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检验科
前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是一种以凝血功能障碍为病理特征的严重产科并发症,具有病情凶险、进展快、致死率高等特点[1]。
目前,关于DIC的病理机制逐渐清晰尚未清楚,在多种诱发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妇机体动静脉、毛细血管等出现微血栓,凝血因子激活后被大量消耗,导致大量纤维蛋白沉积于血管,致使产妇血液呈高凝状态,最终引发DIC[2-3]。临床认为DIC的诱发因素较多,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急性脂肪肝、宫缩乏力以及妊高症等均可能导致DIC的发生[4-5]。
案例经过
患者,女,18岁。平素月经欠规则,末次月经2023年9月下旬,2023年12月开始有轻微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2024年1月自觉有胎动。2024年2月15日爬山跌倒,臀部着地,无伴腹痛、腹胀,无阴道流血等不适,2024年2月16日21时许开始出现下腹痛,程度中,持续性疼痛,与体位改变无关,无阴道流血,无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自觉胎动消失,自行口服“布洛芬、霍香正气液”后不能缓解,遂于2024年2月17日早晨就诊外院,行彩超:宫内妊娠,死胎,约24+周,胎盘明显增厚,内部回音不均,考虑胎盘早剥超声图像,建议上级医院就诊。
当天10时许开始出现阴道流血、鲜红色,开始时量少,逐渐增多,仍伴持续性下腹痛,性质同前,无进行性加重,有心悸,拟“胎盘早剥可能、胎死宫内”收入院。
案例分析
患者入院后,行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其中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变化情况如表1。
患者初次血小板测得74×10^9/L(低于100×10^9/L),纤维蛋白原含量0.43g/L(低于1.5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442.7mg/L(大于20mg/L),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将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结果变化情况与临床进行沟通,检验结果变化支持DIC。
临床接到检验科结果,结合我院彩超结果回报:宫内可见-变形胎儿,结构尚可分辨,未见明显心管搏动及血流信号,考虑死胎;胎盘位于后壁,明显增厚,范围约189mmx114mm,内回声不均,CDFI显示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胎盘早剥声像。患者目前考虑胎盘早剥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需立即送手术室行剖宫取胎术,抢救及时,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总结
胎盘早剥、羊水栓塞等造成的DIC往往起病早,进展迅猛,而死胎稽留导致的DIC通常进展缓慢;其次,DIC的缓解过程因病因而异,如果治疗得当,产后出血等导致的DIC多会在数小时内得到控制,而急性脂肪肝或HELLP综合征所致DIC病程需持续数天甚至更长。
故而在日常检验工作中,如果能及时结合患者病例情况和检验结果,得出初步的临床判断,也能给到临床较好的指导方向,让患者得到及时对症治疗,缓解病情。
专家点评
(曾华,副主任技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检验科)
DIC病因复杂,病情凶险,如能及早确诊,积极治疗,对病情的缓解与预后极为重要。该案例患者借助实验室检查结合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进行评分,诊断为DIC,及时进行干预治疗,缓解患者病情,并防止其进一步恶化。所以在日常检验工作中,除了及时准确发出患者报告,若发现特别异常的结果,可结合患者病历进行分析,及时与临床沟通,可以为医生诊治病情提供很大的帮助,也可以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胡艳晶,张益明,宋景春,等.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联合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诊断创伤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价值[J].医学研究生学报,2020,33(12):1283-1287.
[2]KADOHIRAY,YAMADAS,MATSUURAE,etal.Aorticaneurysm-associated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thatrespondedwelltoaswitchfromwarfarintorivaroxaban[J].InternMed,2017,56(21):2913-2917.
[3]HARAMK,MORTENSENJH,MASTROLIASA,etal.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intheHELLPsyndrome:howmuchdowereallyknow[J].JMatern-FetalNeom,2017,30(7):779-788.
[4]白月婷,史峻梅,赵怿,等.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分析及其临床特点[J].中国医师杂志,2020,22(12):1915-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