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史话》第十四期——十大中医名家:中医妇科专家顾小痴学习园地

在天津中医界,若论起妇科来,除哈荔田名震京畿外,再数就是顾小痴了。他以其深厚的造诣,超凡的医术而享誉津门。对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先兆流产、月经病等疾病的诊断治疗、选方用药皆有独到之处,成为天津著名的中医妇科专家,令患者及同道至今难以忘怀,无不钦佩。

体弱多病立志学医

顾氏祖籍天津。1910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自幼体弱多病,于是在父亲的鼓励下练习拳术以强身壮体。上学也晚,24岁方高中毕业。因为身弱体羸,未曾毕业便萌生了学医念头,立志行医治病救人。闻京都名医施今墨先生办华北国医学院,一俟毕业,便只身赴京亲觅施先生之门。施先生对这个有志青年爱怜有加,欣然录取,在学期间又拜医界名宿杨淑澄先生为师临证侍诊,诊暇必质疑问难,但求其详,杨师亦倾囊相授。三年中,顾小痴苦读经典,汲《内经》、《难经》之大论,师仲景辨证之体系,旁及金、元、明、清暨近代诸家,其中尤得力于李东垣、朱丹溪、叶天士、徐灵胎、傅青主及施今墨、杨淑澄等先贤、恩师,又学习了现代医学基本知识(施今墨先生主张中医应采西医之长,故聘有西医教师授课),故而术业专博,学行兼优。1937年,以名列前茅之成绩毕业于当时著名之中医学府华北国医学院。

毕业后,顾氏即悬壶津门,在其寓所北马路的津道西箭道挂牌行医。主治伤寒、杂病,兼诊妇疾。他视医术为仁术,怀大悲恻隐,普救含灵之旨,凡前来求医者,无论贫富贵贱、长幼尊卑,均普视一等。审证用药,必谨慎周全,务求其当而后可,绝无轻率妄举之时。诊余,结合所诊病例,继续深研医典,以求贯通。如此,医术渐精,声誉日隆,每日求医者不绝,十年后,便已成为享誉津门的名医了。

新中国成立后,顾小痴由衷地拥护共产党的中医政策。1954年,在陆观虎、赵寄凡的建议下,由政府筹资兴办的天津中医联合门诊部成立,顾小痴怀着喜悦的心情与众多名中医一道参加了该门诊部。当时门诊部设内科(即男内科)、女内科(即妇科)、儿科、正骨科、针灸科等。顾氏与哈荔田、于芝圃、丁蔚然、王文瀚、阎毓芝、张翰卿等在女内科应诊,科主任为哈荔田。1955年,在原天津中医联合门诊部的基础上,天津市立中医医院成立,这是天津历史上第一所中医专科医院,也是第一所国办的中医医院。顾氏任女内科主任。1959年,该院开设了妇科病房,设床位18张,女内科改称为妇科。在顾氏领导下,此科开展了对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综合治疗,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卫生部关于大力开展“西学中”工作的指示,天津市公共卫生局成立了由知名度较高的老中医组成的“中医教学研究委员会”,顾氏与其他42名老中医参加了这个委员会,并参加了5期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外埠和本市的“西学中”医务人员,他们中有的成为全国知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

为使天津的中医教育走上正规的高等教育之路,1958年8月31日,在原天津中医学校的基础上,天津中医学院正式成立,天津中医医院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顾氏仍任妇科主任。1965年,该院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顾氏任院长兼中医学院教务处处长。

1969年,天津由省辖市改为直辖市,9月,天津中医学院随河北省党政机关迁往石家庄市,并入河北省医学院并更名为河北新医大学,天津中医教育成为空白。1974年由天津市中医医院(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组建天津市中医学校,顾小痴任教务组组长,主持教学工作,从课程安排到组织教学、教材选定等事必躬亲,为恢复天津的中医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1978年,国务院批准重建天津中医学院,中断了10年的天津中医高等教育得以恢复。顾氏担任了教务处处长兼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其时,诊务工作、行政工作、教务工作均十分繁忙,但他仍坚持登台为本科生、“西学中”班学生授课辅导,并培养研究生。这些学生现在都已成为中医各学科方面的专家。

顾氏晚年,在教学和诊病之余,主编了《中医学讲义》、《金匮要略讲义》等书。他的论文《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观察》、《妊娠呕吐辨证论治的经验介绍》、《崩漏的中医治疗》、《祖国医学对经断前后诸证的认识》、《中医药治疗痛经》、《经前诸症辨治要点》、《月经病治疗简介》、《二陈汤的临床应用》等,既是他部分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反映,也是弥足珍贵的医学资料,很值得后世研习。

道法伤寒亦尚温病

顾氏学术思想源于《内经》、《难经》等经典,法宗仲景,旁及金、元、明、清及近代诸家。他博采众长,唯善是从,无门户之见,虽道法伤寒,且亦尚温病,临证中有创新,学术上有发展,故终成大家。

但是,温病学说的兴起引起了崇奉伤寒论者的众议,他们认为温病本在伤寒之内,理论上不应另立门户,治疗上更不能越出伤寒范围。(《伤寒论》中有“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等条。)以陆九芝先生(陆观虎之先祖)之“凡伤寒有五,而传入阳明遂成温病”,“温病之病,本隶于《伤寒论》中,治温病之方,并不在《伤寒论》之外”为著名。由此形成伤寒、温病之争论,一直延续至今未了。故有“伤寒派”、“温病派”,“经方派”、“时方派”之称。

顾氏对于上述纷争,自有其公允的评价,他常诲后学:“伤寒是温病的基础,温病是伤寒的发展”,一语道破了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顾氏认为,“伤寒论”一名,取意于《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有《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的广义伤寒,即多种热性病的总称。因此在概念上,广义伤寒可以包括后世所称的“温病”。《伤寒论》中也提出了温病的简要症状和治则,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但是,从全部《伤寒论》观之,是详于伤寒而略于温病的。在辨证规律上,《伤寒论》是以“六经”为基准,而温病则是以“卫气营血”、“三焦”为依据。但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证候作基础的。

顾氏又认为,在治疗上,《伤寒论》中的方药可以治疗部分温病,故治疗温病不应反对用《伤寒论》的药方。考《温病条辨》上焦篇中的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桅子豉汤、瓜蒂散;中焦篇中的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桅子柏皮汤、桅子豉加甘草汤、茵陈蒿汤、小馅胸汤、五苓散、理中汤、四逆散、小柴胡汤;下焦篇中的黄连阿胶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桃花汤、猪肤汤、苦酒汤、小建中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乌梅汤等,均为《伤寒论》方。随着温病学说的形成,又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诊耳目等诊断技术,并充实了论治法则和治疗方药,如清营凉血的犀角地黄汤,芳香开窍的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紫血散、至宝丹,在临床上均收到明显效果。这也令囿于《伤寒论》方而不变者束手兴叹。

