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范例6篇

(一)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经营者的守法意识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

为了保证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使执法人员学法、懂法、用法,依法行政,我局制订了卫生监督员定期培训制度,坚持岗前培训,合格者上岗,平时,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各科室每周举行一次业务学习,监督办公室每月举行一次集中学习,**年共组织业务学习×××余次,并进行了×××次业务考试,考试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并将考试成绩记入个人业务档案。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培训工作中,组织监督员进行现场评分、现场考核,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提高了卫生监督员的业务素质和监督队伍的执法水平。同时,还不定期邀请省卫生领导、省卫生监督所专家授课,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研究食品执法案例,探讨卫生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几年来,我局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分别举办了“卫生监督员培训班”及“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班”多起,对食品卫生监督、法律、规范及食物中毒等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全员业务素质。

加强政治,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完善勤政廉政制度,制定了“公务活动十条禁令”、“禁酒令”、“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等规章制度,并编印成册,做到人手一份,制作“卫生监督员上岗证”×××余份,全体执法人员佩证上岗,亮证执法,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同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将卫生执法程序、办证程序、行政处罚程序制作成板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从根本上完善队伍建设,规范内部管理机制,树立卫生监督良好形象。

(三)依法行政,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

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及《×××食品卫生条例》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加强巡回监督力度,加大管理指导力度,在日常卫生监督中采取监督与指导、执法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执法监督员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对辖区经营户季监督覆盖率达×××,从**年起,对市区所有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业实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把影响食品卫生安全的可能性及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序进行量化评价,将卫生许可审查与经常性卫生监督结合起来,促进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自主管理,强化对高风险、低信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提高全市食品卫生的整体水平。

(四)加强许可审查,严格市场准入。

根据《食品卫生法》、《×××卫生厅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许可证发放管理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做到验收合格一个发放一个,在许可审查过程中,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生产车间布局、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卫生管理、规范性操作、原材料管理、产品卫生质量等进行全面监督,**年共受理食品卫生许可申请×××份,经审核发放卫生许可证×××份,其中食品加工×××份,饮食×××份,副食×××份,食品摊点×××份。同时,加强对食品卫生许可证的管理,开展了食品卫生许可证专项整治活动,共检查各类经营户×××户次,下发卫生监督意见书×××份,提出监督意见×××余条,责令限期整改×××户,有效地规范了食品生产经营行为。

(五)积极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净化食品市场。

几年来,我局根据上级工作安排,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深入开展食品专项治理整顿活动,严厉打击了食品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年共组织开展茶叶、食品添加剂、散装白酒、乳及乳制品、饮料、水发产品、散装食品、冷饮、月饼、保健食品、非法功能饮料等食品卫生专项整治活动×××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00×××余户次,制作下发卫生监督意见书300×××余份,警告×××余户次,限期整改×××户次,指导整改卫生设施、布局×××余处,查获不合格食品200×××余公斤,全年共立案×××起,结案×××起,罚款×××元。

二、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城创建活动

几年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城创建活动,去年在食品卫生创建工作中以小型饭店专项整治活动为主,制定创建整治工作方案,每月确定重点路段,每周有创建进度安排,明确任务,责任到人,进一步完善创建标准,落实各项奖罚措施,充分调动监督员的工作积极性,掀起中小型饭店创建活动,全年累计共检查中小饭店×××余家,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余份,改造卫生设施×××余处,使小型饭店的卫生管理工作得到明显改观,有效地提高了我市餐饮业整体卫生水平。

三、存在问题

(一)执法力量分散,没有统一,高效的专职卫生执法机构,造成卫生监督执法不力,卫生执法缺乏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品卫生综合监管水平,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的监督指导下,各有关职能部门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狠抓落实,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我认为,目前我市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总体状况良好。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特别是在餐饮消费环节表现的尤为突出,餐饮消费环节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

