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为了体现学习压力、教育桎梏,这个导演也太拼了,完全不现实啊!
学校把孩子们当成犯人一般管理,爸爸居然狠心抛弃儿子,这怎么可能啊,要受法律制裁啊!
蓝色代表美好未来和自由,深深的讽刺啊!
开头那个桥段也很不切实际啊!
校长训话,有人跳楼,这个学校还能照样开下去,早被封了!虽然拍的挺恐怖的。
校长训话,有人跳楼,这个学校还能照样开下去,早被封了!
还有最后学校又有人出事,男主因为揭发而被学校退学,父母居然还央求校长不要退学,是傻吗?
这可是唯一的儿子?!
是要逼死孩子吗?
结尾处,原来这一切都被校长操控,她拿小本本记着每个来上吊的人。
这也太能编了!
我曾经做过一系列影评,就是台湾反应家长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问题,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阿飘飘,你还有最后一个故事没上,嘘,晓得了!),这个剧集真的很不错,故事黑暗,十分讽刺。
18年年底有一部类似的电影叫做《蓝色项圈》也反应了学校和教育的问题,阿飘飘看完预告片,感觉挺震我曾经做过一系列影评,就是台湾反应家长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问题,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阿飘飘,你还有最后一个故事没上,嘘,晓得了!),这个剧集真的很不错,故事黑暗,十分讽刺。
18年年底有一部类似的电影叫做《蓝色项圈》也反应了学校和教育的问题,阿飘飘看完预告片,感觉挺震撼的,于是加紧看了一遍电影。
额,但是看完电影的我觉得电影的表现力,实在是太差了!
是好是差,我们都是要来先把电影内容捋一遍的,今天就来说一说这一部《蓝色项圈》
01.
据说,每所学校都有一个恐怖传说。
我从上中学起就听过「我们学校曾经是一个坟场」这样的传闻。
每天晚上最后一个离校的人就会看到诡异的画
每天晚上最后一个离校的人就会看到诡异的画面;
有一个寝室从来没有人住却总在半夜亮着灯;
厕所里总会发生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
无论我们是否相信,这样的传说在很多学校都曾经流行过。
爱迪生中学的传说就比较诡异,据说成绩不好的同学,只要进入那间无人的420号寝室后,还能活着出来,从此成绩将会突飞猛进。
智慧与美貌并存的雅典娜女神每隔几百年就会到人间挑选圣斗士。
圣斗士的挑选流程很严格,
一,必须是未成年的少年。
二,必须具备某种天分,绘画,音乐,说相声什么的。
三,必须超级抗打,无论心理还是身体。
四,必须经历死亡仪式,去指定房间用指定的绳子把自己吊死。
看过圣斗士的都知道,这小娘们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建学校。
而校长就是雅典雅在人间的大管家。
另外,我没有猜错的话,周老师就是娜娜本人了。
是不是现在剧情清晰多了。
「有些事不要怕害怕,怕的太多往往就容易錯過路上的風景。」人生是這樣,看電影也是,如果只堅持不看到爛片,就會錯過很多自以為是爛片的好片。這大概是《藍色項圈》一上影音平台,就讓我點開看的理由。
2018年《藍色項圈》上映前在電影院看到預告讓人頗為掙扎。又是一部校園電影、又是一部以成績為主軸的電影。看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電視劇以後,非常擔心是部老掉牙控訴教育體制的電影。票房不佳它「有些事不要怕害怕,怕的太多往往就容易錯過路上的風景。」人生是這樣,看電影也是,如果只堅持不看到爛片,就會錯過很多自以為是爛片的好片。這大概是《藍色項圈》一上影音平台,就讓我點開看的理由。
2018年《藍色項圈》上映前在電影院看到預告讓人頗為掙扎。又是一部校園電影、又是一部以成績為主軸的電影。看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電視劇以後,非常擔心是部老掉牙控訴教育體制的電影。票房不佳它也在院線撐不久就下檔,想看也趕不上下檔的速度。