顾氏还认为,温病证类又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伤寒论》方能治疗的温病证候群,称为伤寒系温病;一是《伤寒论》方不能治疗的温病征候群,称为纯温病系温病。对于纯温病系温病,不可一概投以伤寒方,投之则易偾事。陆九芝抓住伤寒系温病可用伤寒方,认定:“温热之病,本隶于《伤寒论》中,治温之方,并不在《伤寒论》外”之说,是不客观、不全面的。

由上所述,他主张统一伤寒、温病学说的矛盾,全面掌握,融会贯通,临证时经方时方灵活运用,方不致误。

学于《伤寒》,宗于仲景,但不囿于一方之见,不拘于一家之言,而客观公正地看待前人学说和各家理论,反映了顾氏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善用成方知常达变

顾氏常曰:“治病之法,不外治‘病’和治‘人’两则。治‘病’者,祛邪是也。治‘人’者,扶正是也。但要治病不伤其人,治人不留其病,又需细察病情之虚实,对症处方,药中肯綮。”他对每一常用之经方、成方都要进行深入地剖析和研究。认为,古方虽有效,但临床应用必须有的放矢,认清该方之主症,方能作到箭不虚发。如小柴胡汤乃少阳第一方,所列少阳症状虽多,但“呕”是其主症,故小柴胡汤所涉诸条中,多有呕症。又如归脾汤主治心脾两虚证,但以食少,不眠为其主症。生脉散其功能益气敛汗生津,药虽三味,但作用迅捷,其主症是少气、汗出、脉微。诸如此类,凡临床常用有效之方,都应有其主症。故渠常言,遣方用药,关键在于把握病机,随证施方,有用补法以臻泻法之功,有用泻法以收补法之效,用寒以热,用热以寒,病在上而治下,病在下而治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知常达变,稳巧结合,灵活运用,方可变化无穷,药到而病除。

顾氏用药其特点为:

一、方宗张机,师古不泥

顾氏平素服膺仲景之方,认为师之可法,验之有效,君臣佐使,法度严谨。但其运用灵活,有时单方应用,有时数方合一,也有时仲景方与后世方合而用之,均切中病机,药到而瘳。

以四逆散为例:

病案一:

王某,女,29岁,已婚。妊娠6个月,近日午后胸中烦热不适,继则四末(即四肢)厥逆(感觉凉,中医叫逆冷),未过肘膝,喜以热温之,上身汗出,神清,发作持续1~2小时,渐得缓解,且有泛酸脘闷等症,脉象滑数,舌红少苔。显阳郁不伸之象。治以四逆散加味。

疏方:北柴胡6克,杭芍6克,枳壳3克(麸炒),桂枝2.4克,太子参9克,砂仁5克,广皮6克,甘草5克。(前三味加甘草即为四逆散原方。)

一剂后厥逆减,两剂后病愈。妙手否?

病案二:

王某,女,40岁,已婚。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腹痛,脘痞,溲短,身无发热,脉弦细,舌红润苔白。投以四逆散加薤白头理气达阳。

方即:柴胡9克,枳实6克,白芍9克,粉甘草5克,薤白头15克。(前四味即四逆散之原方)

五剂后诸症即失。神医否?

病案三:

崔某,女,35岁,已婚。近三四天,下利便溏,日四五行,无脓血,便前腹痛,脘痞腹满,夜寐烦热,不欲衣被,须臾又觉恶寒,往复不休,脉象沉细,舌淡红,苔白腻。治以四逆散、平胃散合方化裁,以调肝理气和胃。

疏方:北柴胡6克,白芍6克(土炒),炒枳壳5克,苦桔梗5克,苍术9克,厚朴6克,陈皮6克,木香5克,粉甘草5克。(本剂,陈皮、厚朴、苍术、粉甘草为平胃散原方,二散合一又加木香、苦桔梗而成)。

三剂后症状得减,又因睡卧失覆,风寒外袭,泄泻复发,依前方增减,再进四剂而愈。

二、化裁古方,拓展应用

顾氏临证善用成方,处方多以某汤为基础化裁应用。他认为成方乃前人已取得之经验,君臣佐使齐备,如能运用得当,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但也有师其意而不用其方之时,是随症化裁,亦每获良效。

1.内耳眩晕症(西医谓之美尼尔症)

属湿痰者。症见眩晕,耳鸣,恶心、呕吐,胸闷不适,纳呆,脉滑、苔腻。治以温胆汤加生龙齿、生牡蛎、磁石。

2.神经症

属痰热上扰者。症见痰多、烦躁、失眠、惊悸、头痛、舌白腻、脉弦数。治以温胆汤加龙骨、牡蛎、磁石、琥珀、朱砂。

3.癫痫

属痰涎壅阻者。治以温胆汤加白矾、郁金、龙齿、牡蛎、全蝎、蜈蚣。痰多加胆南星、远志。

4.心动过速

属痰热上扰者。症见坐卧不安,纳呆,胸闷,脉滑数、苔黄腻。此病痰热清则神自安。故以温胆汤加黄连、柏子仁、远志、紫石英、龙齿。

5.神经性呕吐

以温胆汤加旋复花、代赭石治之。寒者加生姜,热者加黄连。方中用生半夏剂量不超过7.5克。

三、用药求精,制方顾全

精,一指组方药味精少,二指药力切病。顾氏治病,善详审病机,寻其关键,重点击之。虽组方精小,然而箭不虚发,每一味药皆能力专切病。

全,指治疗时不仅针对主症,而且照顾到兼症,考虑到邪退正进的全局。遣方用药多是七八位即成方,既治主症,又治兼症,药味既精又少,且能顾及全局。

如妊娠呕吐一例:

孙某,女,31岁,已婚,教员。

既往月经正常,末次月经1963年3月9日。经后第33天,晨起空腹时即现泛恶呕吐,近日加重,呕吐无度,多为稀涎,饮食药物均难入口,神疲消瘦,面色白,四末不温,脉见沉涩,舌淡少苔。

化验:妊娠试验阳性,尿酮体阳性。

辨证为脾胃虚寒型妊娠呕吐,正气亏损,病入重候。

急拟温中降逆,益气止呕之剂:

半夏、人参、川贝母、干姜各1.5克,共为细末,日服3克,分3次以伏龙肝、西洋参煎水送服(伏龙肝90克,西洋参5克。先煎伏龙肝取汤500毫升,再煎西洋参代茶频呷)。

连服3日后获转机,原方续服,渐至佳境。

方中西洋参,既可益气,又可养阴。伏龙肝温胃而不燥,降逆而不猛。二药煎汤合干姜、人参、川贝、半夏成散,温补兼施,降逆止呕,用药不多,但其效彰显。

四、通常达变,稳巧结合

病症发展既有一般之规律,又有特殊之衍变。顾氏经验在于审证求因,寻根溯源,用药既能守其常,又能达其变。

例,病案一:结核性腹膜炎、膨胀。

李某,女,54岁,已婚,家庭妇女。

患者于1962年8月间,发现腹胀、疼痛,门诊治疗有所好转。又因饮食不慎,诸症复发,且较前加剧,腹大如鼓,攻撑疼痛,痛甚则腹突青筋,呕吐,神疲,肢体消瘦,脉象细数,舌红少苔。

