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瘙痒感,可局部或全身发作,患者常不自觉搔抓,导致抓痕。
皮疹:
荨麻疹:表现为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风团,通常为红色或苍白色,孤立分布或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红晕,瘙痒明显,时起时消,可出现在身体任何部位。
湿疹: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常对称分布,急性期有渗出倾向,慢性期皮肤粗糙、肥厚伴苔藓样变,瘙痒剧烈,易反复发作。
接触性皮炎:在接触过敏原部位出现边界清楚的皮疹,形态与接触物形状有关,可出现红肿、水疱、大疱等,伴有瘙痒或灼痛。
鼻痒、打喷嚏、流涕:过敏性鼻炎患者常见,鼻痒严重,频繁打喷嚏,伴有大量清水样鼻涕,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出现,可影响嗅觉和呼吸。
询问既往过敏史:询问患者是否有类似过敏经历,包括过敏类型、症状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既往过敏者再次接触相同或相似过敏原更易过敏。
皮肤观察:查看患者有无皮疹、瘙痒等皮肤症状,注意皮疹形态和分布部位,如有异常结合接触史初步判断。
呼吸道和眼部观察:观察患者有无鼻痒、打喷嚏、流涕、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眼痒、眼红、流泪等症状,注意呼吸频率、深度和喘息声,判断呼吸道症状严重程度,查看结膜充血和分泌物情况判断眼部症状。
消化道观察:注意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表现,询问呕吐、腹泻频率、量和性状,检查腹部有无压痛。
立即停止接触可疑过敏原:若已知接触某物质后过敏,尽快去除该物质;食物过敏则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对环境过敏原,尽量离开或采取防护措施,如关闭窗户、使用空气净化器。
清除皮肤上的过敏原:若过敏原沾染皮肤,用清水冲洗,但避免过度摩擦加重损伤。
冷敷: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瘙痒、红肿皮肤,每次15-20分钟,每天多次,注意避免冻伤。
外用药物(谨慎使用):皮肤瘙痒剧烈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止痒,但皮肤有破损、渗出时避免使用;轻微皮疹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面部等薄嫩部位慎用。
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有呼吸困难、气喘时,保持坐姿或半卧位,解开领口、腰带等,利于呼吸,有痰液可帮助咳出,严重呼吸困难可吸氧。
眼部处理: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清除过敏原和分泌物,缓解眼痒、眼红,注意避免污染另一只眼睛,不要揉眼。
抗组胺药物: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缓解皮肤瘙痒、鼻痒、眼痒、打喷嚏等症状,按说明书或医嘱使用,成人和儿童剂量不同。
肾上腺素(严重过敏时):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不清等过敏性休克症状,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需专业培训使用。
避免搔抓:克制搔抓冲动,可轻拍皮肤缓解瘙痒,防止皮肤破损、感染加重病情。
清洁皮肤:用温和无刺激清洁剂和清水轻洗皮肤,如化妆品过敏需尽快卸妆清洁,之后轻擦干,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
冷敷止痒消肿:用冷毛巾、冰袋或冷敷贴冷敷瘙痒红肿皮肤,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注意防冻伤。
涂抹舒缓护肤品(轻微情况):轻微皮肤过敏可选择含芦荟、洋甘菊提取物等天然舒缓成分护肤品,但使用新护肤品前先小面积试用。
改善呼吸环境:因吸入性过敏原引起时,尽快离开污染环境,关闭窗户使用空气净化器,花粉季节可安装花粉过滤器,有烟雾或刺激性气味时打开通风设备。
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过敏性鼻炎):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喷雾剂或洗鼻器冲洗鼻腔,清除过敏原、分泌物,减轻炎症,每天数次,接触过敏原后或症状发作时使用。
避免揉眼:通过眨眼、轻按眼周缓解痒感,避免揉眼加重充血、水肿和炎症。
眼部清洁:用生理盐水或人工泪液冲洗眼睛去除过敏原和分泌物,注意防止交叉感染。
冷敷眼部:用冷毛巾或冷敷眼罩敷眼,每次10-15分钟,减轻眼部症状。
