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原发病及某些触发凝血活化因素存在的条件下,是否发生DIC或DIC发生的严重程度,常与机体凝血、抗凝血平衡调节的基本状况有关。某些因素能影响机体凝血-凝血平衡使之倾向于凝血功能相对较强,或机体己存在某种能促进DIC发生的病理过程或疾病,在存在前述某种(或某些)病因时就容易发生DIC.这些因素被称为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或DIC的诱因。DIC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下述5种。
2、严重肝脏疾病:引起肝脏病变的一些因素如肝炎病毒、免疫复合物和某些药物可引起凝血系统激活。急性肝坏死时可大量释放TP和溶酶体酶,肝硬化晚期常有部分肠源性毒性物质(包括内毒素)直接进入循环,也都能激活凝血系统。凝血因子大多在肝脏合成,肝脏也是产生多种抗凝血因子如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III)、蛋白C(proteinC,PC)和蛋白S(proteinS,PS)的主要场所,其中凝血酶原FⅦ、FⅨ、FX、PC和PS需依赖维生素K才能被合成为具有潜在功能的酶原。严重肝功能障碍不仅使肝脏产生凝血因子和抗凝因子的能力降低,肝细胞灭活FXla、FⅨa和FXa等因子及单核巨噬细胞的非特异性清除功能也降低,使机体的凝血与抗凝血平衡处在很低的水平。因此,严重肝脏疾病时,一旦有促凝物质进入体内,就容易发生DIC的病理变化。
4、微循环障碍:休克时常导致微循环障碍,微循环内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瘀滞。在原始动因(如菌血症与内毒素血症)或严重缺氧、酸中毒和白细胞介质作用下使VEC受损。因此,微循环障碍时易引起DIC的原因可归纳为:(1)凝血系统的激活;(2)活化凝血因子不易被清除,在局部积聚;(3)由于肝、肾功能降低,更无法清除活化凝血因子和纤溶产物;(4)血管舒缩调节功能的障碍和血管反应性的降低或消失,有利于Fbn的沉着和微血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