查体所见,左胸少量积水,腹部膨隆,腹围95厘米,腹肌紧张,呈板样,腹水,肝脾不能满意触及。又经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

中医辨为膨胀,历经消胀利水之方不效,却日益加重。顾氏综观脉证认为,当假道肠痈之法,既守于常,又变于中。以薏苡附子败酱汤及薏苡仁汤合法化裁,以图软坚散结,化瘀利水。又重用通天草清热利尿止呃。

处方:生薏苡仁、焦薏苡仁各30克,熟附片6克,败酱草15克,全瓜蒌30克,赤芍6克,丹皮9克,厚朴6克,瓦楞子30克,马鞭草15克,刘寄奴15克,通天草30克,粉甘草9克。

两剂后,溲量增多,腹围减至92厘米,腹部亦较前柔软。原方出入为治,调理月余,腹水全消,诸症霍然。

病案二:不寐症。

赵某,女,32岁,已婚,干部。

患者自1957年患不寐症,时轻时重。于1963年2月在天津某医院行输卵管结扎术,发现子宫肌瘤,嗣后不寐更为加重,烦不着床,彻夜不眠,毫无困意,头晕胀、麻木、善忘,胸脘痞闷,发热,纳谷锐减,二便尚调。历经中西医治疗无效。顾氏接诊时,脉象沉涩,舌红苔薄黄,症状如前,且察其有血瘀之征。遂予王清任血府逐瘀汤加减。其方为:

全当归6克,细生地15克,杭白芍、桃仁泥、南红花、朱茯神各9克,炒枳壳、苦桔梗、首乌藤、白琥珀各5克,柴胡2.4克,粉甘草6克。

两剂后,烦不着床之势大减,略可夜卧,但须臾即醒。又进四剂,夜可入寐四五个小时,又续服原方,夜寐转酣,终告痊愈。

五、药主平和,不避峻烈

顾氏积数十年临床经验,治病胆大心细有攻有守。治慢性病如相:坐阵从容,按部就班,一丝不乱,稳准平和,以期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临床常见其一法一方坚持到底,服药达几十剂,上百剂而奏效的验案。治急性或疑难重症如将:有胆有识,用药不避峻烈,常善用大剂量的有毒及作用剧烈之药物,以期速战速决,立起沉疴。如蜈蚣曾用至7条,不但无副作用,且疗效卓著,见效而不伤正。

例,患者,女,49岁。1984年10月26日初诊。三叉神经痛半年有余,右面颊阵发性剧痛并连及牙齿,日发作十余次,有时一次竞持续几十分钟。发作时讲话、进食均受限,张口困难。舌暗淡,苔薄黄,脉沉无力。曾经天津某医院脑系科诊为“三叉神经痛”,经用中西药、针灸多方治疗均罔效。

顾氏诊后认为,本病属风邪客内,瘀阻脉络,治以活血化瘀,缓急止痛,祛风通络。方拟芍药甘草汤化裁:赤、白芍各30克,桔梗9克,细辛3克,僵蚕15克,全蝎3克,蜈蚣2条,羌活10克,甘草10克。服药七剂显效,继守原方加减,蜈蚣渐增至7条,全蝎增至6克,赤、白芍各增至60克,另加夏枯草15克,白芷10克。共服29剂,三叉神经痛缓解。后原方蜈蚣减至2条,全蝎减至3克,加当归15克,生地15克。十余剂后,诸症悉除,遂告痊愈。

旁及杂症尤善妇科

顾氏学医源自《伤寒》、《金匮》,其理症范围自然是伤寒、杂病之类。但随着临证之广泛和学术研究之深入,便逐渐偏重于妇科,且造诣日深,其辨证理论、理法方药均有独特和过人之处,遂成为享誉津门的妇科专家。考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其突出方面为:

一、善调冲任,首重冲脉

(注:奇经八脉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因为它们是独立于十二正经——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之外的经脉,不拘于正经,故曰奇经八脉。)

二、妇科疾患,重在调经

顾氏认为治疗妇科疾病应首重调经,以经血的寒、热、虚、实及脏腑的盛衰为治则,用药需注意灵巧,不宜过于寒热,不宜过于攻补。主张理气而不燥,祛瘀而不峻,补益而不满。常谓:“妇人之气血阴阳偏盛偏衰,七情六气之太过与不足皆可导致经血失调。故调经之要,要在调正、引导,随证施方,加减变通得当,即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他通过对月经病发病规律的研究发现:月经先期多属热,月经后期多属寒;先后期不定多为肝、脾、肾虚损,致阴阳失调;经来过多属实属热,经来过少属虚属寒;经前腹痛属血滞,经后腹痛属血虚;月经闭止属情志抑郁或血枯;崩中多属气不摄血,漏下多为血不归经;月经量多而浓属实,月经量少色淡属虚;经色紫红属热,色黑有块属气滞血瘀,色黄如米泔属湿,稠黏臭秽属湿热等。在治疗上,他主张以一个主症作为月经病的治疗依据。如每月提前即以先期为主症,即便量多也不一定每月都多,可以周期为主。如果周期正常,经量过多或一般,但持续不净,即以经量为主症,其它可以类推。其治疗大法有三:一、五法调经,二、巧用四物,三、理气开郁。

(一)五法调经

1、治本

即未治先溯其源,是因病而致经血失调,还是因经血失调而致其病,若前者当先治其病,若后者当先调其经。病去经自调,经调病自愈。

2、治标

求本是原则,治标也重要,应灵活处之。如月经来潮时量多如注不可遏止,病势急迫,生命危殆,即便是由于血液病所引起,也当先予止血以挽救,候病势缓解再治其本。此即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法。

3、调气血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止。病在气分者以治气为主,治血为辅;病在血分者以治血为主,佐以治气。气血调和,经脉畅通,月经诸病自可痊愈。

4、和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胃失调,生化之源不足,影响冲脉,可发生月经异常。故调养脾胃使气血健旺,也是一种调经之法。

5、补肾气

顾氏将补肾视为妇科月经病治疗上的一个重要法则,特别是在青春期肾气未足时尤为重要。肾阳虚宜温肾助阳,肾阴虚宜滋肾益阴,阴阳俱虚者,宜并补之。

(二)巧用“四物”

所谓“四物”即四物汤,方为熟地、白芍、当归、川芎。药虽四味,但既能补血又能和血可主治一切血虚不足及妇女月经不调等证,既是养血的基本方,又是调经的主治方。顾氏认为妇科病重在调气血,调血重在调气,调气重在调肝,因之治疗月经病善以四物汤为基础,出入化裁,疗效颇佳。顾氏巧用四物,一是原方药物的灵活加减,二是在原方药味基础上的加减。

