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失眠等睡眠障碍的药物极多,而睡眠障碍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增加各种健康问题的风险,严重的睡眠障碍将降低工作效率和警觉水平,增加交通事故等意外的发生风险,可能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
在抗菌药物中,以喹诺酮类药物为多。其原因可能是喹诺酮类药物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γ-氨基丁酸(GABA)与其受体结合,这也可能是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
GABA是一种能促进大脑快速传递的氨基酸,会对大脑产生一种强有力的镇定(抑制)效果,可减轻忧虑,创造出有利于睡眠的生物化学环境,并且对睡眠状态下的大脑脑电波的形式起到保护作用。
此外,头孢曲松舒巴坦、头孢哌酮钠、阿奇霉素、林可霉素、罗红霉素、青霉素、克拉霉素,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喹诺酮类药物如氟罗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氟氧沙星等均被报道可引起睡眠异常等不良反应。
此外,利培酮、托吡酯、阿普唑仑、卡马西平、氯硝西泮均有文献报道,可引起睡眠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呼吸系统药物中,孟鲁司特钠作为一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用于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复方甘草口服溶液、二羟丙茶碱亦可引起睡眠异常。
循环系统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胺碘酮、卡托普利、普罗帕酮、注射用环磷酰苷葡胺均有被文献报道可导致睡眠障碍。
普罗帕酮作为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有文献报道,单次剂量过大,超过一次顿服600mg的剂量,就易导致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些中药及其制剂如银杏叶提取物,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缺血性疾病,亦同样发生于老年患者中,可能于其适应证与中老年患者常见病症有关。
虽说明书中未提及该药有睡眠障碍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文献中有此类报道[1]。
由于中药制剂成分复杂,因此建议临床中在使用银杏叶制剂时,需注意其溶媒的选择、滴注的速度以及疗程等情况,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消化系统药物如西咪替丁是一种H2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胃酸分泌。但其可通过血脑屏障,有一定的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此外,老年患者由于肾功能减退,对西咪替丁的清除率减慢,可导致血压浓度升高,更容易发生神经毒性反应。
血液系统药物,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临床中主要用于促进骨髓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其不良反应包括产生倦怠感、头痛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如曲马多、氯芬待因(中枢型弱阿片类镇痛药),用于各种疼痛,如癌症疼痛,骨折或各种术后疼痛、牙痛、关节痛、神经痛等。
在过量服用后,可导致昏迷、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内分泌科常用药物,如地塞米松、鲑鱼降钙素(用于骨质疏松症等),均有文献报告可导致睡眠障碍等。
曾有文献报道,1例患儿21d,3.5kg,因误服阿司咪唑剂量2.5mg而导致睡眠障碍。阿司咪唑说明书中用法用量项写明该药用于1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每日一次,每次3mg,且不宜超过推荐剂量服用。
阿司咪唑作为一种新型组胺H1受体拮抗剂,用于慢性荨麻疹、枯草热、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哮喘等的治疗。
在缓解抗过敏症状方面,疗效的个体差异较大,应综合评估患者具体情况再行决定。
谷维素,主要作用于间脑的自主神经系统与内分泌中枢,能调整自主神经功能,减少内分泌平衡障碍,改善精神神经失调症状。
但当剂量使用不当时,亦可导致睡眠异常。
左旋咪唑,是一种广谱驱肠虫药,主要用于驱蛔虫及钩虫。
其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嗜睡、乏力等不良反应,但在停药后常能自行缓解。
氯解磷定,作为一种胆碱酯酶复活剂,为有机磷酸酯类解毒药。
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嗜睡,用量过大、过快可导致呼吸抑制。
其他药物,如氨酚伪麻美芬片II/氨麻苯美片(日用片I),均有文献报道可导致患者在服用后出现睡眠异常表现。
药源性睡眠障碍涉及的药品种类较多,临床表现亦形式多样,大多数经减量或停药后可好转或痊愈。
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患者的既往病史如有睡眠障碍病史、肝肾功能异常导致药物代谢减慢等患者,需要酌情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同时,在临床中,应加强用药规范,并进行适当的患者用药教育,促进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药源性睡眠障碍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雅楠,雷凯,尹先国,赵丽,刘东.935例银杏叶制剂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7,14(02):107-110.
[2]张东肃,蔡乐,苏晔,史红,杨梅,康怡,朱莹.101例药源性睡眠障碍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8,15(03):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