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郊游,去野外走走是非常健康的一种休闲方式。不过有时,我们也会被自然界的一些“坏家伙”盯(叮)上。其中最让人反感的可能要数蜱虫,就是我们俗称的”草爬子“:当你经历了一次愉快的户外活动后,在衣物或背包上发现这类异形吸血生物,头皮一定是会发麻的。
在被吸血前及时发现它们是最好的情况,如若不然,雌性蜱虫通过数日吸血后体型往往能膨大数十至上百倍。这时的蜱虫形态对人的心理更具杀伤性。
蜱虫,俗称草爬子,是一类能吸取动物血液的小型节肢动物。吸血的蜱虫包括三个科,中国有两个科:硬蜱科和软蜱科。其中,硬蜱科的种类较多,中国已记录100多种,软蜱科的种类较少,中国已记录10多种。硬蜱可以通过体背具有较硬的盾板与软蜱区分。硬蜱通常日间活动,而软蜱的成体夜间活动。中国常见的袭人蜱虫主要为硬蜱。
蜱虫的身体,从形态上看,头、胸、腹三个部分完全融合,形成一个囊状的躯体。它的体前端口器向前伸出,称为假头。成蜱和若蜱具4对足,而幼蜱具3对足。幼蜱通常生活于啮齿类动物等小型哺乳动物的体表,为害人的主要是成蜱和若蜱。其中以雌蜱吸血量最大,吸食数天后,腹部可剧烈膨胀。
在蜱虫传播的疾病中,最为有名的是莱姆病。这种病因为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被发现而被命名。它的病原体为一种被称为伯氏疏螺旋体的原核生物,通过蜱虫吸血传播。欧美知名明星艾薇儿和贾斯汀比伯都曾感染莱姆病而深受其苦。在中国的北方,莱姆病也已有报道。
在中国,蜱虫传播最致命的疾病是森林脑炎。它是一种由蜱传脑炎病毒导致的疾病,致死和致残率较高。它在中国的分布范围主要在北方林区,尤其是黑龙江地区。因此进入东北林区作业的人员需要提前注射疫苗,避免染病。
据黄兵老师主持研发的中国畜禽寄生虫虫种查询系统显示,上海地区的吸血蜱虫共计2科,3属,4种。
软蜱科(成蜱夜间活动)
1.波斯锐缘蜱ArgaspersicusOken,1818
也称为鸡蜱,主要危害家禽等鸟类,偶见于家畜和人。
硬蜱科
2.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longicornisNeumann,1901
危害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也侵袭人。
3.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microplus(Canestrini,1887)
危害牛等家畜,也可危害野生动物和人。
4.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sanguineusLatreille,1806
成蜱主要危害犬,也危害其他动物,偶尔侵袭人。
另据在上海拍摄的照片发现,上海地区还存在第5种蜱(硬蜱科)。照片经刘光远老师鉴定:可能是璃眼蜱。
综上,上海地区的吸血蜱虫至少有2科,4属,5种。
科属种软蜱科锐缘蜱属波斯锐缘蜱Argaspersicus
硬蜱科血蜱属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longicornis
硬蜱科扇头蜱属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sanguineus
硬蜱科扇头蜱属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microplus
硬蜱科璃眼蜱属璃眼蜱Hyalommasp.
向裤腿和鞋面上喷洒驱蚊液等可具一定驱蜱效果。户外活动时将裤腿塞在袜子中,上衣束在裤腰中,可以使蜱虫难以钻入衣物下而易被发现。户外活动结束后,注意观察衣裤以及洗澡时注意体表一般可以发现蜱虫。同时,由于野生的刺猬体表通常会携带数十上百的蜱虫,因而切勿捕捉刺猬作为宠物饲养。
上海地区的蜱虫数量总体上较少,但人被叮咬的情况并不罕见。如发现蜱虫在体表爬动,用镊子甚至手直接捕捉去除即可。如果发现蜱虫已在体表吸血,也不必惊慌。由于蜱虫吸血时将口器插入皮下,其口下板具倒齿,因而强行将蜱虫拔下时容易将口器拔断,残留于皮下。(如果发生这类情况,须切开皮肤将断“头”取出。)通常可以用风油精、酒精等物质涂抹蜱虫,迫使其不适松开口器,再用尖头镊子夹住其口器基部,反复多次,慢慢将蜱虫拔下。取下蜱虫的伤口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上海地区尚无由蜱虫传播严重疾病的案例,也无需就医。如之后出现头痛、发热、皮肤红斑等症状,就医时向医生说明情况,以便诊断。另外,取下的蜱虫务必彻底消灭,防止其产卵造成更多危害。
最后感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的黄兵老师提供诸多帮助,感谢兰州兽医所的刘光远老师根据照片给出鉴定,感谢肘子提供部分照片以及发现我身上的蜱。祝大家户外活动顺利。万一不幸中招的话不必惊慌,疫区以外的蜱虫致病概率是非常低的,作者本人不就活的好好的嘛。
小贴士————————————————————————————————————————
1.野外游玩尽量避免钻入草丛
2.可提前在裤腿和鞋面喷洒驱蚊液预防蜱虫爬上身
3.户外活动后及时检查自身及宠物的体表,或回家后洗浴时仔细查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