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冷链;新零售;冷网;食品安全;流通
二、立足具体、简单的实践理念
实施运营策略具体、简单的运营策略是取得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这里主要给出了以“产”定“销”,即通过将产地仓包干以及销售仓包销相互促进的方式,建立基本的运营的模型。然后通过项目型组织以产地(区别于客户和行业)的模式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最终建立起围绕仓经营的营运体系。当然,所有运营策略的成功都离不开高效、灵活的平台技术。图2描述了基于仓营销体系的运营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五力”(借用外力、发展新力、整合能力、激发能力以及优化内力)模型等管理技术实现经营目标。
股票代码:000061
所属行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食品、饮料、烟草和家庭用品批发业
低估理由:
走牛预期:
A.属于国家”三农”政策扶持的范围,享受减、免税政策,2004年度,财政补贴等各项补贴收入合计超过570万元;
B.对高管的股改激励方案使人们对农产品未来走势普遍看好;
C.公司拥有不少土地,新会计准则将重估公司价值;
D.子公司股价将大大提升G农产品的价值。
2004至2005年,公司全资子公司“民润超市”巨额亏损3870万元;屋漏又兼连阴雨,2005年12月30日,“金信信托”由于违规经营和经营不善被银监会责令停业整顿,这都导致股价下跌。
股价虽受挫走低,但股改的激励方案给农产品未来的每股收益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2005年9月12日,G农产品正式实施股改及股权激励方案,而股权激励的实施使得管理层的利益和流通股东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G农产品股权激励计划中关于业绩增长的条件是“2005、06、07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2.5笼、4.5%、6%,公司对净利润的预测数则分别为3048万元、6170万元、8024万元”。规定“如果公司某年度未能达到上述业绩目标,则公司必须实现三年连续盈利且三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8200万元。”
根据测算,G农产品2005年度净利润约1500万元。公司核心管理层要想实施股权激励并规避2100万元保证金不予退还的风险,G农产品未来两年(2006、2007年度)的净利润总和至少要达到或超过16700万元。
假设2006年度和2007年度公司实现的净利润相等,则2006年度的净利润为8350万元,每股收益将至少达到0.22元。2006年3月来,G农产品股票价格始终在4.5元上下波动,每股收益仅为0.024元,在未来每股收益将成倍提高的背景下,G农产品未来股价上升的幅度将远远超过大部分投资者的想象。
公司属于“三农”被扶持范围内公司,享受国家政策倾斜带来的优惠,且公司拥有不少土地,新会计准则将重估公司价值。
1.市场占有率高
2004年度公司投资运营的主要批发市场的交易总量达1224.48万吨,交易金额超过370亿元。所供应的蔬菜、水果、粮油、海鲜分别占深圳居民消费量的85%、90%、50%和65%以上。
2.政策扶持
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名单上G农产品名列其中,属于国家“三农”政策扶持的范围。近年来,公司及下属公司享受到大量的减、免税的政策优惠。2004年度,财政补贴等各项补贴收入合计超过570万元。
3.价值重估
财政部近期正式新的会计准则将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和资产价值产生重要影响。G农产品拥有的丰富土地资源将为公司价值重估提供良好的机遇,且土地价值及升值具有很高的可实现性。
为了解决疫情带来的农产品滞销难题,网络直播成了农货上行渠道的重要方式。以直播内容生产为载体的互联网销售新业态,有效地将传统农业产区的销售诉求融入到新的消费场景中,成为助力农产品上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一、活动背景
江洲村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盛产横桐洲米果、新桐酒酿馒头、枇杷、桑葚、樱桃等特产农产品。
二、活动主题
《江洲优品》万里挑一,安心品质直播扶贫助农活动
2021年7月7日上午9点-11点
四、组织成员
主播1人,助理1人,运营1人
五、活动目标
(一)目标:推介特色产品解决滞销难题,扩大江洲村特产品牌
的知名度。
(二)方向:探紫直播带货的发展模式,促进农产品消费建
六、活动原则
直播+电商+助农
七、实施步骤
(一)开播通知
1.文字预热2.视频预热3.站外预热
(二)直播推广
互动6.福利互动
(四)流程与脚本
直播模块
说明
福利
互动
9:00-9:30
欢迎
今天的商品和抽奖活动
活跃氛围
9:30-10:00
留人
推出秒杀活动和刷屏免单优惠
1.9-9.9秒杀和留言免单
人气
10:00-10:30
卖货
讲解产品
领取直播间优惠
引导下单
10:30-11:00
答疑
即将售罄
【关键词】农宅对接健康物联网健康管理
一、现状介绍
