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11.08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出自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原文是“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为治疗妇人邪风久留筋络之法。后来,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卷十·痹》阐述行痹的治法时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1“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含义
“治风先治血”中“风”包括外风及内风。
1.1外风风无定体,善动不居,伤人为病,则上下内外,无处不至,风性属阳,风胜则燥。外风袭表,易致头痛,咳嗽等。外风入里易扰血分:风中经络,出现口眼歪斜,眼睑不合等;风入血分,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不利,发为痹证;风毒自伤处侵入肌肤,使营卫不得宣通,经脉阻滞,筋脉失养,可见牙关紧急,面肌痉挛,呈苦笑面容,肢体抽搐,角弓反张;风毒入血,外泛肌肤,发为斑疹瘙痒等皮肤病;风扰血燥,可致毛发脱落,称为“游风”……故外风之与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2内风内风之成因较多,机理复杂。但较常见者为以下几种:
(1)血虚生风。血液亏虚或枯少,血不养筋,筋脉失养,通行不利,以致血液不能正常输布于诸筋之末,而致眩晕、颤动、手足蠕动等。《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提出:“新产妇人之病,一者病痉……”,即因产后失血,筋脉失养而发生痉证。或血虚不润而生燥,血燥而内风自起,常见皮肤瘙痒,干燥脱屑,大便燥结,手足发麻,头晕目眩等。
(2)血热生风。邪热炽盛,侵及营血,煎灼津液,内风由生,而见肢体抽搐,牙关紧急,神昏躁扰,或见肌肤发斑,舌质红绛。
(3)肝阳化风。肝之阴血亏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引动肝风,而致头痛眩晕,或肢体渐觉不利,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
(4)血瘀生风。气机郁滞,或年老体衰,气虚不能推动,瘀血内生,阻滞经络,而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四肢抽搐,颤动等病证。“治风先治血”中“治血”包括:补血,活血,凉血。通过补血,使血液充足,从而血行通畅,风邪随血的运行而解除;活血亦使风随血行而除;凉血使血液恢复正常的运行而内风自除。
2“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临床应用
(1)血虚生风之眩晕、耳鸣或肌肤不仁、冷痹或震颤,舌质淡嫩、脉细弱,可用补血之四物汤或归脾汤,使阴血得充,风疾可除。另外四物汤之当归、川芎功兼行血活血,既养血又活血,有相得益彰之妙。
(2)体质素热而触受风邪,而致风疹或湿疹,单用辛凉解表疏风剂消风散疗效不佳时,在此方中加入凉血活血之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往往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3)热极生风之高热、手足抽搐、痉厥用方羚角钩藤汤,此方中用到羚羊角、生地、白芍等具有清热凉血作用的药,使血凉恢复正常运行,而风自除。
(4)肝阳化风之头目眩晕、耳鸣、肢体渐觉不利,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用方镇肝熄风汤,此方中用到白芍、天冬、玄参、龟板等具有滋阴养血作用的药,使阴血充足,阴能制阳,而风自熄。
(5)风袭经脉之行痹用方防风汤,方中用到当归、秦艽、肉桂等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药,使风邪随血的正常运行而解除。
(6)正气不足,风中经络之口眼歪斜、舌强不语用方大秦艽汤,方中用到当归、芍药、生地、川芎以求养血活血并举,使正气足而外风不得入而风自灭之。
编辑:郝悦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