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3.16甘肃
〔自学时数〕2学时
〔面授时数〕1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蛔虫病、蛲虫病的证治及简易疗法。
2.熟悉姜片虫病、钩虫病的证治。
3.了解蛔虫病、蛲虫病、姜片虫病、钩虫病的发病原因。
本章所述,是人体肠道内各种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叙述蛔
虫病、蛲虫病、姜片虫病和钩虫病,所以统称之为“肠道虫病”
。
肠道虫病以小儿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患肠道虫病
的小儿更为普遍。发病的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或误食沾染了
虫卵的不洁食物。又因小儿脏腑娇嫩,抵抗力低,故寄生虫易
在小儿肠道内孳生繁殖而致病。虫邪侵入,可造成机体不同程
度的损害,轻者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重者可出现各种证候
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学习本章内容,应着重掌握各种虫病的临床特征、发病特点及
相类疾病的鉴别,在此基础上,掌握治疗的原则与方药以及简
易疗法,并应熟悉其并发症的证候及其处理方法。
蛔虫病
蛔虫又名“长虫”。蝈虫病是指感染蛔虫卵而引起的一种肠道寄
生虫病。临床以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脐周疼痛时作时止,便
下蛔虫,为主要特征。本病男女老幼均可感染,但以小儿发病
率为高。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率
高于环境卫生条件好的地区。因此,搞好环境卫生,教育儿童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因吞食染带蛔虫卵的食物而引起。小儿缺乏
卫生常识,喜坐地玩耍和到处乱摸而接触不洁之物,若以沾染
蛔虫卵的手摄取食物,或食入不洁的生冷瓜果,或饮用不洁之
水,或小儿自吮不洁之手,均可使“虫由口入”而致病。蛔虫侵
入人体,寄生于肠道,扰乱气机,通降失常则腹痛。因蛔虫多
盘居于脐周的小肠,故常有绕脐痛。虫邪阻滞,脾胃健运失常
则有异食症(喜食生米、茶叶、泥土、煤炭等)。蛔虫喜动好
窜,善钻孔窍和扭结成团,一旦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偏寒偏热
时,蛔虫就骚扰窜动,若钻入胆腑,胆气不降则可形成“蛔厥
”(“胆道蛔虫症”);若扭结成团,阻塞肠道,气机升降悖逆则
可形成“虫瘕”(“蛔虫性梗阻”);若窜入阑门,气血瘀滞,化
腐成脓则可形成“肠痈”(“蛔虫性阑尾炎”);若大量蛔虫居寄
肠道,水谷精微渐耗,气血日亏则可形成小儿虫疳等并发症。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轻者可无症状,或仅见脐周时有腹痛,饮食不振,大便不调
。重者腹痛剧烈、恶心呕吐,甚至呕出蛔虫,精神不振,睡眠
不安,有异食症。
2.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者属寒;腹痛较剧,拒按者属热,口吐
清涎,舌淡苔白者为寒;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者为热。