(1)原方药物的灵活加减

偏热:熟地改用干地黄,如经量多,去川芎。

血瘀:白芍改赤芍,加重当归,川芎用量。

血虚:重用当归。(重用即加量之意。)

气郁:重用川芎。

腹痛:重用白芍。

腰酸无力:重用熟地。

阴虚:改细生地。

月经届期:生地量宜小或不用。

(2)原方药味上的加减

实热:证见月经妄行,量多,色鲜红,心烦发热,舌质红,脉象数。去川芎,加黄岑、黄柏以清热凉血。

虚热:证见月经先期,量一般或量少,舌红,舌尖赤,脉象细数。加丹皮、地骨皮以清阴分虚热。

偏寒:证见月经量少,色淡,腹中冷痛,得温则舒,舌质淡,脉象迟或缓或少力,加肉桂、干姜以温经散寒。

血虚:证见月经量少,色浅红,少气懒言,面色白,舌质淡红,脉细。加人参、黄芪益气健脾以资化源。

血瘀(兼热):证见经行困难,血色紫暗,成块成片,经前腹痛,舌黯红,脉弦数。加丹皮、赤芍、蒲黄、五灵脂以活血化瘀,散结清热。

血瘀(兼寒):证见经闭不行,少腹疼痛,血块色黯,舌淡或有瘀斑,脉象沉涩。加艾叶、干姜、红花、桃仁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肝郁气滞:证见经行胁胀,口苦,乳痛,易怒,舌质红,脉弦。加川楝子、青皮、枳壳、香附、柴胡等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三)理气开郁

顾氏认为妇女诸病大多兼郁。凡郁皆当开,理气开郁之目的在于通畅气机,疏浚经络,使之气行则血行,气顺则血顺,体内津液亦随之而顺,郁开气畅,诸病自愈。又郁证可分虚实,亦有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而不同。凡郁证初起多为实,总属情志所伤,气分郁结。逢此,顾氏每以理气开郁为主,其选方用药亦多为丹桅逍遥散、越鞠丸,温胆汤、理气四物汤(香附、乌药合四物汤)。对久病多虚则以益气健脾,育阴养血为主,少佐一二味理气开郁之品。临床常以一贯煎、归脾汤、甘麦大枣汤、滋水清肝饮、百合地黄汤等化裁。对于因病致郁者,则以治原病为主,兼以理气开郁,每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例:患者女,26岁,1985年9月24日初诊。经行腹痛两年有余,服止痛片亦无缓解。初潮16岁,量少,经色深红,有血块,伴小腹空痛。平素四肢不温,胸闷,经前乳胀,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气滞血瘀。方拟越鞠丸加减:川芎9克,苍术,神曲、香附各10克,桅子6克,赤芍、白芍、乌药、木香各10克,合欢皮、青橘叶各15克,王不留行10克,青皮6克,生姜9克。服药12剂月经来潮,经前乳胀、经行腹痛减轻,量较多,经行5天。继服前方,月经如期而至。乳胀、腹痛消失,经量正常。告愈。

三、气血调和,疼痛可除

腹痛是妇女在经期前后或经期中发生的一种病症。顾氏强调,此病辨证要点是辨痛。认为妇科痛症之因,或寒、或热、或湿、或燥、或瘀,不外气血失于畅和所致。气血禀脏腑生化,脏腑赖气血长养,正如《圣济总录·妇人门》所说:“血为荣,气为卫,行阴行阳……内之五脏六腑,外之百骸九窍,莫不假此而致养,矧妇人纯阴,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在上为乳饮,在下为月事,养之得道,则荣卫流行而不乖,调之失宜,则气血衍期而不应。”说明气与血在妇女生理中具有营脏腑、充经络、携天癸、化月经、养胞胎,生乳汁、资津液等特殊作用。如果气血失和,则会产生瘀滞作痛或不荣而痛的生理变化。

顾氏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痛经的辨证要点:

1、痛之因

古人云:“不通则痛。”人之气血周流,经脉环行,以畅流通顺为用,如若阻滞不通,则可造成疼痛。故不通乃痛经之因,而寒、滞、虚、热之邪,均可造成气血不通。

因寒。血喜温而恶寒。《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人之伤于寒,或饮食贪凉,或外感寒邪,伤及阴血,损及冲任之脉,不通则痛。

因滞。气与血相互为用,气行血行,气止血止,气滞血结。若气滞而血瘀不行,此即由气及血;若血因寒、燥、热等邪气侵袭,运行不畅而成瘀,为血瘀阻气,使气不能流通,此即由血及气,滞而不通则痛。

因虚。气血相互资生,不可不足。若气虚则血无以生;若虚则气易衰。气虚无力,则血运滞涩;血虚不足,则气行不畅。气血不能周流,不通则痛。

因热。热邪或湿热之邪与血搏结,或血虚生燥,或气耗热伤,或湿热阻寒,使热郁血结,壅塞不通则痛。

然而,寒、热、虚、滞四者又错杂交贯,如寒凝血滞,气滞血瘀,血瘀气涩,热郁血结,气虚血少,血虚有寒等,每每互见,临床应当仔细察辨。

2、痛之性

痛之性是以病人自述痛的性状作为辨认痛证因热、因寒、在气、在血、属虚、属实的依据。历代妇科医书,形容痛之性,有痛、掣痛、胀痛、坠痛、绞痛、刺痛、空痛、隐痛等,比较复杂。临床一般气滞者以胀痛为主,血结兼寒者以绞痛为主,血瘀有热者可见刺痛,虚寒者可见隐隐作痛且绵绵不断,气虚者则以空痛为主。

3、痛之虚实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曾对经痛虚实作过精辟的论述:“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

顾氏云:“历代医家皆论经后痛属虚,然而临床中,经后痛偏实者,亦不少见。多为患有盆腔炎、附件炎、肿瘤的妇女。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腥臭,经前经后均腹痛如刺,证见湿热之象,或为实证,或为本虚标实,当以清热去湿法治之。辨证应以症状的表现为依据,不可泥于旧说而单从经后痛属虚而论。”

4、痛与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关系

因痛经伴随月经的周期而发生,故须将月经的期、量、色、质作为辨证的参考。如月经后期量少,多因寒、虚、瘀;月经先期量多,多因热;经期先后不定,多因郁及肝肾不足。经色紫赤鲜红,浓而成块,成条者,多由于热;若紫而兼黑或稀或薄,沉黑色败多属虚寒;若紫黑有块,块下则腹痛减,多为血瘀。

顾氏谓:“以上痛经辨证要点虽分而为四,但彼此并不孤立,在临证中,应以其内在联系为契机,合而参之,全面详察辨证。”

