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孝亦如此,孝是儒家重要思想之一。那么在孝文化鲜有提及的西方社会,孝道又是以怎样的方式体现比较了中西方孝道之后,会有怎样的文化学上的发现在对比之前,本文先探寻孝道在中国的发源与特质。
一、中国孝道的审美形象
(一)孝道主体形象是和谐的。和谐就是中庸之道,孝源于发自内心的爱,并以礼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道德和情感的平衡,符合儒家的中和之道。《说文解字》中“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成老也”,这里的承既是顺从,取子女与父母之间关系和谐之意。汉代赵岐虽然也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是他也认为人格的不平等必然带来该体系的崩塌,从而向相反方向去发展,所以无论是孝道的内在情感还是主客体关系,孝道必然是倡导和谐的。
(二)孝道主体人格的积极性。孝道主体人格的积极性也可以称之为主动性。“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给父母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是孝道的根基,另外也对积极性进行了划定,不但如此,孝道还鼓励人们通过积极的努力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三)孝道主体内在体验的自由性。儒家传统的孝道提倡道德的自觉自律。孝不是物质上的攀比,也不是炫耀于世的刻意做作,而在于物质赡养上的尽全力而为,在精神赡养上的保敬心之诚。孝父母事,唯“色难”,不仅态度上和颜悦色,发自内心更为主要。“尊敬”是孝的内核,它跨越了物质束缚,以达到崇高精神境界,它超脱于功利主义,以达到绝对精神自由。
二、西方孝道的精神内核
三、中西方孝道的具体区别体现
孔子认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怕子女远行在外,老人无人照顾。西方人则相反,他们不用为了事业考虑父母,父母也不需要被考虑。而且西方人并不像中国人这样有故土情结,相反他们喜爱不停地变换居住地,尤其是美国人,他们有的人会搬好几次家。继承方面,在中国,父母的财产是由子女继承的,这几乎不需要任何书面的证明,是约定俗成的,子女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而西方人则通过遗嘱来决定财产的归属,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财产给任何人或机构,而他们的子女也不会觉得不可接受。中国人将繁衍后代与孝顺相结合,注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时至现在,这种传统的思想依然存在。这是民族心理的一脉相承。
西方却并没有这种民族心理与传统。追求个性自由的他们,可以为了自由事业等等而放弃结婚,甚至选择丁克家庭。这就是当“断子绝孙”被翻译成恶毒的诅咒在他们的文化视域看来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中西方孝文化的不同在于社会形成、文化背景不同。中国是农耕文明,自然倡导群体本位。中国自来受儒家思想深重,中庸思想也是群体本位的体现,历来也是在中国各个朝代受到推崇的原因。以集体利益为重,牺牲小我,以全大我,安居一隅,且安土重迁。而西方文明发源于海洋文明,地处多山,不适合农业生产,使他们早早发展了商业与海洋业,西方土地面积匮乏,使他们很早放眼于四海,这是他们强调重商主义的原因,也是他们追求个性自由的原因。所以不能说西方没有孝,是不同文化下孝的表现不同和对孝的内涵认知不同而已。所以在这样的家庭模式中,孝并没有像中国一样形成一种文化流传。尽管《圣经》已经有了最早的关于孝的记载,但孝文化并没有形成一种广泛的文化流传,也没有得到社会群体的支持。但这并不表明西方人不重视家庭,他们的感恩节、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一样是非常注重家人间的团聚和节日精髓的,这和我们表面看上去的实则不同。
经过上述比较,可见中西方孝文化各有千秋,皆是不同文明孕育的成果,中国的“孝”文化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西方的养老制度有利于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尤其是全球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养老问题日益严重,独生子女日后将可能面临更重的负担,建立健全养老保险体系是现代亟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文化世界影响力不断提高的当今时代,中西方孝文化势必会在彼此影响中不断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李任君.儒家孝道的美学意蕴探析[J].湖北工程学报,2015,3
[2]许慎.说文解字(老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为政[M].//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9[6]以弗所书[M].//圣经
[7]高成鸢.中华尊老文化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38
[8]颜渊[M].//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9
[9]里仁[M].//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胡元江,陈海涛.中西方孝文化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11]胡元江,陈海涛.中西方孝文化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12]邱梦茜.浅析中西方孝文化的区别及原因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9
[13]岳崇国.中西孝伦理比较[J].改革与开放,2009,12
[14]曹广涛.中西“孝”文化比较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3
[15]张思佳.从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J].文教资料,2011,11
关键词:文化差异;哲学观;自然观;思维方式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状况。两种文化一经接触就必会因其差异性而产生矛盾、冲突。本文从电影里许一家在美国遇到的问题入手,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并探讨其根源。
一、征服与调和
