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病原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属白蛉纤细病毒科(Phenuiviridae),班达病毒属(BandavirusGenus),分类名为大别班达病毒(DabieBandaVirus,DBV)。
SFTSV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呈球形,表面为脂质双层包膜,有由糖蛋白形成的棘突。病毒基因组由大(L)、中(M)、小(S)三个片段组成,根据现有基因组序列分析,可聚集形成多个分支,呈现一定地理区域性聚集特征,尚无证据显示各分支病毒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
SFTSV对脂质溶剂或去污剂以及强酸、碱、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60℃30分钟可灭活。在4℃环境中1周内感染性可保持稳定;25℃6小时,物体表面的病毒仍具有感染性。
二、流行病学
01
?传染源
感染的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可能为牛、羊、猫、犬和啮齿类动物。患者也可作为传染源,在发病后7~10天内血液中可分离到病毒。
02
?传播途径
SFTSV主要经带毒长角血蜱等媒介生物叮咬传播,还可在无防护情况下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造成感染。
蜱虫:蜱虫不是昆虫,是节肢动物,必须直接接触宿主。
蜱的吸血过程十分漫长。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剂,将口器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但人们大多不会有所觉察。所以在发现蜱虫叮咬后,对其迅速移除非常重要
尽可能用尖头镊子贴近皮肤,垂直向上取出,再用碘酒和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洗手。
每年的5-9月份是蜱虫生长繁殖期
03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三、发病机制
SFTSV直接作用于人体多种细胞引起组织、器官损伤。病毒攻击人体的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及坏死性淋巴结炎。在淋巴结、脾脏快速复制后进入体循环,形成病毒血症,同时攻击多组织脏器。SFTSV感染机体后导致免疫功能失调,严重者可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内皮损伤,患者可因出血或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可能为1~2周,在人-人传播病例中,潜伏期多在6~9天。
?初期
亦称发热期。起病急,发热,体温38~40℃,伴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肌肉酸痛、腹泻,少数有神志淡漠。体格检查常有单侧腹股沟或颈部、腋窝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触痛,较大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
?极期
亦称多器官功能损害期。可与发热期重叠,持续高热,可呈稽留热,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加重。部分病例可出现下颌、四肢等不自主抖动伴肌张力增高。重症病例可出现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抽搐、昏迷,可因循环衰竭、呼吸衰竭、出血等死亡。
?恢复期
体温正常,症状逐渐缓解,2周左右可恢复,有并发症者病程可延长。以上三期可有重叠,轻型病例无极期表现。
五、临床分型
?轻型
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体温38.0℃以下,可有轻度乏力、周身不适及消化道症状,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轻度降低,病情呈自限性,多在1周内恢复,易被忽视、漏诊及误诊。
?中型
多见于中老年,体温38~39℃,全身不适及肌肉酸痛明显,可有明显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无神经系统症状及腔道出血。
?重型
多见于老年、有基础疾病或病后未及时就诊者,体温39~40℃甚至40℃以上,极度乏力,食欲不振,表情淡漠,精神萎靡,皮肤瘀斑,可出现下颌、四肢等部位不自主运动,伴肌张力增高,嗜睡、神志恍惚或昏睡等神经系统症状,可合并肺部感染,消化道、肺、子宫等部位出血。
04
?危重型
该型预后凶险,病死率极高。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
1.昏迷、谵妄或反复抽搐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
2.休克;
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
六、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轻度降低,血小板、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可轻度异常。通常外周血白细胞下降先于血小板减少。
随着病情进展至极期,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进行性降低,AST、LDH、CK进行性升高(可超出正常值10倍以上)。重型、危重型病例铁蛋白、D-二聚体、CRP、淀粉酶、脂肪酶、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等均可显著升高。
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1.核酸检测:血液、呼吸道、尿液或粪便标本中SFTSV核酸检测阳性。
2.病毒培养:从血液、呼吸道、尿液和粪便标本等培养分离到SFTSV。
3.血清学检测:SFTSV-IgM阳性;IgG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
七、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疑似病例
具有下述流行病学史之一,且符合临床表现者。
1.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2.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3.与感染的动物或确诊病例接触史。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SFTSV-IgM阳性;
2.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表现。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SFTSV核酸阳性;
2.临床标本中培养分离到SFTSV;
3.SFTSV-IgG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
八、鉴别诊断
?与其他蜱传疾病相鉴别
如人嗜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体病、斑点热、黄病毒感染、莱姆病、野兔热、巴贝斯虫病等。相应病原体特异性抗体或核酸检测阳性有助于诊断。
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类疾病相鉴别
如肾综合征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又称新疆出血热)、登革热/重症登革热等,相应病原体特异性抗体或核酸检测阳性有助于诊断。
与导致血小板和白细胞下降的
感染性疾病相鉴别
如败血症、伤寒、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黑热病、EB病毒感染等。相应病原体分类培养、特异性抗体或核酸检测阳性有助于诊断。
与导致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系统疾病或结缔组织病等相鉴别
九、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针对并发症的治疗。
?一般治疗
1.隔离。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有出血表现者尽量安排单间隔离。
2.营养支持治疗。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食或软食,保证热量供应及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发热患者予物理降温,高热时可药物退热。
4.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者(如低于20×109/L),可输注血浆、血小板。
5.病情进行性恶化且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重型、危重型患者,酌情早期、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6.避免使用对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的药物。
7.重型、危重型病例应转ICU治疗。
并发症治疗
1.病毒性心肌炎
卧床休息,加强监护;控制出入量,量出为入,避免液体负荷过重;给予辅酶Q10、维生素C等营养心肌治疗。
2.脑炎或脑病
给予甘露醇降颅压等对症综合治疗;注意保护气道,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
3.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
考虑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者,可经验性给予抗细菌或真菌药物,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十、预防
在山区、丘陵及林地等流行区域从事生产、生活活动或旅游的人群应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蜱虫叮咬。
在救治、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陪护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佩戴外科口罩及一次性乳胶手套,进行气道操作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对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应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及时做好清洁和消毒。患者转出、离院或死亡后进行终末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