四、辨证辨病,巧治不孕

不孕症乃是妇人另一大疾患,虽对自身健康并无大碍,但对于家庭来讲确是遗憾之事,并且给妇女造成的精神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故历代医家凡理妇科者,均将其作为重点疑难之症去研究,顾氏亦然。顾氏认为,对不孕症的治疗,可按辨证分型和病因部位两种方法分别治疗。

依辨证分型施治:

1、填精补血,滋养肝肾法

此法适用于体弱亏损,精血匮乏,冲任失养,血虚不能摄精成孕者。症见月经失调,量少色淡,神疲乏力,性欲淡漠,腰膝酸软,头耳鸣,舌质淡胖,脉沉细。若临床见有子宫发育不良,患者为幼稚性子宫者亦可采用本法治疗。方用《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毓麟珠加减。方中以四物汤补血;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丹参、香附理气和血调经;莬丝子、杜仲、鹿角霜、紫河车有温养肝肾、调补冲任、补阴益精之功;佐川椒温督脉以助阳。如腰痛如折,小腹冷痛,脉沉细者加巴戟天、补骨脂、仙茅、仙灵脾温肾壮阳。如有阴虚火旺,上方去鹿角霜、莬丝子,加丹皮、地骨皮、黄柏、龟板清热降火,滋肾填精。

2、疏肝解郁,调经种子法

该法适用于情志抑郁,疏泄失常,气血不和,冲任不能相资所致不孕。症见经期先后不定,经前乳房胁肋胀痛、烦燥而怒,苔白,脉弦。方用《傅青主女科·种子》开郁种玉汤加减。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丹皮凉血,香附调气解郁,白术、茯苓益脾,天花粉生津清热,共奏疏肝、平肝、益脾之效。胸胁胀满较甚者去白术加青皮、柴胡、玫瑰花;乳房胀痛甚者加橘叶、王不留行;经行延后,腹痛甚者加桃仁、红花、姜黄;肝郁化热者加生地、知母。

3、燥湿化痰、通调气机法

该法适用于痰湿阻滞,气机不利,阻塞胞宫所致不孕。症见月经后期或闭经,头晕倦怠,带下量多,质黏稠,面色白,胸闷泛恶,苔白腻、脉滑。方用《医方集解·经产之剂第二十一》启宫丸加减。方中半夏、茯苓、橘皮、苍术燥湿化痰;神曲健脾消食;香附、川芎理气和血;远志养心安神。如白带过多加土茯苓、扁豆渗湿除带;湿热瘀滞加败酱草、红藤清热化湿。

依病因部位施治:

1、子宫肌瘤合并不孕症

子宫肌瘤患者中约有30%合并不孕症,多以继发性不孕为主。临床多以经血块多,伴有腹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为主。顾氏每以消癥(注)助孕相结合,多用软坚消癥、活血化瘀、可入肾经之品,如生牡蛎、鳖甲、牛膝均入肾经,生牡蛎软坚散结化痰,鳖甲软坚散结消癥,牛膝行血散瘀,补肾强腰并可引诸药下行至胞宫、胞脉。急性子、鬼箭羽活血化瘀,散结消癥;山慈菇散结消肿;夏枯草散郁结,清郁热,射干散结消积,活血消癥;生何首乌散结消肿,调气和血。如果气滞,小腹胀痛,加青皮,木香破气疏肝,行气导滞;如果积块坚硬不移,痛而拒按,加延胡索、桃仁、赤芍活血去瘀止痛;如果带下量多,胸满痞闷,加半夏、橘皮燥湿化痰。

(注:癥,即癥瘕,中医学病名,又叫积聚。指腹内结块。坚硬而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者为“癥”,又叫“积”;痛无定处,并聚散无常者为“瘕”,又叫“聚”。多由血瘀,气滞、痰积所导致。此病患者多为妇女。)

2、慢性盆腔炎合并不孕症

慢性盆腔炎是不孕症的主要病因。临床可见下腹隐痛,胀坠感或刺痛,伴有腰骶部酸痛,月经期或劳动后加重,经期延长或经量过多,舌质暗或有瘀斑点,脉沉弦或沉涩。遇此症,顾氏每以活血化瘀、行气散寒为治。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用桂枝温通血脉以去寒湿;用香附、郁金行气化滞,使气血畅行;以当归养血调经;使牛膝强腰化瘀、引诸药下行。如有色块,加三棱、莪术破血消症;输卵管不通,加路路通,王不留行、穿山甲软坚散结;输卵管积水,加茯苓、泽泻、防已、薏苡仁化湿利水;腹痛甚,加川棟子、荔枝核、延胡索理气止痛。如果带下量多,色黄,或有血液,或浑如米泔,如脓样,秽臭难闻,湿热蕴毒为主,上方去桂枝、桃仁、红花,加紫花地丁、红藤、丹皮、黄柏清热利湿解毒。

3、排卵障碍性不孕症

排卵障碍是指卵巢无卵泡发育,不能排卵,黄体功能不健或子宫发育小。其病机多属肾虚。临床常见月经不调,一种是闭经类,如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经闭等;一种是漏经类,如月经先期,经期延长,经期间出血,崩漏等。对于此种不孕症,顾氏常以调补肝肾,疏肝理气,通调气血,恢复月经周期,促进卵泡发育,激发排卵为其主要治疗方法。临床结合月经的期、量、色、质变化,体质强弱进行辨证施治。常用枸杞子,莬丝子、狗脊、生地、熟地滋捕肝肾、填精补虚;紫石英、仙灵脾、仙茅温补肝肾;茯苓健脾化湿,使补而不滞,湿而不燥。

顾氏认为不孕症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临证必须详察细究,审证求因,辨证施治,不必拘泥于一法一方。

顾氏虽擅妇科,然对其它内科杂症亦颇有研究。其处方每于简练之中收奇效,少则一、二味,多则九味、十味以成方,素以量小效宏而著称。如用通窍活血汤治疗无脉症,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性头痛;吴茱萸汤治疗厥阴头痛;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顽固性头痛;用清热利湿之剂加王不留行及荷梗治疗前列腺炎及前列腺肥大;达原饮等方剂治疗夏日高热不退等,临床均获良效。

顾氏医病,不墨守成规,而是另辟蹊经。以治疗口眼喎斜为例,常法治疗均取风药,而顾氏不拘常法,不唯用风药,还加补药,尤其重用生黄芪,并借助蜈蚣和全蝎,虚实标本兼顾,每每收到预期效果。顾氏认为,蜈蚣,全蝎二药合用不但可以有效地通络止痉,且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即“紧的用后可使其松,松的用后可使其紧。”(所谓“紧”“松”系指病位状态而言。)

例举病案:

