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并不能通过吃手的行为来判断宝宝是否患蛔虫病,通常大多数患儿感染蛔虫后无明显症状,少部分可出现全身不适、发热、食欲减退、间歇性脐周疼痛等临床表现,想要判断宝宝是否患蛔虫病,可以通过粪便涂片等方法检测确诊,再遵医嘱口服驱虫药治疗。
除怀疑是否感染蛔虫外,宝宝突然出现又吃手的行为,还可能与长牙期、口欲期、养成习惯、缺乏安全感、缺乏微量元素等原因有关,家长应查找病因后积极干预。
常见原因以及处理方法:
一、生理因素
1.长牙期:一般在2岁半~3岁时宝宝乳牙出齐,在长牙过程中常伴有一定程度的肿胀和疼痛,很多宝宝就会将手指放入口中啃咬,来缓解长牙时的不适。家长可以准备磨牙棒或磨牙饼干,在宝宝吃手时替换,同时避免进食过于精细烂软的食品,多补充牙齿发育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D、钙、磷等营养素,有利于宝宝牙齿的发育。
2.口欲期:如果早期宝宝口欲期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后期可能会出现吃手或啃手指的行为,以弥补曾经缺失的口唇欲体验。家长可以在宝宝食物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粗纤维、有嚼劲的食物,也可使用磨牙棒等专业工具,合理满足宝宝口腔欲的需求,从而改善吃手行为。
3.养成习惯:宝宝长期吃手没有得到积极干预会养成习惯,总会情不自禁的啃咬手指。家长发现宝宝吃手时,不要强硬纠正,可以通过玩具或其他宝宝感兴趣的东西或游戏转移其注意力,让宝宝忘记吃手行为,长期坚持下来吃手习惯也会随之纠正。
二、心理因素
从心理上来讲,吃手是宝宝自我安抚的一种方式,能够消除宝宝因外界压力带来的紧张和焦虑,让宝宝获得平静和舒适,日常导致吃手的心理因素常见以下几个方面:
2.心理压力过大:当宝宝遇到入园、见陌生人、受欺负等突发性压力事件时,会出现紧张焦虑、无所适从的情况,这时希望通过吃手来寻求安慰。家长应给予宝宝足够的安抚,陪伴宝宝,可以通过亲子游戏转移宝宝注意力,或通过共读绘本来教育宝宝如何缓解压力,帮助宝宝走出心理阴影,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
三、病理因素
宝宝吃手多与自身微量元素缺乏有关。
当身体缺乏锌等微量元素时,可能会引起异食癖,诱发宝宝吃手指,通常会伴有食欲不佳、发育落后、皮肤受损等情况。此时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进行微量元素检查,确诊后可以根据医生指导下口服药物葡萄糖酸锌等制剂补锌。饮食方面适当调整,多摄入牛肉、肝脏、瘦肉等含锌丰富的食品,同时查找引起锌元素缺乏的病因,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