此外,蛔虫性腹痛应与伤食、痢疾、肠痈所致的腹痛相鉴别。
1.伤食腹痛:疼痛多位于胃脘或大腹部,且疼痛与胀满兼作,
伴有嗳腐吞酸,多有暴饮暴食史。
2.痢疾腹痛: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便中夹有
赤白脓血粘冻。
3.肠痈腹痛:腹痛由上腹部渐渐转移至右下腹部,少腹肿痞,
腹皮拘急,腿缩难伸,伴有发热恶寒,恶心呕吐等症。
(二)论治要点
蛔虫病发作时不宜急施驱杀之剂,以免激惹它而致乱窜窍道,
或缠扭成团,造成变证。应先安蛔驱蛔,安蛔的原则是针对引
起虫动的原因进行辨证论治,以调整脏腑机能,平调寒热阴阳
。若见腹痛喜温喜按,口吐清涎,手足欠温,舌淡苔白等症,
属寒性虫痛者,可用连梅安蛔汤安蛔止痛。俟虫安痛缓后,再
行驱杀之术以除病根,若病久体弱者,当先调理脾胃,补益气
血,再择机驱虫,或驱虫扶正,标本兼治。
(三)常见证治
1.虫疳证:
证候:轻者可无症状,或偶有脐周疼痛,饮食不振。重者腹痛
阵发性发作,有时痛剧,恶心呕吐,甚至呕出蛔虫,面色萎黄
,形体消瘦,胃中嘈杂,时吐清涎,精神不振,睡眠不安,寐
中磨牙,爱挖鼻孔,咬衣角,甚则嗜食泥土,茶叶、木炭等杂
物,有的患孩面部出现淡色白斑,巩膜有蓝色斑点,下唇内有
颗粒样小白点。虫积日久,可见腹胀,青筋暴露,四肢瘦弱,
形成蛔疳。舌苔薄腻或花剥,舌尖红赤,舌体常见红色刺点,
或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
治法:驱蛔杀虫,调理脾胃。
方例:使君子散。
2.蛔厥证:
证候:具有蛔虫证的一般症征,同时突然胁腹部绞痛,痛引肩
背,弯腰曲背,辗转不安,肢冷汗出,恶心呕吐,常可呕出蛔
虫。腹部绞痛时作时止,时缓时剧,呈阵发性发作,疼痛部位
主位于胃脘部及右胁下,轻者多能忍耐,缓解时可如同常人。
重者腹痛持续,时轻时剧,剧时患儿哭叫不安,汗出淋漓,常
伴有畏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舌苔多见黄腻,脉象弦数或滑
数。
治法:安蛔止痛,继则驱虫。
方例:乌梅丸。
(四)临证权变
见蛔虫证的主要证候而又兼有腹部饱胀,大便不通者,在运用
使君子散的基础上,配合使用生大黄或玄明粉攻积泻下而驱蛔
排虫。若虫积日久,脾胃损伤,健运失司,体质较弱者,可选
用肥儿丸攻补兼施,既消积杀虫,又调理脾胃。
〔调护〕
1.不让患儿坐地、爬地,不乱吃生冷或未洗净的瓜果,以免重
复感染,加重病情。
2.服驱虫药后,应注意休息和饮食,并注意服药后是否有反应
及排虫情况。
3.腹痛剧烈时,注意观察有无面色白,冷汗,肢凉等厥逆情
况,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简便验方〕
1.使君子仁,文火炒黄嚼服,每岁12粒,最大剂量不超过20
粒,晨起空服,连服23天,服时不进热饭热汤,以防打呃。
2.驱蛔粉:使君子肉8份,生大黄粉1份,和匀。每次剂量为年
龄加0.6克,日服三次,饭前一小时服,连服三天。
3.苦楝根皮,每日每公斤体重3克,每日总量不大于2两,水煎
两小时,早晨空腹一次服下,连服23日。
4.陈米醏口服,每次2030毫升,每隔1小时一次,连服35次
,可安蛔止痛。
蛲虫病
蛲虫,又名“线虫”,因体小色白、形细如线而得名。蛲虫病是
以饮食异常、夜寐不安,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瘙痒、大便解出蛲
虫为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无
论大人、小孩,只要感染了蛲虫卵,都可发病,但以小儿最多