患者,男,28岁,1983年1月8日初诊。口眼喎斜已50余天,屡治无效。来诊时左侧口眼喎斜,鼻唇沟变浅,舌体,口角歪向右侧,舌淡红,苔白,脉弦。顾氏辨证为外风引动内风夹痰浊,遂以祛风解痉、益气除痰、活血通络治之。方拟牵正散加味,即僵蚕10克,生黄芪20克,羌活10克,白附子9克,全蝎6克,桔梗9克,防风10克,蜈蚣2条,当归10克。服药3剂即显效。守法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连服46剂,诸症悉除。

此外,顾氏对哮喘病、心脏病、糖尿病、美尼尔症、郁证等亦颇有研究和丰富的治疗经验,且效显。

课徒有方弟子杰出

顾氏一生注重医德修养,常垂训后学:“医乃仁术,不可有利禄之图”,“要先作人,再学医”,“治病也是从病人身上学习,因此,对病人要全心全意,视病人如亲人。”又说:“大夫的本事都是从病人身上取得的,看病就是将本事再还给病人。”他严格要求门人,无论诊务多忙,也要审慎为之,不论患者地位高低,亲疏远近,均应一视同仁,热诚相待。他每于临证,辨证精细,条分缕析,遣方用药,丝丝入扣,常因一两味药物之取舍,用量之增减而斟酌再三,每遇疑难病药效不彰者,诊余必反复思考,有时深夜查阅文献。这种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每当忆及,弟子们均赞不绝口。

顾氏门墙桃李,他们中有的享誉全国,有的享誉国际,有的走上了教育卫生工作的领导岗位,其中韩冰、戴锡孟、赵藕善就是这众多弟子中的佼佼者。

韩冰,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39年12月生于天津,1957年考入天津中医学院,1962年以优异成绩修业期满留校,被分配到附属医院妇科,师从顾氏。此时,他深感自己这一代中医是肩负“观古察今,继往开来”重任的一代,于是勃然奋进,孜孜以求。临证问病、必详究其源,遣方用药,则务求精当。诊余之时,必继续精心研读《内经》、《难经》等古典医著。读书临证之心得,随笔记录于左,名曰《医林顿悟》,日积月累,渐有所树。毕业翌年,即有《妊娠恶阻治验》、《哮喘一得》发表于期刊。1964年,《天津日报》以《又红又专的青年大夫韩冰》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

十年浩劫中,优秀的、传统的文化被摧残,中医药学同样未逃厄运,基础理论几遭湮灭。有鉴于此,韩冰遂约同好,以继承整理老中医宝贵经验入手,于1972年主编了《中医内科》一书,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几经再版,屡告售罄。1989年,日本医师服部硕知翻译了此书,并由日本金刚出版社刊行,颇受日本医界赞誉。

1978年,韩冰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并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主管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1984年,调至天津中医学院任教务处处长。

1987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

1990年至2000年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

韩氏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取得了一项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作为主要研究者之一参与的《<黄帝内经·素问>的整理研究》获1995年国家科委科学技术二等奖,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亲自主持研究的“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荣获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整体调节作用”获2004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三等奖。他研制的中药复方制剂妇痛宁颗粒等几种新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三类新药开发。他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的《中医妇产科学》获200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一等奖。

在临床方面,韩氏将子宫内膜异位、卵巢功能失调、盆腔炎等中医治疗有相对优势的疑难疾病作为研究方向,充分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且在理论上也得到了创新与发展。

在教学方面,韩氏承继乃师思想,首先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根深才能叶茂,心静才能治学。切不可不知天道,不辨医理,弃本求末,追逐浮华之虚称。”其次要求学生要“博”与“专”相结合,不流于空泛,不拘泥固守,既中规中矩,又通常达变。他更教导学生要有高尚的医道品德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常以孙思邈“大医精诚”之旨激励学生。他先后培养了海内外博士生、硕士生30余名,如今均事业有成。

在中医理论方面,韩氏亦多有建树,其中最突出的是,以奇经八脉学说为切入点,构建中医妇科理论框架。这一理论,继承了乃师“善调冲任,首重冲脉”的学术思想,并且加以丰富和发展,对于中医妇科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用之于临床,其理、法、方、药与传统的辨证论治相比,均具有明显的特点,治疗一些妇科疑难病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韩氏先后应邀赴欧、美、日本、澳大利亚、台湾讲学,并受聘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日本校友会名誉会长,日本福岛综合病院学术顾问,台湾女中医师协会、台湾药用植物学会顾问等名誉职务。他积极筹建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并被推选为会长。韩氏无论是在理论方面、临床方面亦或是教学、科研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天津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对其曾作过专题报道。他先后多次荣膺天津市劳动模范和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光荣称号。2006年获全国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中医妇科名专家。他是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戴锡孟,顾氏女弟子。河北省安国县人,1940年4月29日出生。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授衔“中医血液病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术专长为中医血液病学临床及科研。曾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中共天津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人大常委,天津市政协医卫文体委员会主任,天津中医药学会会长。退休后仍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药组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天津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等职。由于戴锡孟在医疗卫生工作方面的突出贡献,1985年和1994年两次被命名为天津市“三八红旗手”,1999年被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95年荣获天津市“八五”计划立功奖章并获中国科技英才称号,1996年和2000年两次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

戴氏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同年即在该校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任住院医师,师从顾小痴,随师查房侍诊,凡七年,学验渐丰。

1969年戴氏被调往内科,任内科副主任,师从陶建修主任潜心学习治疗血液病之术,并得到阮士怡、张翰卿、邱绍卿、柴彭年、王云翮等名医的悉心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内科临床基础。1973年至1974年,戴氏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参加了天津市第一届中医主治医师进修班,进修西医内科尤其是血液病学科,又先后得到张久山、王今达、曹会觅及天津血液病研究所杨崇礼、杨天楹、陈文捷、储榆林等著名专家的传授与指导,使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及科研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回到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后,戴氏建立了天津市第一个中医血液病专科并设专门的血液病床,组建了血液病实验室,开展对血液病的治疗及科研工作,主攻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白血病。在国内较早提出“肾虚是再障发病的关键,补肾是治疗再障的根本”的观点,创立“补肾活血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取得了显著疗效,并在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在白血病研究方面,确立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治疗大法,在全国第一个应用中药“六神丸”和“梅花点舌丹”治疗急、慢性白血病,取得了可喜疗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上述两项研究均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把中医药学推向世界,1992年,戴锡孟建立了我国第一所“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面向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招收留学生。来自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500多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均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她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学建立了校级交流合作关系,派教师到国外讲学,在许多国家设立了天津中医学院医疗中心,每年都有上千人次来校交流学习。她本人也曾先后赴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进行讲学、学术交流和校际合作,不仅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术水平,也丰富了办学治校的经验,同时也为中医中药的广泛传播,造福于世界人民做出了贡献。