1、多数食品从业人员卫生意识差、卫生知识贫乏,很多业主食品安全意识不强,认为只要人员经体检身体健康就可以从事食品行业工作,而不注重对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造成食品从业人员卫生操作不规范,有些人甚至不懂得为什么要消毒、如何进行消毒,不知道什么是生熟分开,为什么成品与半成品要进行隔离等等,造成人为的食品安全隐患,且食品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给监管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有些餐馆的业主只追求经济利益,忽视食品安全与卫生,甚至有些人非法在食品中添加违禁药品、或购买使用劣质原料,如使用泔水油、口水油加工食品等,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3、中小型餐馆暴露出的问题较多,特别是一些小型餐馆硬件卫生设施不到位,如:操作间布局不合理;无餐具消毒设施或消毒工作流于形式;无冷藏设施或冷藏设备使用不规范;凉菜间设置不合理或无凉菜间擅自加工销售凉菜等,存在食物中毒隐患。近年来,在卫生城创建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多次小型饭店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部分单位整改不到位。

4、集贸市场监管不到位,目前,集贸市场餐饮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无有效的体检培训合格证,经营场所布局不合理,未按规范要求设置厨房、库房、冷藏冷冻、“三防”及消毒等设施;其次是熟肉等重点食品的制售中普遍存在露天售卖熟肉制品,无专用房间及冷藏设施,生熟不分、货款不分,交叉污染严重等,根据《食品卫生法》和《河南省食品卫生条例》规定,集贸市场的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应由市场举办者负责,而市场举办者多数只收取费用不进行管理,造成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管理脱节;另外一些散在的小饮食摊点、自发形成的早夜市摊点也是管理中的难点。

5、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的食品卫生管理是监管中的薄弱环节,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的食品生产加工更具有隐蔽性,且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给一些不法分子造成可剩之际。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监督工作中加大执法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开展专项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我结合日常监管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加强对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召开各种类型的会议、设咨询台、发放宣传单、进行产品卫生质量公告等形式,广泛宣传卫生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强化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动员消费者积极参与,在全社会形成打假扶优的浓厚氛围。

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充实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人员,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队伍建设,保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能够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法律法规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同时,要充分保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必需的经费,配备食品安全执法必需的装备,以保证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保障食品安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食品安全决议》,制定了全球食品安全战略,将食品安全列为公共卫生的优先领域,并要求成员国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最大程度地减少食源性疾病对公众健康的威胁。许多国家据此采取行动,加强了食品安全工作。

二、行动目标

总目标:控制食品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保障消费者健康,促进经济发展。

具体目标:到2008年,在保障食品安全的水平上实现以下目标:

(1)建立较完善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2)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与信息系统。

(3)建立和完善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控制系统。

(4)建立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身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5)建立有效保证食品安全的卫生监督体制和技术支撑体系。

三、行动策略

(一)健全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是企业和个人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消费者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武器,是政府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的重要法律依据。只有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开展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1、目的

(1)为保障消费者健康,促进食品贸易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2)为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提供法律与技术依据。

(3)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身管理提供行为准则。

2、内容

(1)起草《食品卫生法实施条例》,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保证食品安全中的责任,分清“食物链”全过程各阶段的监管职责,更好地贯彻实施《食品卫生法》。

(2)依据《食品卫生法》,结合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现行有关食品安全的规章和规范进行系统修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新的食品安全规章、规范,完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3)依据《食品卫生法》和食品行业发展的需要,采用“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与方法,系统修订国家和地方食品卫生标准。科学、及时制定新的卫生标准和基础卫生标准。

3、指标

(1)*-*年完成以下法规、规章的制(修)订和工作:

─《食品卫生法实施条例》;

─《食品卫生抽检管理规定》;

─《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办法》。

(2)*—*年制定或修订以下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完成现行(316项)食品卫生国家标准的修订和工作;

─制定乳制品、饮料、肉类制品等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制定《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特殊营养食品卫生标准》;

─制定主要(19种)化学污染物在各类农产品(食品)中的限量标准,主要(132种)农药品种在农产品(食品)的残留限量标准,各种(*余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卫生标准等基础标准;

─起草并《食品中常见污染物、致病菌快速检验方法》。

(3)2006-2008年完成以下法规、规章与标准的制定或修改:

─起草并《中国食品卫生标准体系建立指南》与《食品卫生标准制定原则与方法》;

─制定或修改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方法和微生物检验方法;

─开始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有关食品安全的规章和标准项目。

(二)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

食品污染物数据是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的基础性工作,是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政策、法规、标准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有效地收集有关食品污染信息,有利于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危险性评估,创建食品污染预警系统。在保护国内消费者健康与利益的同时,提高我国在国际食品贸易中的地位。