以條件交換成績,在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孔雀(有雷)算是已經拍到透徹,有點戲謔嘲諷拍出家長對於「成績」、「成就」的執迷不悟,寧可交換靈魂,也要求孩子在學的好成績,堅信這樣就能一生榮華富貴。
《藍色項圈》也是以成績為出發,但它加入葉群這個積極向上、好勝心強的角色,以他的發奮向上點出多數這類想要控訴教育體制的盲點:「這世界確實有些人是發自內心想要得到第一」,而非像其他角色是被逼迫的,再者它讓葉群這樣一個好勝心強的角色也富有正義感,讓整部電影有了新的走向:「不是每一個追逐第一的人,都一定要用盡所有的冷淡,踩踏手下敗將攀上頂端。」光是這點,就能替這個故事大大的加分。
如果「第一」是活下去的希望,有沒有可能是每一個人朝自己人生的第一前進?電影中林世文和王自強兩個第一,又是不同的對比。王自強是描寫奪取第一時,常有帶著階級姿態的模樣,而林世文則是少有的謙和,再加上前段的毛承恩和末段的葉群,這四個第一有著不同樣貌,也就跳出原先對教育體制的指控,而是回到相同或不同人性的描述,讓故事的樣貌更不同了。
「成績」究竟是如何掌控了一個人的心理,在極度壓迫的體制中,除了上位者的壓迫,還得飽受同儕的威脅(無論是暴力或是彼此擠壓的效應)就是社會的縮影。「成績」變成「成就」,同儕變成社會上所有的競爭者,其實都是在同一個迴圈裡打轉。
那麼,誰當葉群呢?誰當那個把「藍色」還給「自由」、變成林世文眼裡的藍天白雲呢?林世文究竟是被誰逼死的?是體制還是王自強?是父親還是自己?那場在美術教室的畫面拍得真好,那血泊中的林世文雙手深深的裂縫,是他對這世界所有的絕望。
故事的尾聲還是收得太趕了一點。很少覺得故事可以再多舖陳一點,這部電影好像結尾少了一點什麼?特別是那一場像極了《女朋友.男朋友》裡大鬧操場的戲碼完的轉折,還是少了些什麼。不過結局結束在什麼也不說的舊照片中,也算收得好,有種未完待續,但也不再加以說明表示著:「這就是個無盡的迴圈!」在這世界。
末了看字幕才發現是張耀升編劇。買了他的小說《縫》遲遲沒讀完,再又看到《行動代號:孫中山》也是他的作品,才想起我也很喜歡《行動代號:孫中山》,也就難怪我喜歡這部電影了。
最後,必須說這部電影的選角實在太可惜了。演員若是可以再多硺磨演技一些,也許可以更精采些。特別是葉群這個角色,需要一個更有力量的演員。倒是老演員都演得滿不錯的,不過戲分也不在他們身上就是了。
至於把它歸在鬼片或恐怖片實在太可惜了!除了音效外,其實沒有太多可怕的部分。
看完忍不住想如果是美國來拍這個題材,最終學生們一定會奮起反抗——而不是像這部片子里這樣糊里糊塗地短暫折騰一下就算了,開始和結束都莫名其妙——《黑客帝國》和《銀翼殺手2049》就都是這麼干的。藝術是國民觀念的體現。
我不喜歡這部電影的結尾,它唯一的好處是可以告訴大家,我們和台灣人真的是兄弟姐妹。
這個結尾太消極、太膽怯、但自己洩自己的氣,我們當然知道學校有多麼強大,也知道學生想要取勝有多難,但那也並不代表要認輸。我也知道導演想要展示一個獨立的學生被降服的過程,但那種作品已經很多了,挺沒勁的,《西遊記》還不夠嗎?更何況這電影本身還已經通過小文和小強表現過兩次了,再來一次何必呢,我沒感覺到任何疊加上去的力量。
這個時代人們不需要《西遊記》,人們需要的是《悟空傳》,如果覺得太激烈有些矯情的話,《大話西遊》同樣很棒。
幹嗎不學學浦澤直樹呢?就算一切註定要被毀掉,不放棄也要比放棄了好。
雖然台灣受到了那麼多日本的影響,但我們看到了他們的文化仍是與大陸同脈的中華觀念,至少這部電影如此。所以它成了《西遊記》,而不是《二十世紀少年》或者《比利蝙蝠》。
兄弟,咱們該試試換個想法了。
台湾的中学也是到处都是标语啊。“自由”的字样有点讽刺。
舍监比教导主任还凶。
老师眼中分数才是一切。
学生宿舍很整洁,有点军营的味道,显然是因为舍监的强势管理。
特权生就是一个靶子,一方面是向学霸、好学的人树立一个前进的榜样,另一方面却会引发不公平而招致仇恨孤立。
即使是这样高压的学校,校园欺凌仍然存在。难道不应该学生所有台湾的中学也是到处都是标语啊。“自由”的字样有点讽刺。
即使是这样高压的学校,校园欺凌仍然存在。难道不应该学生所有的霸凌、觉醒都是死于高压的吗?
片子后面的所谓反抗,很幼稚,想起了《我的少女时代》等台湾电影都有类似的桥段,还有国产青春片学过。(该片监制就是《少女时代》的监制。)
个人觉得处理成个体学生反抗而牺牲,唤起家长、社会的醒觉才是,或者类似《熔炉》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