赵藕善亦为顾氏女弟子,生于1939年,天津市人。自1962年跟随老师顾小痴先生直到1979年老师退休,未离左右。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精神修养,医德医风对其影响颇深。在担任妇科副主任以后,更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在老师的培养下,她不仅医术精进,政治上进步也很快,197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3年调任市卫生局副局长。当时她年仅43岁,突然担任如此高的领导职务有些胆怯,老师鼓励她,哈荔田老局长也鼓励她。后来证明,她没有辜负前辈的期望,工作很出色。她分管中医中药和对外交流,兼任局台办主任,还曾兼任过中华中医药学协会副会长,天津中医学会会长,天津市对外医药卫生协会副会长,市优生优育会副会长,市政协医卫文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等。杰出的老师,培养了杰出的弟子,顾氏九泉有知,定会感到欣慰。

鸾凤和鸣同为翘楚

顾氏元配夫人过世后,续弦陶建修女士。陶氏亦津门名医,二人相差4岁。在中医界,罕有夫妻均为名医者,因此,顾陶结合,成为中医界的一段佳话。

陶建修1914年生人,祖籍天津。家学渊源,自幼熟读古籍。1942年毕业于北京国医学院,后又受业于北京名医孔伯华先生,随学侍诊,颇得真传。1944年悬壶于津门,声名渐著。1954年,加入了天津中医联合门诊部。随着门诊部扩建为市立中医医院、后又改为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陶氏未离该院半步。先后从事妇科、内科临床,曾任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陶氏执医四十余载,精于“素”(《黄帝内经·素问》)“难”(《黄帝八十一难经》)之学,推崇“景岳之理”(明代名医张景岳,著有典籍《景岳全书》),治学严谨,经验丰富,擅于内、妇两科,又以治“血证”见长,在患者中享有盛誉,为天津著名的女中医。

“血证”系指各种出血、贫血等疾病。其病因很多,外邪、饮食不周、情志不畅,染疾,劳倦等均可致病。陶氏依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无论何种病因致病,其共同的转归皆为气机逆乱,火热蒸灼,迫血妄行,即气逆于脏,血溢脉道。又,“血证”出血日久,必然留瘀。瘀血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加重出血症状,一方面必然妨碍气机的运行及新血的形成,使气血益虚。故,瘀血既是血证的病因,又是出血导致的病理结果。在多年潜心研究血证当中,陶氏尤为重现瘀血这一病理结果,据此治疗一些疑难重证,每获良效。陶氏还进一步指出“虚”与“瘀”的关系,认为气血贵流通而恶郁滞。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血能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皆赖气运,气能温煦脏腑百骸皆赖血载,气血相互依附,才能循环不已。故,气血任何一方的虚损都会造成血流不畅而瘀滞。虚易致瘀,瘀则益虚,互为因果,病情加剧。

治疗出血等症状,陶氏常用《金匮》中三黄泻心汤为主方。三黄泻心汤集降逆、泻火、化瘀之法为一方,泻心即泻火,泻火即止血,得利大黄一味,逆折而下,兼能破瘀除陈,使不为患。对于“血虚”(西医谓“缺铁性贫血)“虚劳”(西医谓“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瘀血证治疗,陶氏主张要协调气血关系,化瘀必须益气。例,一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经健脾益肾治疗一年后,其效不佳,满面痤疮,舌质紫暗,脉象细涩。陶氏接诊后,加入黄芪30克,当归10克,丹参20克后两个月即治愈。

陶氏勇于创新,大胆活用古方。在治疗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采用了《内经》中治疗血枯证的乌贼骨丸。《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言:“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歧伯曰:以四乌鲗一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文中乌。鲗骨即乌贼骨,气味咸温下行。茹即茜草,气味甘寒,能止血治崩,又能和血通经,麻雀卵气味甘温,能补益精血,治便溺补利。鲍鱼气味辛温,能通血脉益阴气。故该方具有补养精气,活血通经作用,煮汁服之治女子血闭。陶氏根据租国医学经典的论述,古为今用,以该方治疗现代医学无法根治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陶氏弟子也很多,其中最有成就者当属戴锡孟。她先师顾氏,后师陶氏,师父、师母同为业师,这在任何行业中都是少见的也是天津中医界的又一段佳话。戴锡孟凭借自己的聪敏好学又得力于师傅的悉心培养终成大家,内、妇科兼擅,尤其对血液病的研究和治疗更是成就斐然,1991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了她“中医血液病专家”的称号。

1994年,陶氏病逝,享年80岁。

顾氏行医五十载,医术超人,屡起沉疴。他一生治学严谨,务求实效,不尚空谈,无门户之见;学术上一贯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采诸家,推陈出新。他为人正直,襟怀坦荡,爱党爱国。粉碎“四人帮”后,他心情格外舒畅,书“莫嫌老甫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的条幅以自勉,还在医院的文艺联欢会上登台表演,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一生追求进步,以74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更加努力工作,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在病重期间,仍为中青年医生批改论文写评审意见,为中医后继人才的培养倾尽了心力。他清正廉明,一生勤俭,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从来没有托患者购买过任何东西,更不要说接受病人的财物。然而却在临终前将全部积蓄3万元托弟子赵藕善捐献给了天津中医学院,设立“顾小痴奖学金”以鼓励后学发展中医教育。其高风亮节,激励着世代学子。

顾氏生前除任过天津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天津中医学院教务处长、教授、研究生导师并兼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外,还曾任天津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天津中医学会副会长,天津气功科学研究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政协第四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委,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等。