,特别是好发于幼托机构,且常引起反复感染,相互传播。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吞入了有染蛲虫卵的食物所引起。蛲虫有
喜暗恶明之习性,常常于夜间移行,雌虫移行于肛门外大量产
卵,刺激皮肤而引起骚痒,因痒而搔之,手被污染,再用手摄
取食物或小儿自吃手指时,虫卵又被吞人胃肠,或接触污染的
衣被,玩具,尘埃等均可直接或间接进入消化道,故常反复感
染。虫卵在肛门外孵化的幼虫,或由肛门逸出的幼虫再爬进肛
门,侵入大肠,可造成逆行感染。蛲虫寄生于肠内,致使脾胃
运化失常,湿热内生,气机失和,故有恶心、纳少、腹部隐痛
;湿热上扰,虫动痒甚,则精神烦躁,夜寐不安;湿热下注,
虫噬阴部,则见尿频、尿急、遗尿,前阴部或肛门周围瘙痒,
甚至糜烂;虫积日久不去,虫体化生渐多,吸取精微物质而致
气血化生乏源,渐至面黄肌瘦,神疲力乏。
1.本病以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瘙痒,夜间尤甚。烦躁不宁,睡眠
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
2.痒时若在肛周发现蠕动的白色细长小虫,或粪便镜检,或肛
门拭子镜检找到蛲虫卵,即可明确诊断。
本病应与湿毒疮的奇痒和膀胱湿热的尿频尿急相鉴别。
1.湿毒疮(肾囊风):瘙痒剧烈,以运动汗出之后为甚,有皮
肤丘疹,易糜烂渗液,浸淫成片,反复发作为特点。
2.膀胱湿热(淋病):尿频尿急多有尿道刺痛难忍、甚或尿血
、或排出砂石颗粒为特征。
本病以驱虫杀虫为主,常采用内外合治的方法。若虫积日久,
脾胃受损,中焦运化失常致气血日亏,面黄肌瘦,神疲乏力者
,当先调理脾胃,或扶正与祛邪杀虫兼施。
证候:轻者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肛门周围发痒,睡眠不安。
重者除肛门周痒甚外,可见精神烦躁,夜寐不安,食欲不振,
身体消瘦,面色苍黄,甚则恶心、腹痛、夜惊、尿频、遗尿。
间或可有蛲虫钻入女孩子阴道而致阴痒,尿道炎,输卵管炎等
情况。大便时常可见到粪便下虫。晚上小儿睡后可在肛门周围
见到蛲虫从肛门爬出。
治法:杀虫止痒,结合外治。
方例:驱虫粉。
外治可用百部或大蒜煎水灌肠或清洗肛门周围,再涂擦雄黄末
,可直接杀虫止痒。
1.患儿的衣裤、被褥应勤换洗,并用开水洗烫煮沸,以便杀死
虫卵,避免重复感染。
2.每日清晨、睡前用温水洗净会阴部及肛门周围,以清除移行
于肛门外的幼虫和虫卵。
3.防止患儿用手搔抓肛门周围的皮肤,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
洗手,纠正患儿吮手的不良习惯。
1.植物油或食醋适量搽肛门皱襞周围,每日23次,以润滑皮
肤,可杀虫。
2.煤油外涂,取脱脂棉少许,蘸适量煤油,夜晚塞进肛门内,
早晨取出,连用23次。
3.苦楝子用热水泡软,剥去外皮,塞入肛门内12粒,次晨用
力便出,连用57天。
姜片虫病
姜片虫因其形状似姜片而得名,又因其色赤如生肉,故又称“赤
虫”。姜片虫病是指姜片虫寄生于人体肠道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
病。临证以肠鸣、腹痛、大便不调、恶心呕吐,头晕头痛,日
久可有面黄肌瘦,下肢浮肿为主要特征。本病多发生在江湖地
区,其中以学龄儿童发病率最高。
本病主要是因吞食了帯有姜片虫囊蚴的水生植物而引起。姜片
虫的蚴虫常栖居于水生植物的皮节处,当生吃未洗净的菱角、
荸荠、莲藕、茭白等植物时,附于其上的姜片虫随之被吞入,
寄生于肠道而发病,虫寄肠胃,扰乱气机,气滞不畅,故有肠