(1)确定国家食品污染水平和对健康的危害。

(3)提供监测数据,为食品生产者和政府进行污染控制和法规制定提供指导,验证食品安全政策、措施的实效性。

(1)开展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监测与评价。依照WHO推荐的监测目标,通过对指示性食品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进行监测,了解污染水平,建立食品污染状况数据库和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危险性评价。重点开展监测的化学污染物包括:有害重金属、农药和兽药残留、环境污染物(如多氯联苯和二恶英)以及食品加工过程形成的有害物质(如氯丙醇、丙烯酰胺、亚硝胺、多核芳烃等)。

(3)开展总膳食研究。通过对中国居民的总膳食研究,获得我国主要和特定污染物的实际膳食摄入量,通过与安全摄入量比较评价我国居民膳食安全水平,为国家制(修)定食品卫生标准提供重要依据。

(4)进行化学和生物污染物的连续和主动监测。开展污染源的追踪调查,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和相应微机软件,系统分析全国食品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和动态变化,从而提出食品污染物危险性管理的重点及防治措施。建立食品污染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

(1)污染物监测点建设:在现有污染物监测网的基础上,*年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40-50个监测点;*年在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50-60个监测点;2006年在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60-80个监测点;2007年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140-150个监测点;2008年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180-200个监测点。

(2)实验室能力建设

─*-*年,化学污染物监测国家级中心实验室通过WHO的核心监测项目分析质量保证(AQA)考核,12个省级实验室要达到WHO的全球环境污染监测规划/食品部分(GEMS/Food)规定的核心监测项目名单要求,并通过国家中心实验室的AQA考核。其中,5-8个实验室选择性开展15种常用兽药残留(克仑特罗、抗生素等)或氯丙醇监测。

在生物污染物监测方面,国家级中心实验室通过WHO的室间质量控制考核(EQAS)。

─2006-2007年,化学污染物监测有20个省级实验室达到GEMS/Food规定的核心监测项目名单要求,12个省级实验室达到GEMS/Food规定的中级监测名单要求;其中,10个实验室选择性开展氯丙醇或兽药残留或60种以上农药残留的监测。2-3个监测点实验室能选择性开展鱼、蛋、奶中二恶英和多氯联苯监测或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监测。5个实验室有能力通过WHO的AQA考核。

生物污染物监测方面,有12-20个监测点实验室通过国家中心实验室的EQAS考核。

─2008年,化学污染物监测有30个省级实验室达到GEMS/Food规定的核心监测项目名单要求,20个省级实验室达到GEMS/Food规定的中级监测名单要求,10个省级实验室达到GEMS/Food规定的全面监测名单(包括多氯联苯或二恶英和硝酸盐/亚硝酸盐的监测)要求,6个实验室通过WHO的AQA考核。10-12个实验室选择性开展兽药残留、农药残留、氯丙醇、多核芳烃或丙烯酰胺监测。20个监测点能够监测100种以上农药残留。

(3)监测工作和监测数据

─*-*年,开展有害重金属、农药残留、霉菌毒素监测,获取5万个污染物监测数据;

生物污染物监测方面,监测肉与肉制品、蛋与蛋制品、乳与乳制品和水产品中的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弯曲菌、大肠杆菌O157:H7,玉米、花生及其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玉米中的伏马菌素。

─2006-2007年,获取10万个污染物监测数据,初步绘制我国食品中主要污染物污染状况趋势图;

生物污染物监测方面,增加副溶血性弧菌,苹果与山楂制品中的展青霉素。

─2008年,获取15万个污染物监测数据,绘制出我国食品中主要化学污染物污染状况趋势图。

生物污染物监测方面,增加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谷物中的呕吐毒素和棕曲霉毒素A。

(4)每2-3年一次,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中国总膳食研究,监测指标能够满足GEMS/Food规定的全面监测名单。

(三)建立和完善食源性疾病预警和控制体系

建立食源性疾病的报告与监测系统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基础。通过完善食源性疾病的报告、监测与溯源体系,借助于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在全国建立起一个能够对食源性疾病暴发提前预警的系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前消除由于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所造成的危害,以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提高我国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控制能力。

(1)确定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种类,通过分析污染水平与食源性疾病的关系,评估特定食品污染物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

(2)提高食源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溯源及处理能力。

(3)加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公布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为政府和消费者提供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控制的科学依据。