1987年,一代名医,优秀的中医教育家顾小痴因病去逝,享年77岁。

THE END
1.执业中药师:补虚药试题及答案(每日一练)考试题库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执业中药师》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执业中药师:补虚药》题库,分栏、分答案解析..http://www.91exam.org/exam/87-4520/4520740.html
2.中国中医药网立足伏邪理论构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防治体系 2023-05-10 10:57:51中国中医药报4版 “用药如用兵”临证思考 2023-05-08 10:34:40中国中医药报4版 虫类中药略析 2023-05-04 10:41:40中国中医药报4版 不临证无以论理论之价值方药之疗效 2023-04-10 10:26:05中国中医药报4版 ...http://www.cntcm.com.cn/column.html?cid=2173
3.4于是怵惕思虑伤其神,神伤则火动不止,火动不止则肾水恐惧之志者并矣。恐甚不解则动中而肾自伤,肾主藏精,与所受五脏六腑所输至之精,皆不得藏而时自下矣。此乃以心肾主宰精神者言也。至若他脏之精,各得而泄,有所据乎?曰:《内经》所谓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白淫,其病...https://www.guoxuemi.com/a/9329o/84266f.html
4.药性切用药性切用(芳草类) 卷之一中 草部 当归 甘辛苦温,入心、肝、脾三经,为养血温药,血滞能通,血虚能补,血枯能润,血乱抚。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尾:破血而下行。全:活血而流走。酒炒活血,炒止血。极善滑肠,泄泻忌用。如不得已,土炒可以益脾,糯粉炒可以浓胃,用者详之。 卷之一中 草部 白芍药 苦酸...https://www.dushu.com/guoxue/106135/1148675.html
5.中药学习题集重点答案.pdf82.香燥/耗气伤阴/阴虚血燥/气虚 83.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84.化湿/解暑/止呕/解表 85./行气/...61.既能凉血止血,又能利尿的药物是白茅根;既能收敛止血,又能利尿的药物是血余炭。 62.茜草有凉血...15.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应中病即止,以微汗透彻为度,以免过汗损伤阳气和津 液;忌用于多汗及热病...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601/7200001163006114.shtm
6.中药学专业知识二2018闫敬之(2018年)基础学习班【药物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淡竹叶、桔梗、甘草。 【功能】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方义简释】方中金银花甘寒轻芳清解,连翘苦微寒而清泄轻疏,相须同用,既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散结、辟秽,切中温热病邪易...http://elearning.med66.com/xcware/lecture/lectureDetail.shtm?smallListID=56556&cwareID=710448&_t=1531553250277
7.2021辽宁中药学资料:中药学模拟题中药学学员版A.清肺化痰,润肠通便 B.消痰行水,降逆止呕 C.纳气平喘,固精止带 D.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E.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14. 桑白皮味甘性寒,善清肺中痰热,治肺热咳喘宜用之;葶苈子苦辛大寒,药力颇强,善除壅塞、通调水道而利尿消肿宜用之。其二者的共有功效是: ...https://ln.yixue99.com/2021/0608/25543.html
1.免费下载!2024年中药执业药师真题考试题2.炮制可以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炮制后性味由辛温变为苦凉的饮片是 A.炙甘草 B.清半夏 C.制何首乌 D.胆南星 E.熟地黄 【答案】D 3.含强心苷类化学成分的药材是 A.细辛 B.牛黄 C.合欢皮 D.斑鳌 E.香加皮 【答案】E 4.结构类型属于有机胺类生物碱的化合物是 ...https://www.hqwx.com/zyys-kaoshi/news/17313115431479.html
2.陈可冀院士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临床常用其治疗各种因病致瘀或因瘀致病的难治杂证,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脑血管病等,屡有效果。临床上,活血化瘀药常用元胡、川芎、郁金、姜黄、牛膝、生蒲黄、苏木、丹参等,尤喜用活血兼有理气的药物:如川芎,为血中气药,性善走散,能活血化瘀,行气祛风;元胡走而不守,活血行气,善止一身疼痛。理气药陈老师...https://m.haodf.com/neirong/wenzhang/850768698.html
3.独活寄生汤加味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炎偏方秘方久痹,顽痹搜风通络。此时当用虫类药,常用蜈蚣,全蝎,地龙,水蛭,穿山甲,蜂房,白花蛇,乌梢蛇等,此类药多辛温有毒,作用猛烈,能破气耗伤阴血,故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在使用川乌,草乌,雷公藤,马钱子等毒性较大药物时,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应用时文火久煎,或与甘草同煎,有缓和毒性的作用。一旦出现中毒表...https://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4356.html
4.名家讲坛:内科疑难杂病辨治概要周仲瑛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应用疏肝理气解郁之剂时,还应注意慎防伤阴。一则因本病气郁极易化火而伤阴,二则因理气之品多偏辛香燥热,久用必致耗伤阴血,尤其对久病兼有阴血不足之体,更当慎重,最好选用药性平和之花类理气药,如玫瑰花、绿萼梅、白残花、代代花、佛手花、厚朴花等。另外,肝体阴而用阳,有时疏肝解郁疗效不好,反而要...https://3g.dxy.cn/bbs/topic/5330542
5.痹证论治中医关节炎治疗验方十则类风湿性关节炎临证绝招风寒湿...熟地、当归、人参、龟鹿胶补养气血,增髓壮骨;虫类诸药,通经活络,搜风剔邪,对久治不愈的顽痹,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性猛且燥,用之不当,有破气耗血伤阴之虞。若能配伍益气养血之品,其效果更佳,因其既能引领诸药入血,助其药性活动之功,又可矫其燥血之弊。如黄芪味甘,既可防止因服虫类药而引起的胃部不...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361072.html
6.中医治病基础理论(5)攻补兼施:即扶正与祛邪并用。适用于正虚邪实,但二者均不甚重的病证。具体运用时必须区别正虚邪实的主次关系,灵活运用。如以正虚为主要矛盾,单纯用补法又恋邪,单纯攻邪又易伤正,此时则应以扶正为主兼祛邪。如气虚感冒,则应以补气为主兼解表。若以邪实为主要矛盾,单攻邪又易伤正,单补正又易恋邪,此时治...http://www.39fengliao.org/newsinfo/3603864.html
7.卒心痛病(急性心肌梗塞)中医诊疗方案王皓光名中医专家认为,卒心痛病是胸痹的重症,多表现为胸痛剧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汗出肢厥,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心肌梗塞(AMI)。急性心肌梗塞是冠脉急性闭塞引起持久的心肌缺血坏死。约95%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极少数为冠脉栓塞、炎等原因引起。它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https://www.ytzyy.cn/news/666.html
8.2017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知识二》考试试题及答案5.当归龙荟丸中泄三焦之火的药物是 A.黄柏 B.黄连 C.栀子 D.木香 E.黄芩 【答案】C 【解析】当归龙荟丸方中酒黄连苦寒清泄,善清心与胃火;酒黄芩苦寒清泄,善清肺、肝、大肠火;盐黄柏苦寒清泄,善清下焦火热;青黛咸寒清解,善清肝泻火;栀子苦寒清利,善清三焦之火,导邪热从小便出。五药合用,可助君药...https://www.yjbys.com/edu/zhongyaoshi/347267.html
9.邵院长工作室简介天津中医药大学二附属医院焦用,枳实改用枳壳,以缓和其破气之性,而具消导之功,以平调气机之升降;若用于脾不升清,运化无权,脾气不升之虚实夹杂,或以虚为主者,则槟榔宜炒炭用,...临床上述兼证常夹杂出现,或相互转化,治疗总以调升降为纲,配合扶正祛邪,灵活运用,切中病机,提高疗效。 2. 擅长于老年病及杂病的治疗。https://www.tjzyefy.com/system/2019/09/25/014338825.shtml
10.中医学拾零若是瘥家身体痛,发汗亡阳变作风;又有四肢不自便,病前病后补泻分。 7.痞满结胸胸膈满 无热恶寒发于阴,反不招来痞满形;按之不痛伤寒血,胸膈满分降无升。 发热恶寒发于阳,误下开门损寇然;按之方痛结胸小,不按自痛大堪伤。 热结胸兮烦且渴,寒结胸兮闷怕凉;水结胸中肿且汗,不轻误下别相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08/23/9454051_216954924.shtml
11.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练习题与答案药物配合使用,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科的试题,供大家练习之用。 https://www.oh100.com/kaoshi/yishi/tiku/257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