鸣、腹胀腹痛;虫体扰动,上犯胃腑,升降功能失常,故恶心
呕吐,大便不调,时泻时结;虫邪劫夺精微,气血耗伤,则有
纳食不振,短气乏力,神倦体瘦,面色萎黄,浮肿等症。
1.临床上见有肠鸣腹痛,大便不调,面黄体瘦等症,而又有生
吃水生植物史,则可作出诊断。
2.若患儿排出过色赤如生肉、形似姜片的虫体,或大便镜检见
到有姜片虫卵,对本病的确诊有特殊意义。
病轻体实者,以驱虫为主,驱杀姜片虫,槟榔有特效,故治疗
该病,应特别强调槟榔一药的运用。伹本病因虫邪伤及脾胃,
临床所见,大多以脾虚,气血不足之证为主,究其源,其根本
原因是虫邪所扰,遵治病求本的原则,或直接驱虫以治其本;
或先调理脾胃,补益气血,然后驱虫。驱虫与调理脾胃是治疗
本病的两个基本法则,孰先孰后,或兼而用之,当视其病情,
灵活运用。
证候:轻者可无症状,重者肠鸣腹痛,腹胀、大便不调,腹泻
与便秘交替出现,日久则呈慢性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甚者疲倦乏力,面色萎黄,身体消瘦,浮肿、舌苔白腻,脉濡
细。
治法:轻者驱虫为主;重者辅以徤脾益气渗湿。
方例:驱虫,槟榧汤;健脾益气,异功散。
本病常有脾虚见证,若大便稀水,舌淡、腹痛者,可用异功散
加附片、炮姜、川朴、苍术等,温中燥湿,若恶心呕吐者,可
加半夏、干姜等降逆止呕;若面黄浮肿者,可加黄芪、苡仁、
扁豆衣等健脾利水;若腹胀水肿者,加五加皮、陈葫芦、车前
子等利尿消肿。
1.控制进食生冷油腻之物,以防更伤脾胃。
2.教育小儿勿嚼食生菱角、茭白、生藕等水生植物。
3.注意给患儿补充营养,以加速恢复。
1.槟榔30克,打碎后用清水500毫升,浸一夜,浓煎1小时,早
晨空腹一次服,连服23天。
2.槟榔10克,黑白丑各15克为细末,分两包,空腹糖水冲服,
连服35天。
3.整槟榔30克(打碎),榧子肉30克(打碎),大黄5克,广木
香5克,水煎服。
钩虫病
钩虫病又称“桑叶黄”、“黄肿病”、“懒黄病”等。钩虫病是指钩虫
寄生于小肠内而引起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临床以疲劳乏力,
心悸气促,面色萎黄、苍白、浮肿力主要特征。本病分布很广
,各地均有发生流行,其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由于小儿喜
欢坐地玩耍,或赤脚接触含有钩蚴的泥土而导致本病。
本病主要是因钩蚴从体表皮肤侵入,间或亦可从口而入。在流
行区,由于小儿赤脚或坐地,接触了含有钩蚴的泥土,或垫用
被钩蚴污染的尿布,钩蚴钻入皮肤,并渐渐移行到小肠定居,
或因生吃了沾有钩蚴而未洗净的蔬菜、瓜果,直接进入小肠导
致发病。钩虫钻入皮肤之内,肌腠受邪,故有局部奇痒、灼热
、皮疹等症:虫邪移居肠道,脾胃受伤,升降运化失职,故腹
胺、大便不调、恶心呕吐;脏气被虫毒所扰,则出现嗜食生米
,泥土、茶叶、火炭等异嗜症;虫毒吸血耗气,日久气血亏虚
,水湿不化,故见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心悸气短,浮肿体
重等;由于虫邪深伏而移行,故致病多端。
1.临床见有疲劳乏力,心悸气促、腹胀不食,大便不调,面色
萎黄、异食、浮肿等证,又曾在流行地区有赤脚下地及手足发
痒史,则应考虑为钩虫病。
2.若大便排出钩虫或粪便镜检有钩虫卵。则可确诊。
本病出现面色发黄、浮肿时,应与黄疸、水肿病相鉴别。
1.黄疸病: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特征,虽见色黄
,伹不浮肿,无异嗜症。
2.水肿病:以但肿不黄,肿处皮薄光亮,按之可有凹陷,小便
