考试试题28、溶血性贫血患者,骨髓产生血细胞的代偿能力,是正常造血的几倍 A、 2倍 B、 6~8倍 C、 10倍 D、 20倍 E、 40倍 【答案】B 29、溶菌酶(血清或尿)测定,在下列哪项疾病变换显著?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D、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E、急性红白血病 【答案】...https://www.ruiwen.com/zigekaoshi/1158714.html
6.DIC造成的贫血属于什么DIC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贫血原因从两个方面分析。DIC可能会导致出血,也可能会出现溶血,主要是微血管病溶血而导致贫血。如果出血比较严重,有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等,贫血严重可以对症输血治疗。如果患者有明确病因,如感染或其他疾病诱发DIC,要针对原发病积极干预治疗。DIC一定是重病,患者可能随时有生命危险。DIC所致...https://m.cnkang.com/video/article/9AE4E1mmmcB.html
7.DIC造成的贫血属于PLT130×109/L,肝功能正常,贫血的可能原因是() A. 营养不良性贫血 B. 缺铁性贫血 C. 慢性肝病贫血 D. 巨幼细胞贫血 E. 溶血性贫血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男性患者,36岁,水肿、少尿1个月,鼻出血3天,查体贫血貌,BP:160/90mmHg,Hb80g/L,尿蛋白(++),尿隐血(++),尿RBC6~8/HP,...https://www.shuashuati.com/ti/34505519e9e84113bda054e57b8a7785.html
8.dic引起的贫血属于什么贫血病情分析:DIC的贫血和其他贫血不同,原因是红血球经过患者血管中的血红蛋白和纤维蛋白被刮破,这是一种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会出现血红蛋白尿等症状,小便时会出现红色。患者如果出现DIC引起的贫血,一定要及时找到原因去除原因,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 2023-06-21 13:55:12 展开全部内容 ...https://mip.3zhijk.com/doctor/mip/mip_question/88c3bd02cb2e1991a87b5f761479c5d8.html
9.肿瘤病人贫血?这里有最全处理方法!3.缺铁性贫血 肿瘤患者常会发生缺铁性贫血。通常是由于慢性失血、食物中铁摄入不足、铁吸收不良等原因。必须记住,中青年女性肿瘤患者月经量过多也是最常见的缺铁病因。 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325mg每天两餐间三次服用。在全血细胞计数正常后,铁剂仍需继续治疗3~6个月以补足体内的贮存铁。为增加对...https://www.pd1.cn/kangaizhishi/12768.html
10.DIC造成的贫血属于2024年临床助理医师考点真题库 [单项选择题]DIC造成的贫血属于 关键词: 贫血 DIC A.缺铁性贫血 B.中毒性贫血 C.大细胞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失血性贫血 本题来源:2016年山西临床助理医师考试真题卷(5) 查看最佳答案和解析https://www.ehafo.com/question-2173632
11.课程本章节主要介绍DIC的原因、发病机制及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7.1DIC的病因与诱因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同时或继发纤维蛋白溶解(纤溶)亢进,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在临...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2354cd99906eace048dcf81
12.2017临床检验技士考试《血液学》考试题及答案8、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 A、造血干细胞缺陷 √ B、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C、无效红细胞生成 D、造血原料缺乏 E、红细胞破坏过多 9、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支持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的是: A、酸化血清试验(+) √ B、骨髓中巨核细胞很少或缺如 https://www.yjbys.com/edu/jianyanjishi_shi/248256.html
13.2015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试题冲刺试题库第八套73、尿毒症患者发生贫血的主要原因 A 水钠潴留 B 出血倾向 C ,含氮代谢产物潴留 D .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E 活性维生素D7减少 74、Wernicke区受损,引起 A 流畅失语症 B 失读症 C 失写症 D 感觉失语症 E 运动失语 75、男,68岁,昨夜突然晕厥,急诊心电图提示:P波规则,79次/分;QRS波群形态和时限正常,节...https://www.hqwx.com/web_news/html/2015-4/201504271032325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