由于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将健康物联网应用于“农宅对接”模式,不仅能有效建立农产品的质量追溯体系,还能实现居民营养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对于优化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其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宅对接”模式的困境
“农宅对接”模式的出现是互联网不断发展成熟的产物,它带来了消费者购买新鲜农产品的便利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对产销的两头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民生工程的建设也有着一定的作用,是解决当前特定时段、特定品种销售困境的有效途径,但是“农宅对接”模式还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制约其大规模推广的因素主要有:
1.基础设施投入较大。由于很多农产品的不耐久藏性以及需要将新鲜的农产品输送到距离半径较短的地方,很多地区都不具备接收蔬菜水果等的软硬件条件,需要在小区周边配备保险柜,分拣方式可以有人工完成或配备智能分拣系统,但成本较高。
2.物流等成本的不可控制性。由于该模式的农产品采用预定制,加之居民对网络买菜没有形成习惯,导致订单数量和蔬菜水果品种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物流的运输过程成本和物流储备成本。
3.农产品质量的不可预知性。尽管“农宅对接”模式对蔬菜质量有着较高要求,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买菜都习惯于“眼见为实”,亲自挑选,对于看不见的蔬菜等农产品购买欲望不足,而且,购买蔬菜等农产品的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这与电子商务的主流消费群体大多为年轻人明显不同。
4.“农宅对接”的流程存在着弊端。目前农宅对接的模式还处于试点阶段,从农产品生产者的数量和管理水平都存着很多不足,对接的消费者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区域化集群特征,导致模式的推广存在着明显的滞后。
三、基于健康物联网的“农宅对接”解决方案
物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区别在于物联网实现了“物”的智慧特征,使之具有显著的网络交互属性,而健康物联网更涉及居民个性化营养需求的推荐和定制,使居民在购买农产品的选择时,能同时兼顾美味、兴趣以及健康特性,自然而然地就可吸引居民参与到“农宅对接”模式的流程中,改变传统的购买方式。相对于农产品而言,健康物联网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农宅对接”提供优化解决方案。
2.个性化的营养配餐推送方案。健康物联网以人的健康为核心,对居民及其家庭成员提供身体健康状况监测、疾病风险评估、运动营养健康方案等个性化服务。由于不同人的体质、身体状况、疾病情况都有差异,其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也会不同,对蔬菜水果等的需求就不一样。由于居民的健康意识还有待提高,因此,借助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对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包括对农产品的采购定制提供专业化的建议,也有助于形成居民对“农宅对接”模式的粘性,而物联网在其中发挥着“健康海绵”的作用。
3.健康物联网的智能家居自动化下单。健康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实现了家居的网络智能化,如海尔集团针对家庭中冰箱的物联网技术改造,能够采集存储于冰箱中的食物、饮料等的种类和数量,并与健康物联网系统实现对接。在基于健康物联网系统为居民以及家庭提供的个性化营养配餐推送方案基础上,根据营养成分需求对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进行分类,在所需求的农产品不足时,由冰箱发出指令,通过网络自动向生产者下单,形成高度智能化的“农宅对接”物联网模式。
4.健康物联网将“农宅对接”模式融合到一体化的生活方式中。利用健康物联网落地服务半径较短的特点以及传播效应,使居民形成区域化集群特征,并在群体氛围中形成娱乐、休闲、农宅对接的一体化生活方式。
“农宅对接”模式的大规模推广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除了上述情况外,政府还应加强政策的引导和宣传,加上社区资源和其他力量的支持。充分利用健康物联网系统以及现有资源,使“农宅对接”模式真正意义上为老百姓提供便捷、便利、便宜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农宅对接”销售模式探析――以北京绿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J].理论学刊,2012(02).
[2]王利荣.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农产品农宅对接模式探讨――以北菜园产销专业合作社为例[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09).