不利为特点。无异嗜症和皮肤瘙痒史。
钩虫致病,见证多端,初起有虫蚀皮腠的奇痒和虫邪扰肺的喘
咳,当随证治之。当虫邪栖居于肠道,则以脾虚湿困、气血不
足为主要临床表证。虽有虫毒湿热,总为虚多实少,故治应以“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在驱虫的同时,当配合调理
脾胃,若体虚较盛者,应先调理脾胃,补益气血,然后再予驱
虫。驱虫与调理脾胃,孰重孰轻,孰先孰后,当视其病情,灵
活变通。
证候:上腹部胀痛不适,大便不调,或干或稀,食欲不振,或
消谷善肌,恶心呕吐,或嗜食生米、泥土、炭渣等物,甚者面
色萎黄,浮肿、四肢困倦,头晕心悸、动则气短,舌质淡,苔
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以驱虫为主,调理脾胃为辅。若体虚不任克伐者,先调
补气血,再予驱虫去邪。
方例:杀虫消积,雷榧丸;祛湿除黄,皂矾平胃散;调理脾胃
,香砂六君子汤,补益气血,十全大补汤。
本病初起,虫毒侵入皮肤,引起皮肤瘙痒,形成颗粒样疮疹者
称之为“粪毒”治以杀虫止痒为主,可用止痒洗剂(黄柏、苍术
、荆芥、防风、蛇床子、明矾,共研成粗末,煎汤,趁热熏洗
)。若虫邪犯肺,肺失宣降,出现咳喘者,宜用止嗽散宣肺化
痰、止咳平喘。
1.症状较重者,要让患儿充分休息,注意营养及冷暖调摄。
2.服驱虫药后,随时观察有无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等毒副
反应,以便及时妥善处理。
3.注意不要让有异嗜症的患儿吞食泥土、煤渣等物。
〔应用例案〕
例一、蛔虫例案
丁孩,十一月初六日诊,腹痛。屡吐蛔虫,既愈复发,脉沉弦
。脾湿停阻,生虫之因,防其痛厥。
鹤虱钱半连皮苓三钱薏仁五钱羌荑钱半青陈皮各一钱榧
子二钱高良姜三分香附三钱川楝钱半制黄精二钱乌梅六分
椒目二十粒另鸡内金一钱九香虫四分使君子四十粒研末,
糖汤下。三剂痛止,蛔自便解。(《周小农医案》)
例二、姜片虫例案
某弟,满腹胀大,青筋暴露,形质日渐消瘦……是虫积也。病
者绍兴籍,恐是地方性之姜片虫病。
黑白丑各5克槟榔9克大戟5克芫花6克甘遂3克鹤虱9克
芦荟3克大枣12枚(《章次公医案》
按:虫病以杀虫为基本治法,若体虚不受药攻者,先补虚后杀
虫,虚而能受药攻者,先杀虫后补虚,或攻补兼施。如例一之
一补九攻法;体实能受药攻者,直驱其虫即可。如例二。
1.鲜苦楝根皮30克、槟榔10克,煎汤,于临睡前顿服,连服3
5天。
2.使君子肉30克、槟榔30克、雷丸1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
,如绿豆大,每日早晨空腹服5克,连服3天。
3.雷丸研末,每次10克,一日二次,连服三天。
4.贯众、苦楝根皮、土荆芥、紫苏各15克,煎汤服,每日一剂
,连服三天。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蚘虫候》:“蚘虫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尺
,亦有长五六寸者。或因腑脏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
动则腹中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
喜吐涎及清水,贯伤心者,则死。诊其脉,腹中痛,其脉,法
当沉弱而弦,今反脉洪而大,则是蚘虫也”。
《幼幼集成·虫痛证治》:“凡腹内有虫,必口谗好甜,或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