电影中许被认为虐子主要是因为美国人不理解刮痧,听证会上许解释到:“几千年来中医认为人有七经八脉,就像无数小溪流向江河,江河又奔向大海……”此话让稍有文化的中国人听来,都会觉得将中医解释得形象易懂,但美国人却理解不了。西医以神经学、细胞学等为基础,用药物和仪器来治疗,以把侵入的病毒杀死,尊崇的是征服与毁灭;而中医以“气”为中心,始终遵守着生命进化的规则,其治疗用的药材都是自然生长的,讲究养气、调气、理气,追求的是调和与平衡。
中西医的差异不仅是医学原理上的,更体现了中美哲学观的差异。中医基本上是建立在庄子的哲学基础上的。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把人和自然看做是“一气相通”、“一理相连”。中医的阴阳说、经络说注重整体观察,诊断手法是望、闻、问、切、察言观色;临床经验是口耳相传,师徒相授;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按摩、拔火罐、刮痧等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性。西医建立在实证论的西方哲学之上,注重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的研究,注重化验、透视、切片、造影等科学的验证手段。
中西医差异还体现了中美迥然不同的自然观。近代西方的自然观认为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领域;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有无限的能力。所以西医的原则是,通过科学实验,使用药物和仪器,杀死病菌,表现出一种对立和毁灭。中国儒道思想中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都推崇“天人合一”,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庄子认为人的能力有限,人类的任何作为都是对大自然的破坏,所以真正有修养的圣人是不参与大自然的造化过程的,而是安然的随顺自然、任变而终。以此为基础的中医,使用自然生长的药材,注重阴阳平衡下的转化,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这源于中国唯物主义哲学把气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二、集体与个体
电影中昆兰不理解许为什么把本是父亲给丹尼斯刮痧说成是自己刮的,简宁给他的回答是“BecauseheisaChinese”。中华文明源于内陆的农耕文化,这种文化孕育了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表现在重视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合作,看重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且中国人还认为集体主义高于个人利益,在两者冲突时,个人利益应做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家作为一个小的群体单位,在中国人心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以“百善孝为先”为原则遵循孝道是中国人维持家这个小集体的主要方式,许在听证会上作伪证便是保护、孝顺老父的体现;不止如此,故事的背景是许将老父接到美国,准备给他办绿卡一起生活,这是在物质生活上保证父母;在老父回国时,许将丹尼斯从儿童福利院“偷”出来,只为让老父走之前见一眼孙子,这便是从精神上满足父母。
与中国不同,西方文明是源于海洋的商业文化,这种文化孕育了西方民族特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重视竞争与挑战、看重权力和自由,重视自身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认为寻求个人的发展,谋求个人利益是理所当然的,也是人生的目标,集体利益不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是不容侵犯的。所以听证会上,美护士指责许在简宁生产有危险的时候宁可要大人不要小孩,认为这是野蛮的,是对个体存在的抹杀。而许反驳了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认为只要妻子在孩子就还会有,从长远和整体来看都是最合适的。而原告律师为了打赢官司,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惜歪曲《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也是奉行个人主义的体现。
三、法理与情理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中的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模式,语言的用法或结构会反映出人类的习惯或模式。汉语起源于象形文字,通过字形可以引发意义上的联想,有助于使用者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字形与意义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促进了使用者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又因为英语结构紧凑,英语中频繁使用关联词,句子是由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汉语结构松散。很少使用关联词,句意的通顺依靠意义的连贯以及体会和领悟字面之外的深意。所以英语语言结构呈现的是分析思维,或逻辑思维;汉语结构呈现的更多是关联思维。这种思维的差异体现在生活态度上就是中国人重义轻利,美国人更注重原则性。在美国法律是绝对的,在中国则是“法理之外,更有情理”。
四、结语
中美因使用语言、地理位置、社会起源、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哲学观、思维方式以及名族性格。我国前驻德大使卢秋田将中西方主要的思维和文化差异总结为四点:东方人讲求整体性,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性;东方人重视求同思维,而西方人往往追求求异思维;东方人重义轻利,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原则性;东方人的感情表达间接、含蓄,而西方人的感情表达则直接、外露。这几点在电影中都有体现。两种文化接触,必然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同时也会有平衡与融合。中美文化的对立和同一在《刮痧》中以听证会对峙和圣诞节大团圆的方式分别表现出来。(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何琛、刘蓓、郭树强.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J].电影文学,2008.
