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学包括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3个部分。
第一节寄生虫生物学
1、生物伙伴关系根据其利害关系的不同,可分为:①共生②共栖③寄生
2、寄生虫与宿主: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受到损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3、命名:寄生虫的命名按照生物进化规律和亲缘关系进行,其拉丁名由属名
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4、寄生虫有多种分类方式,按其与宿主的关系可分为:①专性寄生虫②兼性
寄生虫③偶然寄生虫④机会致病寄生虫⑤体内寄生虫⑥体外寄生虫⑦长期性寄生虫⑧暂时性寄生虫
5、寄生虫由于长期过寄生生活,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因而必须选择性地
寄生于特定宿主,这种现象称为寄生虫的宿主特异性。根据寄生虫不同生长时期所寄生对象的不同,宿主可以分为:①终宿主②中间宿主③保虫宿主④转续宿主
6、寄生虫生活史: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和必要的条件。
7、寄生虫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第二节寄生虫与宿主间的相互关系
1、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作用、免疫损伤
2、宿主对寄生虫的抗感染免疫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一)固有免疫:机体可以通过生理屏障抵御某些寄生虫入侵,或者通过体内的吞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细胞因子和补体等机制对
入侵的寄生虫发挥杀伤作用。
(二)适应性免疫:寄生虫感染的适应性免疫特点①寄生虫抗原复杂,成分繁多,具有种、株、期的特异性;②感染形成的免疫力一般不完全也不
持久;③适应性免疫应答机制复杂,参与的免疫效应产物有IgG、IgM、IgA、IgE(尤其是IgE)及细胞因子等;④ADCC效应的杀虫驱虫机制在
抗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尤为重要;⑤超敏反应机制参与免疫应答过程。
寄生虫感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①消除性免疫②非消除性免疫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现代研究表明寄生虫能有效地逃避宿主致死性攻
击,从而在宿主体内存活,其机制可能与寄生虫的抗原变异、抗原伪装、抑制或直接破坏宿主的免疫应答、解剖位置的隔离等因素有关。
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超敏反应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尾蚴性皮炎主要
为Ⅰ型速发型超敏反应;黑热病引起的贫血有Ⅱ型细胞毒型超敏反应机
制参与;血吸虫病肾病为Ⅲ型免疫复合物超敏反应;血吸虫虫卵肉芽肿
主要为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
3、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表现:①侵入的虫数少,毒力弱,机体免疫
力强,感染不能建立;②侵入的虫数多,致病力强,机体免疫力较弱,则发生感染。
4、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以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和带虫状态表现为常见。
第三节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
常用的免疫学方法有皮试试验、免疫电泳、间接血凝试验(IHA)、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染色试验、免疫印迹试验、以及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环卵或环虫沉淀试验。
第四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危害
1、寄生虫病传播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指感染了寄生虫并能排出寄生虫的人或动物,包括寄生虫病患者、带虫者、保虫宿主。
传播途径:指寄生虫由传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过程。
常见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有:①土壤②水③食物④空气⑤接触感染⑥节肢动物媒介传播
易感宿主: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或者免疫低下而处于易感状态的人群。
2、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3、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表现为:①致病力强,可致死,如血吸虫、锥虫感染;
②疾病病程长,多呈慢性过程,不断加重,久之影响人的生长发育和劳动
能力,如血吸虫感染;③人对于寄生虫易反复感染,不易自愈,寄生虫传播广,易感性强,感染率高;④医学节肢动物传播中药的疾病,如跳蚤传播鼠疫;⑤寄生虫体表可以携带病原微生物,可加重或延长其他疾病的过程。
第五节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是针对寄生虫病流行的3个基本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有:①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包括普查和普治患者和带虫者,以及针对不同的保虫宿主采取相应的措施。②根据寄生虫生活史的不同,采用合适的方法以切断传播途径,特别是进行水源、粪便和饮食管理。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对媒介节肢动物和中间宿主进行控制和杀灭。③对易感人群进行保护是防止寄生虫感染的重要环节。常采用健康宣传教育,以提高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动员群众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改善人民的生活或和劳动条件,进行预防服药和劳动防护等措施。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尚无有效的寄生虫病疫苗推广使用。
章节二医学蠕虫
根据生物学特征,可将蠕虫生活史分为两大类:1、土源性蠕虫(直接型)2、生物源性蠕虫(间接型)
第一节线虫
(一)形态及结构
1、成虫虫体呈圆柱形或线形,体不分节。前端较钝圆,后端逐渐变细。
雌、雄异体。雄虫一般较雌虫小,尾端向腹面卷曲或膨大呈伞状,并具
有某些特征性结构。雌虫粗大,尾部尖直。虫体体壁由角皮层、皮下层
和肌层组成,体壁和消化道之间为原体腔,是虫体营养及代谢时物质的
交换场所。
2、虫卵线虫卵无卵盖,多为椭圆形。卵壳多为淡黄色、棕黄色或无色,
中层较厚,称壳质层,有一定的硬度,能抵抗外界的压力,维持卵的形
态。内层薄,称脂层或蛔苷层,具有调节渗透压的功能。
(二)生活史
线虫的发育基本分为虫卵、幼虫、成虫3个阶段,虫卵在体外适宜的条件下发育到感染期虫卵或孵化出幼虫,幼虫经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肠道线虫如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等属于土源性线虫;寄生在组织内的线虫如丝虫、旋毛虫等多属生物源性线虫。
似蚓蛔线虫
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
(一)形态及结构
1、成虫虫体呈长圆柱形,前端较钝,后端尖细,形似蚯蚓;活
时呈淡红色或微黄色,死后灰白色,体表具有细横纹,两侧有
明显的侧线。虫体前端有3个呈品字形排列的唇瓣,中间有口
孔,唇瓣内缘具细齿,侧缘有感觉乳突。
2、虫卵蛔虫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之分,受精卵呈宽椭圆形,
卵壳厚,无色透明,自外向内分为3层:受精膜、壳质层、蛔
苷层。卵壳内含一个大而圆的卵细胞,其两端与卵壳间可见新
月形空隙。卵壳外有一层有子宫分泌物形成的凹凸不平的蛋白
质膜,被胆汁染成棕黄色。未受精卵呈长椭圆形,蛋白质膜及
卵壳均较受精卵薄,无蛔苷层,卵内含许多大小不等的屈光颗
粒。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外附着的蛋白质膜有时可脱落,称脱蛋
白质膜卵。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孵出幼虫(含蚴卵),钻入肠壁小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流至肺,在肺中发育、2次蜕皮,由肺经气管、咽、食管、胃至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