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用夹子或者镊子夹除蜱虫,得夹住口器、垂直的夹除,不能旋转;
尽量不要碰触蜱虫肚子,避免其唾液和胃内容物进入皮肤,导致严重感染;
图1
这些内容,多是基于比较权威的机构给出的建议写的,没有写出这么做的原理到底是什么,所以看完之后,还有些疑惑,到底哪种方法对呢?矛盾处到底听谁的?
基于这些问题,咱们找找这些推荐背后的证据,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写完本文后,发现推荐和目前权威机构的推荐是一样的,但是能知道为什么这么推荐,能知道这些推荐有什么局限。
简单粗暴版
在拔除蜱虫时,是否挤压蜱虫腹部、使用火烫蜱虫,可能和蜱虫唾液、体液进入人体、导致传染病关系不大;
但是在去除蜱虫时,安全起见,仍建议避免挤压蜱虫,不要用火烫;
是否可以使用冷冻或者杀虫剂,先杀死蜱虫,再拔出,仍需研究;
目前主流的观点还是用镊子,轻柔稳定的,将蜱虫口器完全取出,取出的过程不要旋转。
01能用火烫的方式去除蜱虫吗?
所以,不要用火烫的方式出去蜱虫,另外,火烫还可能烫到自己或者孩子,得不偿失。
图2
那能不能先烫完,再使用镊子夹除呢?也是不要,因为文中认为热刺激,会导致蜱虫分泌唾液,或者将体液反流,导致感染。
看到这里,有些疑惑,因为咱们上面提到,捏肚子都没啥问题,那烫是否有这个作用呢,找到文中结论的出处原文[2]看了下,感觉这个结论不妥。
因为原文研究的是从宿主身上吸完血,去除下来的蜱虫,用灯照射(温度在40摄氏度左右),能促进蜱虫分泌唾液,而不是叮在人身上的蜱虫。
那是否能推翻这个结论呢?当然也不可以,目前没有试验证明烫不会导致其分泌的多。所以咱们还是小心起见,不要烫了,再加上用镊子夹除蜱虫,完全就是有效果的,没有必要先烫一下了。
如果真的是叮咬的更深的蜱虫,或者因为皮肤严重肿胀,蜱虫的口器完全陷入皮内了,通过烫或者切除蜱虫肚子的方式,也没法更清楚的看到口器进行夹除。
图3
所以,在这里我们还是和CDC等权威机构保持一致,不推荐烫的方式。
因为硬蜱口器会分泌一些胶状物质(Cement),很快变硬,将口器牢牢的固定在皮肤内,烫也没有用。
图4
但是软蜱叮人是少数,第二你可能在处理时,也分不清是软蜱还是硬蜱,所以就别用了。
02能通过抹汽油、指甲油、异丙醇等方式,憋死蜱虫吗?
因为蜱虫一小时也就呼吸几次,快的十几次,你涂抹上,想憋死他们需要很久,几个小时根本没戏。
而我们的目的是尽快的将他们清除掉,避免感染,所以,还是来点快的方式。
03能先通过冰冻或者杀虫剂,把蜱虫杀死再夹除吗?
这种方式是有机构是推荐的,比如澳大利亚的一些医院。澳大利亚的蜱虫问题比较严重,研究是比较多些。
他们使用杀虫剂涂抹到蜱幼虫上,将冷冻剂在成年蜱上方1cm喷5次,之后再去除。
图5
并且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亚临床免疫学和变态反应学会(ASCIA)他们的推荐做法是不要硬从皮肤里将蜱虫夹出来(这和CDC、WHO等主流观点相反),他们觉得通过冻死蜱虫,过几天蜱虫自己掉落是最好的方式,这种方式能降低其导致的过敏反应[4]。如果不行,就去医院取出来。
但是澳大利亚政府还没有完全认同这个观点,给出的指导是可以考虑先冻死或者杀灭,之后夹除[5]。
04怎么夹除蜱虫?
以下是美国CDC的建议[6]:
图6
1、使用细镊子尽可能地靠近皮肤表面抓住蜱虫。这是补充:买商品的蜱虫去除器也行,各种各样的也有效,有些发现比镊子效果更好。
图7
2、用平稳,均匀的力向上拉。
不要旋转或搅动蜱虫,这会导致口部折断并留在皮肤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请用镊子再次取下口部。如果您不能用干净的镊子轻易地将嘴移开,请别管它,让皮肤自愈。虽然是这么建议,但是如果自己弄不下来,建议还是就医,将其取出,更保险。
给大家看看动图怎么操作的吧~
图8
关于是否要旋转镊子,之前有文献提示说逆时针旋转,能更好更全的拔出美国孤星蜱虫,如下图这种蜱虫。
图9
3、去除蜱虫后,用酒精或者肥皂水彻底清洁叮咬区域和手。
4、切勿用手指压扁蜱虫,也别用手直接接触蜱虫。
因为取出来的蜱虫会继续分泌,皮肤接触后也会感染。将活蜱虫放在酒精瓶中,或放在密封的袋/容器中,或用胶带紧紧包裹或从马桶冲走。
05怎么预防蜱虫叮咬?
如果不去森林、草原等地方,基本不用预防蜱虫,如果去的话,预防方法和防蚊是一样的,因为蜱虫也是通过探测CO2等气味定位的。
如果去这些地方,穿被除虫菊酯处理过的衣物,每天回到住处,洗澡时好好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虫。
参考文献
[1].Needham.EvaluationofFivePopularMethodsforTickRemovalGlenR.Pediatrics.1985.
[2].RobertW.Barker.COMPOSITIONOFTICKORALSECRETIONSODTAINEDBYTHREEDIFFERENTCOLLECTIONMETHODS!JMedEntomol1973;10:1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