[2]何正欣.浅析中西自然观之差异[J].理论学刊,2010(05)
[3]金鸿浩.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与应对方式刍议——基于对电影《刮痧》的内容分析[J].影视文学.2011
[4]刘石钰、李荣美.《刮痧》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J].电影文学,2011.
[5]李茜.从民族中心角度解析《刮痧》中的文化冲突[J].文艺探究,2011.
[6]王洪刚、唐功志.语言、思维与中西文化比较[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0.
关键词:乌鸦文化内涵翻译方法
一、乌鸦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乌鸦在东西方文化中是个非常复杂的形象,在神话、民间传说和文人创作中,“乌鸦”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身份:它可以代表光明,也可以象征黑暗;它是神的“使者”,也是鬼魂的“邮差”。人们认为它带来喜讯,也相信它预示灾祸。它本来代表着和睦温暖的亲情,却经常和漂泊羁旅有关。“乌鸦”这些判若云泥的身份,不仅是其生活习性决定的,也是文化发展的结果。
(一)“乌鸦”在汉语中的含义
在中国,关于“乌鸦”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旸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关于《山海经》中“皆载于乌”的注解,《淮南子·精神篇》:“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郭璞注:“中有三足乌”[1]《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者,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则三足乌当指日之精,又或传为架日车者。”从这些神话描述中可以看出,“乌鸦”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居住在太阳里的神鸟。除了作为神鸟被崇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乌鸦”还被认为是孝鸟。《说文解字》:“乌,孝鸟也。”乌鸦反哺的美德在《本草纲目·禽·慈乌》中也有记载:“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乌鸦”不仅以“孝”著称,而且似乎通人性,对人间的孝道也倍加敏感,《周书》中的颜乌,《异苑》中的宗懔,都是因为孝行感动了乌鸦。前者母亲去世时引来数千乌鸦,为他衔土垒墓,后者因母丧悲泣不已,每当痛哭时则有群鸦聚集,痛哭后群鸦方始散去。人类和动物中孝道的模范,因为孝而发生了感应。
尽管“乌鸦”在古代被认为是神鸟,但也有人认为乌鸦是邪恶的代名词。人们逐渐发现,乌鸦钟爱腐肉,每当有死亡发生的时候,乌鸦的身影便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汉乐府民歌《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嚎!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可见当时的乌鸦并不受人喜爱了。
(二)“乌鸦”在英语中的含义
在西方文化中,“乌鸦”的含义虽然不及在中国文化中那么复杂,但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下面从《圣经》和《伊索寓言》这两部西方作品中引用几则故事来分析乌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1.《圣经》中乌鸦的忠诚与失信
1)忠实的信使
在《圣经·列王纪》故事中,上帝告诉先知以利亚(Elijah),让他向西躲在一条河边上帝会命令乌鸦为他带去吃的。以利亚依言而行,上帝果然派乌鸦每天早晚为他送去肉和面包,以利亚借此度过了艰难的时日。
2)失职的信使
在《圣经·创世纪》的故事中,挪亚一家与各类动物在方舟内躲避洪水,过了40天,挪亚“放出一只乌鸦。那乌鸦飞来飞去直到地上的水都干了。”(Andhesentfortharaven,whichwentforthtoandfro,untilthewatersweredriedupfromofftheearth.)从“直到”(Until)不难推测,乌鸦被放飞后并没有回来,在洪水消退、地面露出以前一直在空中盘旋,否则挪亚不会再放鸽子出去。乌鸦第一个出去探路,但却一去不返,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洪水的线索。所以挪亚“又放出一只鸽子去”(Alsohesentforthadovefromhim),鸽子找不到歇脚的地方,只好回来;七天后挪亚再次放鸽子出去,傍晚时“鸽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挪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可以看出,相比于鸽子的表现,乌鸦实在不是一个好信使。
2.《伊索寓言》中乌鸦的正与恶
1)聪明的乌鸦
《乌鸦喝水》中的乌鸦是个智者的形象。渴得奄奄一息的乌鸦发现了水瓶,但嘴巴又够不到水,焦渴和急切并没有让乌鸦丧失理智,把水倒出来白白浪费,而是促使它思考,最后发现了把石子扔进瓶中水位升高,从而喝到水的好办法。
2)背信弃义的乌鸦
在《伊索寓言》中《乌鸦与墨丘利神》的故事里,乌鸦因为谎言和背叛而受到了摒弃。乌鸦受困罗网,向阿波罗祈求,但脱身以后却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为阿波罗神龛供奉乳香),等到再一次被困时,它转而向墨丘利神(Mercury)祈求,但墨丘利神不肯做阿波罗第二,说什么也不愿意相信乌鸦的承诺。
二、有关乌鸦的习语和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虽然中西方对乌鸦的含义有不同的阐释,但是对乌鸦的某些属性往往有共同的认识,从而能在某些方面对乌鸦产生相似的联想。所以,在翻译某些有关乌鸦的习语或谚语时,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
(1)Crowhassmiledpigblack.