(4)建立食源性疾病暴发预警系统,预测和预报食源性疾病发生和发展趋势,制定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针对性措施。

(5)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信息交流,预防和防止国外新的食源性病原菌进入我国。

(6)推广建立社区食品安全宣传点,加强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宣传教育。

(1)建立并完善我国的食源性疾病报告体系。在我国现有食物中毒报告和法定急性肠道传染病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我国的食源性疾病报告体系,运用现代化电子网络手段,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资料上报和数据分析。

(2)建立我国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监控单位,下设市、县监测点,对重要的生物性、化学性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与流行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

(3)提高对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病原的溯源能力。利用DNA指纹图谱分型(PFGE)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我国的食源性致病菌溯源与信息网络。

(4)开展食品中病原危害的危险性评估。对某些高危、特定食品,实施生物性危害(如禽肉中的沙门氏菌)、化学性危害(三氯丙醇、伏马菌素等)的危险性评估,提出保护我国人群健康与安全的食品中病原菌适量水平(ALOP),或化学性危害的每日最大耐受摄入量(PMTDI)。

(5)建立食源性疾病的网络数据库。建立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预警模型,对可能发生的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与流行提出准确的预报;建立我国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控制系统,针对预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特征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及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以指导控制工作。

(6)将食源性疾病预防作为卫生宣传的重要内容,在社区中设立食品安全宣传点。

(1)*年制(修)订我国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2006年完善并全面实施国家食源性疾病报告体系。

(2)食源性疾病监测点建设:*年建立10个省级食源性疾病监测点;2006-2008年扩大到全国15-20个省、市级监测点。

(3)*年强化国家级食源性疾病病原确证与溯源实验室。2006-2008年建立3-5个具有食源性疾病溯源能力的省级实验室,初步形成中国的食源性疾病溯源、监测与控制网络。

(4)*年开展危险性评估技术培训;*年完成我国禽肉和鸡蛋中沙门氏菌的危险性评估;2006-2008年根据我国重大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资料的科学性分析,完成我国1-2项高危食品中生物或化学性危害的危险性评估。

(5)2007年起,在对我国主要或常见的食源性疾病进行连续监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食品中污染物监测(化学和生物性污染)的数据和资料,以及其他数据库资源信息,对我国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与流行趋势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预警。

(6)*年开始,定期向社会和基层单位预警信息,科学指导食品生产和消费。

(7)2006年起,县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均建立一个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预防宣传培训点。

(四)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的行业管理及企业自身管理

为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必须加强食品企业诚信管理,全面实施食品卫生规范(GHP)或者良好生产规范(GMP),积极推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方法,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的行业及自身管理,保证食品安全。

(1)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为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提高其责任意识,实行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

(2)激励食品企业增加投入,不断改进食品加工工艺和生产条件。

(3)食品企业自觉实施有效食品安全控制措施,确保食品生产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安全的食品。

(4)提高食品的可溯源性,增强消费者对食品供应的安全感。

(1)建立企业诚信机制。加强食品行业管理,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和加强食品企业的诚信和食品安全承诺制度。对采用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并具有良好信誉和确保食品安全的企业予以鼓励和表彰。

(2)严格执行不合格食品收回制度。制定不合格食品收回制度,企业自身及行业管理规范,加强市场监督抽检,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不合格食品收回制度。

(3)推行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建立食品卫生管理员培训、考核及管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配有取得资质的食品卫生管理员,实行食品卫生管理员责任制度。

(4)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提高食品的可溯源性,增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1)2003年开始推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

(2)*年开始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公告制度。

(3)*年所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达到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要求。

(4)*年制定并实施不合格食品收回管理规范及食品安全溯源管理规范。

(5)*年在乳制品、饮料、罐头食品、低温肉制品、水产品加工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卫生部制定的国家食品卫生规范(或食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要求。

(6)2006年所有餐饮业、快餐供应企业、食品储藏运输企业实施卫生部制定的国家食品卫生规范要求。乳制品、果蔬汁饮料、碳酸饮料、含乳饮料、罐头食品、低温肉制品、水产品加工企业、学生集中供餐企业实施HACCP管理。

2006年在酱油、食醋、面粉加工、食用植物油、肉品屠宰、熟肉制品、酒类、糖果、蜜饯、糕点等食品加工企业实施卫生部制定的国家食品卫生规范(或食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要求。