停止进食可疑食物:怀疑食物过敏,立即停食,若不确定,回忆近期新食物或不常吃食物并避免,同时减少进食量。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腹泻或呕吐):呕吐或腹泻时,适量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或淡盐水、米汤、椰子水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少量多次饮用。
严重呼吸道症状
呼吸困难严重(成人呼吸频率>30次/分钟、儿童>40次/分钟,喘息大且不缓解、吸气胸部凹陷、嘴唇指甲发紫)或咳嗽剧烈伴胸痛、咳血、大量痰液,需就医。
严重皮肤症状
皮肤大面积红肿、水疱、大疱(尤其在重要部位或蔓延全身),伴剧烈疼痛、瘙痒难耐影响行动,或过敏部位发热、化脓、渗液增多有异味、皮肤黏膜肿胀影响功能,需就医。
严重眼部症状
眼痒剧烈、红肿明显、视力模糊或下降、有异物感或疼痛且自我处理无改善,或眼睛分泌物脓性、畏光严重无法睁眼,应就医。
严重消化道症状
频繁呕吐(每小时多次)、剧烈腹痛(无法忍受、持续或加重)、腹泻严重(每天>10次、水样或脓血便),或呕吐腹泻后头晕、乏力、心慌、尿量减少,需就医。
症状持续不缓解:自我处理24-48小时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或使用抗组胺药等常规治疗无效,应就医。
出现新症状:过敏过程中出现发热、关节疼痛、头痛、皮疹形态改变、呼吸胸痛,或单一症状发展为多系统症状,需就医。
首次过敏发作
首次过敏不知过敏原,或首次发作症状严重(如过敏性休克早期表现),应就医。
不确定过敏原或怀疑多种过敏原:接触多种物质后过敏、不确定过敏原或怀疑过敏机制复杂,需就医进行过敏原检测和评估病情。
过敏与其他疾病鉴别困难:过敏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难以鉴别,或慢性疾病患者出现过敏症状,应就医。
药物过敏预防:有药物过敏史就医时告知医生,使用新药前询问成分和过敏反应,易过敏药物(如青霉素类)使用前可能需皮试。
环境过敏原预防:
花粉过敏:花粉传播季节减少外出,尤其是早晨和傍晚,外出戴口罩、眼镜,回家后及时更换衣物、洗澡,使用空气净化器和空调过滤功能减少室内花粉浓度。
尘螨过敏: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打扫床垫、沙发、地毯等易积尘螨处,使用防螨床单、被套,经常晾晒被褥,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
动物毛发皮屑过敏:尽量避免接触宠物,若家中有宠物,限制其活动区域,减少毛发散布,定期给宠物洗澡、梳理毛发。
其他过敏原检测方法:
血液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异性IgE抗体判断对某些过敏原的过敏情况,受药物影响较小,但主要针对IgE介导过敏反应,不同实验室检测方法和参考值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
斑贴试验:用于检测接触性皮炎的过敏原,将可疑过敏原贴在皮肤上观察反应,对化妆品、金属、化学物质等接触性过敏原检测有效,但操作和结果解读需专业经验,检测周期较长。
激发试验:包括食物激发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等,在严密观察下让患者接触可疑过敏原以确定是否过敏,但有一定风险,可能诱发严重过敏反应,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并做好急救准备。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营养,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锌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坚果),适量摄入益生菌(如酸奶、发酵豆制品)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免疫功能。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作息,每晚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利于免疫系统正常功能和身体恢复。
适度运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15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同时减轻压力和焦虑,但避免在花粉浓度高或空气污染严重环境中运动。
压力管理:长期高压力状态影响免疫系统,加重过敏症状,可通过深呼吸、冥想、瑜伽、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缓解压力,调节身体应激反应,降低过敏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