(乌鸦笑猪黑。)
(2)Thecrowthinkshisownbirdfairest.
(乌鸦总以为自己的雏鸟最美。)
(3)Wheresoeverthecarcaseis,therewilltheravensbegatheredtogether.
(哪里有死尸,乌鸦就成群。)
(二)意译法
(4)Aflyingcrowalwaysgetssomething.
(谁都会有走运的时候。)
(5)Crow’snest.
(桅杆瞭望台,火警瞭望塔,交通岗亭。)
(6)Topluckacrow.
(争吵,吹毛求疵,有困难的事情要解决。)
(三)套译法
套译法是习语翻译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套译法撇开原文语句,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降低了读者接受的难度。在翻译有关“乌鸦”的习语或谚语时,既要坚持翻译原则,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也就是说,既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又要确保译文能被读者接受。
(7)Acrowisneverthewhiterforwashingherselfoften.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8)Carrioncrowsbewailthedeadsheepandtheneatthem.
(猫哭老鼠假慈悲。)
(9)Crowlikeacockandsnatchlikeadog.
(鸡鸣狗盗。)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言外之意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12WLH48]。)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54.
[2]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21.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82.
[关键词]全球化;《功夫熊猫》;文化融合
一、文化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融合
二、《功夫熊猫》中的中西文化融合
美国梦工厂2008年度动画巨制《功夫熊猫》是西方艺术家以电影为载体,以中国功夫和熊猫为主题核心,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领悟,糅合众多中西方文化元素,展示了当代文化多元性的融合共生,是文化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融合的典型例证。《功夫熊猫》是一部励志片,它在展现“每个人通过奋斗都能成为英雄”的美国梦理念的同时,也倡导了“邪不压正”的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无论在传统的文化精神,还是从价值观、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成功融合。
1.两种传统文化精神
《功夫熊猫》不仅体现了西方基督教的神选思想,也糅合了中国儒家、道家和佛教的传统文化思想。东方文化对于“无”和“有”两者关系的微妙之处有着深刻认识,这正如老子所言“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阿宝的鸭爸爸说出的平凡的真理“我私家汤的绝密食材,就是什么都没有”,即没有秘方就是最好的秘方,于是阿宝从无字的神龙手卷中悟出了最高深的神龙秘籍――没有秘籍就是最强的秘籍。儒家的仁义思想在浣熊师傅和五侠身上得到最完美的诠释,举国危难之际,浣熊师傅为了保卫和平谷,大仁大义,选择独自面对灾难,而五侠也不负使命选择迎难而上,试图阻止残豹,他们这种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侠义精神正是孔子的“仁者爱人”的体现。中国的佛教的宿命思想认为“一切皆有定数”,恶豹注定要逃出天牢,不管守备如何森严;熊猫阿宝这个武功门外汉注定要成为神龙大侠最终战胜恶豹,无论这在众人看来机会是多么渺茫。
2.两种价值观念
在西方世界,由于民主和法制的观念深入人心,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但丁鲜明地提出“人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目的而生存”。美国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强调个人价值,主张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个人奋斗成功是“美国梦”的精髓。在实现个人梦想的过程中,他们深信一个人只要自己努力奋斗、不畏艰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自助者天助(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功夫熊猫》中的主人阿宝是和平谷最懒的动物,早上起床几个“鲤鱼打挺”都起不来,他拖着面条去比武场,仅上几个台阶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不懂武功的笨熊猫,却梦想着成为功夫大侠。为了实现他的梦想,阿宝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最后通过坚忍顽强的意志和无坚不摧的勇气打败了恶豹,成为真正的神龙大侠。
由于中西方文化历史渊源的不同,其价值取向也有所差异。中国文化强调个体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人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以实现,因此只有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于所属的群体,才能体现他的价值。浣熊师傅和他的五个弟子在恶豹威胁和平谷时个个挺身而出,以除暴安良为己任,誓死保卫和平谷的安全,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对阿宝有很大的影响,使他在练功时虽然历经磨难也不忘神龙大侠的责任,因此《功夫熊猫》的完美结局也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3.人物形象的文化融合
