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升高,蜱虫进入繁殖活跃期,由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也随之进入流行期。山东疾控提醒大家,尤其是生活在山区、丘陵的农村地区、从事农业劳动和野外作业的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做好防护,谨防蜱虫叮咬,积极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蜱虫长啥样?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哪些人容易感染这种病?会不会人传人?得病后有哪些症状?日常生活中怎么预防?一起来了解。
蜱虫,又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等,可寄生在羊、狗、牛等家畜的体表,也可存在于丘陵、山区的草丛、树林中。它芝麻粒大小,咬起人来不疼不痒,却能传播致死病毒,危害极大。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是我国2010年首次发现的一种新发急性传染病,部分病情严重,发病2周左右可导致死亡,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
该病在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湖北、辽宁等省份的山地或丘陵地区发病较多。我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的5-10月,尤其是5-8月份。
哪些人容易感染这种病?会不会人传人?
被带毒蜱虫叮咬的人都有可能感染此病。一般疫源地(主要为山地、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来该地区的旅游者,接触蜱的机会增多,得病的风险增大,从事农业劳动的中老年人发病较多。医护人员在救治病人的时候,家属陪护照料病人的时候,如果直接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或者分泌物也可能引起感染。
得病后有哪些症状?
主要表现为被蜱叮咬后的1-2周或不明原因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
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恶心、呕吐等,部分可出现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年龄较大的病人,有基础疾病的病人往往病情较重,如不及时就诊治疗,可导致多器官损伤,出血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日常生活中要如何预防?
一是要清理住家附近的环境卫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滋生。家畜、家禽等采用圈养,减少野外放牧,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寄生时可以用杀蜱的药剂进行药浴。
三是对于已经被虫叮咬形成的伤口,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在随后的2周密切注意身体状况。如出现高热、乏力等身体不适,要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通过血常规检测及动态复查可以及早提示是否感染该病,以便及时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