推动“校中企”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一直是职业教育面对的一大难题。为了破解这些制约学院发展的难题,学院领导班子和各系部负责人进行了多次讨论协商,并与多家企业接触,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校中企”的合作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校企共建“校中企”教学实践中,学院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作企业的选择。学院是广西供销合作联社系统唯一的高等职业学院,担负着服务“三农”的重任,培养服务“三农”的技能型人才是学校需要实现的目标。基于此,农产品流通企业便成为学校理想的合作者。在众多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企业中,学校最终选择了广西特产网。该企业专业致力于广西各地土特产品的整合、开发、推广和销售,坚持走在线与离线服务相结合的路子,通过产品销售实现收入,用电子商务先进的手段成功地支持了广西土特产这个古老的薄弱行业的改造。既体现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又体现供销系统农产品流通的发展思路。
二是合作实训基地的创建。2009年,学院与广西最早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商广西南宁桂特商贸有限公司(广西特产网)建立校企合作关系,2011年,共建校内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该项目在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升高等职业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高职教育理念引领下,构建了一个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农产品流通生产性实训基地系统化建设方案。
基地下设农产品流通运营实训中心(大卖场、淘客部、产品信息采集部、网络推广实训区、展厅)和流通岗前实训中心(运营及顶岗实习区、岗前实训区),运营实训中心由企业负责日常生产运营管理,流通岗前实训中心由学院负责管理和培训。实训基地目前已完成两期建设,一期主要针对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岗前实训中心建设,已于2011年12月完工,既能让学生到岗前实训中心进行系列岗前工作任务实训,又为企业提供日常生产运营员工培训工作。二期主要对原有实训室设备和环境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实训环境,进一步深化与实训基地合作企业广西特产网的合作,实现了校企之间互惠互利,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赢局面。
依托实训基地推进教学改革
依托实训基地建设,学院组织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在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公司(实训中心)运营实际,由核心课程、核心内容先行切入,不断深化课程内涵,然后一边总结经验一边将其他课程有条不紊地逐个切入,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完善主干课程内容及资源库建设,建立核心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形成具有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专业建设与课程一体化体系。一方面,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且自行设计的内容,针对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设计总体方案,实施其全过程。另一方面,根据地域特色和区域优势,紧密结合当地农产品营销的发展和趋势,在电子商务等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上突出一些特色课程,实现教学内容职业化、实践教学社会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手段多样化。从而带动全专业的一体化建设。
依托实训基地,实行教师与企业员工通过角色互换、双向融通,实现无界化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教师通过参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与商务运营,了解企业经营过程、熟悉企业各个岗位的能力要求、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不断提升,促进了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对接,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参与基地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研发,完成企业工作任务。二是企业员工通过参与电子商务专业群人才培养工作,了解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群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并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念、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能力考核标准融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实践教学先进性、实用性、时效性,建立了一支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掌握职业教学规律的兼职教师队伍。
以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该专业围绕广西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服务“三农”发展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需要,充分发挥供销系统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坚持“依托行业、立足三农、面向区域、兴农宏商”,深化实施“突出核心、螺旋发展、五向并驱”的人才培养模式。自2001年成立以来,与行业企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方面进行了有效合作,建设以校企合作单位为支柱,以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拓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基地。
多年来,该专业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工作,先后为南宁市供销社、广西特产网等多家企业制作网站,使这些企业单位能够运用现代技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依托专业教学资源,发挥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训专业技能人才的作用,与供销系统紧密联系,为武鸣县供销社、柳州市供销社等各个行业单位,开展农民经纪人培训和农产品营销人员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培训等服务,5年来,共参与6届农民经纪人培训,培训人数达246人,专业影响力开始辐射到广西供销系统及各类农产品经营行业。
在与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中,学院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鼓励教师下企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人上讲台,从而形成企业和校园共通的“双师、双栖、双岗”教学团队。
学院探索了实战型、零距离的校企共建农产品流通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了综合性、跨专业、充分利用资源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的运作形成了一个学院、学生、企业和社会四方共赢的格局。
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利用学院教学条件优势实施对加盟商和各级员工的培训,提高销售能力,增加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在高校学生队伍里培养和储备企业干部,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借助与高校的合作,提升企业在网络的可信度,同时可以借助校园师生的口碑传播企业提供的服务,促进企业销售的提高。
对于社会来说,项目为产业链输送一批批有实践技能的人才,让产业链上的企业解决后继乏人的局面。由于不包分配后毕业生可以自主选择就业方向,很多学生不一定会在三农行业就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在三农行业就业,自然会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在合作过程中,还会运用电子商务改造传统行业企业的思想,将来无论在任何行业就业都会将电子商务思想带到该企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