熊猫阿宝的动物原形来自于中国,是典型的中国形象,因为熊猫生活在中国,很久以来就被中国人视为国宝。影片中阿宝的造型集合了中国熊猫的憨厚、可爱的特点,然而正是这样一只憨态可掬、让人忍俊不禁的中国熊猫竟然随便穿了一条短裤衩。虽然一直接受鸭爸爸的东方式孝道的规训去继承其“面条”理想,他却一直梦想着在平凡乏味的面条生涯之外,拥有不平凡的生活,成为惩恶扬善的功夫大侠,这一梦想激励他不畏艰难、勇于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他的美国熊猫梦。
与熊猫阿宝不同,浣熊师傅的动物原型来自于美洲,喜欢栖息在靠近河流、湖泊的树林中。浣熊喜爱干净,常常把捕到的食物放到水中洗去泥沙,因此得名“浣”熊。但是,这样一只美洲的动物却洋溢着中国文化的气息。他身穿长袍,留着长长的胡须,灵巧地使用筷子,还被人尊称为“师傅”,这些都是彻头彻尾的中式风格。另外,这位师傅不仅具有中国武林宗师的高尚品德,面对灾难时大义凛然,还延续了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对乌龟大师的教诲和指令言听计从。
在中国文化中乌龟是“长寿”的代名词,拥有极长的生命,经历了其他生物无法经历的生命过程,因此具有超出一般的睿智。影片中的乌龟大师正是领悟天人之道的长者,拥有着极高的智慧和看透尘世的豁达,在任何时候都能气定神闲、泰然自若。《功夫熊猫》中的乌龟大师既是西方文化先知的化身――他预言了恶豹的越狱和神龙大侠的诞生,又同中国文化中乌龟的象征意义如出一辙。
另外,中国的武术源远流长,中国人讲究神似,于是创造了著名的象形拳――虎鹤双形、猴拳、蛇拳及螳螂拳,《功夫熊猫》中的五侠虎、鹤、猴、蛇、螳螂把神似的中国武术赋予了直观形象的实体,展现了西方人奇妙的形象思维。
三、《功夫熊猫》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好莱坞巨制《功夫熊猫》耗资13亿美元,全球票房超过5亿美元,其巨大成功背后的原因不仅是巨额的投资和高科技的运用,也包括中西方文化元素的成功融合。影片以中国功夫熊猫为主题核心,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糅合了众多中国元素,展示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感悟和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1.坚持民族化
民族化并非一个非常落后的、守旧的、保守的口号,它不仅包括对本民族文化的强调,也意味着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关系的认可。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自觉地爱惜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使全人类永远拥有并享诸如中国符号这样的文化财富。
2.坚持多元并存,共同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不管人们承认与否,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在融入人类文明进步的大潮,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全球化的历史大背景,从文化上接受共同价值是融入世界的前提。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并谦虚地学习发达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追求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坚持多元并存和共同发展的原则,才能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语境下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
3.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更新
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对话和交流交往。全球化强调的不是文化的单一化,而是多样性的共存,各个民族都应该为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协调共存,推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所主张的:“不同文化类型应当超越各自传统的生活形式的基本价值局限,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相互尊重,并在一种和谐友好的气氛中消除误解,摒弃成见,以便共同探讨对于人类和世纪的未来有关的重大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另外,在加强与全球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既要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又要有选择性地与西方的时尚元素相结合。仅仅照搬传统的一些文化内容和故事是不够的,需要把传统的文化元素和当代人所喜爱的各种创意结合起来
总之,在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文化已变得没有国界。一个国家的文化要想求得发展,就必须承认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只有那些能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达到最佳融合的优秀作品,才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产生共鸣。《功夫熊猫》这一体现文化融合的成功例证无疑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莫大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
[2]董国文.文化视野下的《功夫熊猫》[J].电影文学,2008(18).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黎风.广播影视与文化传播[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