(7)2007年酱油、食醋、植物油、熟肉制品等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业、快餐供应企业和医院营养配餐企业实施HACCP管理。

(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检验能力建设

提高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能力,包括加强卫生监督、检验的基本装备、加快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应用,提高卫生监测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信息网络,加强卫生监督、检验队伍建设,提高卫生监督、检验人员素质。

(1)提高现场食品卫生监督的装备水准。

(2)提升食品卫生监督、检验队伍的素质和执法能力。

(3)加强食品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建设。

(4)提高食品卫生监测和检验能力。

(1)更新现场监督执法技术手段。加快研制和装备卫生监督现场快速监测设备,不断改善卫生监督机构的交通、通信和执法取证的条件,以提升食品安全监督的执法能力。

(2)加强食品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基本信息、监管信息、监测信息、诚信信息、不良记录信息等有关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库,加强信息交换,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督水平。

(3)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对国家、省、地、县不同能级的实验室进行设备更新,强化检验人员的培训和质量控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4)改进食品安全监督模式。

实施食品卫生量化监管制度,引进危险性管理的理念,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食品安全监督模式,提高卫生监督的效率和效益。

建立企业不良记录档案。对食品生产经营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行为,将其纳入不良记录档案,并在全国卫生执法网络中予以通告,实施重点监督管理。对严重违法的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要向社会公示,充分调动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5)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加快卫生监督人员培训和培养,规范卫生监督人员工作考核,完善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

(6)提高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制定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做好人力、设备、技术的储备,随时预防和应急处理重大食品污染、食物中毒及食品安全恐怖事件。

(1)*年地市级以上卫生监督机构达到食品安全现场快速监测设备的装备要求;2006年县级卫生监督机构达到设备装备要求。

(2)*年在地市级以上卫生监督机构建立食品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年在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建立食品卫生监督信息网络。

(3)*年建立省际不良记录企业通告网络。

(4)*年对省级卫生监督机构的食品卫生监督员进行业务知识轮训一次;*年对地市级食品卫生监督员轮训一次;2006年完成县级食品卫生监督员的轮训。

(5)2007年前具备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和地方食品安全监测检验实验室。

四、保障措施

(一)将食品安全列为卫生事业优先发展的领域

卫生部要依法行使主管全国食品卫生的职责,加大监管力度,组织制定全国食品卫生监管人员、经费、装备的标准,确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优先地位。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将食品安全作为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工作计划,加强领导,重点扶持。

(二)加快卫生监督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卫生监督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的领导,严格按照卫生部确定的改革思路、原则和步骤实施,改革到位,充分发挥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三)认真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部门协调

(四)充分发挥社会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作用

(五)将保证食品安全列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工作内容

各地在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中,应当将保证食品安全作为重要的内容和目标,继续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六)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能力

认真实施国家“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2违法主体分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快,数量不断增加。一些经营者片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卫生管理和卫生设施上的投资是能省则省,造成食品卫生隐患。某些食品批发零售业、食品摊贩、食品生产加工点的经营者由于食品卫生知识的缺乏、法律知识的淡薄,导致无证经营、未及时核换证、经营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经营劣质奶粉。一些职工食堂、学校食堂由个人承包经营,导致食品卫生管理水平下滑。本所承办的237起食品违法案件违法主体分类见表2。

2.3案由分类

在日常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检中,有无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经营环境(场所)是否符合卫生要求、有无必要的卫生防护设施、从业人员是否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是易查出问题的环节,违法事实容易认定,调查取证相对简单,能及时得到立案查处。2004年,我所在开展水产品、豆制品、卤菜、奶粉的专项整治活动中查出了一批大案、串案。其中生产经营不符合卫生标准(卫生要求)食品案占22.36%;生产经营不符合营养(卫生)标准的婴幼儿食品案占5.06%(表3)。

2.4罚种分类

罚款是运用最多的处罚种类。2004年承办的237起处罚案件中,234起采用了罚款。罚款金额最低500元,最高40000元,共计525100元,平均2244元。我们在执法中本着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确定罚款金额主要根据违法情节、后果,并适当考虑被处罚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内,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避免以罚代管、滥施处罚(表4、表5)。

2004年承办的237起处罚案件中,仅1起实施了没收违法所得。原因是实践中,由于卫生监督执法取证手段、工具等多方面原因,对无证经营、生产经营禁止食品的取证工作不易到位,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对非法所得的认定困难。

在237起食品卫生处罚案件中,229起自动履行,占96.6%;强制执行案1起,占0.4%;无法执行7起,占3.0%。无法执行的案件是指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后,被处罚人逃逸,使行政处罚案件难以执行。

对无证生产经营食品的单位或个人,我们在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中告知其拟予以取缔,而最终的行政处罚决定再根据具体情况,不是一刀切。对一些有能力、有条件整改、态度配合的单位和个人,通过对其进行食品卫生法宣传教育和相应的处罚后,使其合法生产经营。

3讨论

总结2004年食品卫生处罚案件,我们认识到:①进一步加大卫生执法力度,从快、从严处理群众反映大、危害严重、影响大的大案要案串案,并加大处罚幅度,以警示不法惯犯,提高法律的威慑力。

③在加强卫生监督检查的同时,不断加大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宣传的深度和广度,树立卫生监督执法的威信,使食品生产经营者能够遵法守法,自觉履行义务,达到卫生监督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严格准入要求,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高食品卫生管理水平。

⑤善于从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检查发现的表象中发掘线索,加大源头打击力度,增强追根溯源能力,重处一批社会危害严重、群众反应强烈的大案、要案。

我区的食品卫生工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大力支持和监督下,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为主线,注重宣传教育,强化执法监督,适时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治理,切实把食品安全做为政府的职责和责任抓在手上,食品卫生总体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基本保障了全区人民的食品安全。下面,将我区食品卫生工作开展情况作以简要汇报,请予审议。一、基本情况

目前,由区属管理的各级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034家,其中食品生产单位56家,食品销售单位518家,餐饮业户428家,各类食堂32家(其中学校食堂6家)。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注重宣传教育,群众的卫生健康意识进一步提高。

尽管我区的食品卫生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食品卫生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是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涉及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等各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政府、企业和广大消费的共同努力,我区还难以统筹安排,存在薄弱环节。二是食品卫生工作横向涉及卫生、工商、技术监督、动检、农业等各部门,纵向涉及市、区两级的责权划分,工作机制和工作体制制约了工作效率和效能。三是区级监管范围内绝大多数属于小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现实情况与国家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要求有较大差距,政策界限难以把握。四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卫生监督结果要以科学数据为依据,需要各种现场检验检测设备,做为区级卫生监督执法单位,难以配齐配全。以上问题还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三、下步工作打算

继续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深入开展食品放心工程,进一步清理整顿食品经营单位,加强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三个体系,促进我区食品卫生工作健康发展。

一、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行政处罚法》,不断加强法制观念,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我局在广泛宣传组织有关人员的同时,本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全心全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权益,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严格依法办事,从法律的源头上不断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不断深化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等各项法律条文,对照本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依法办事,有效地实施行政管理,为维护我国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思想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二年来,我局先后派人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执法培训5期,参加培训12人。行政执法人员均分期分批参加法制办组织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全部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确保依法行政质量。

四、行政处罚执法主体明确,办事程序规范,促进了依法行政的良性循环。我局作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职业放射卫生、母婴保健、献血、医师执业执法的行政主体,能依法行使其法定职能,做出行政处罚。对案件的处理按以下顺序依法办理:案件受理、立案审批、现场调查取证(包括调查笔录)、拟写调查终结报告、提出行政处罚初步意见、局所组织合议、行政处罚告知书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行政处罚执行、结案报告、行政处罚案件归档等等,促进了依法行政的良性循环。

五、规范行政处罚,严格依法行政,使得行政处罚合法、合理、高效。我局在行政执法、行政处罚过程中严格按照合法、合理、高效的要求,坚持五项原则:即:一是合法原则,做到执法主体合法、执法内容合法、执法程序合法;二是依据充分原则,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三是合理原则,在做出处罚前充分考虑案件情节、后果等多种因素给予适当、较为合理的处罚;四是效率原则,提高工作效能;五是接受监督原则,公开办事结果,以及申辩、陈述、听证等规定,强化了人民群众的监督。

六、领导重视,组织齐全,实行罚缴分离,完善行政处罚制度。我局为全面推行、落实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及其工作班子,制定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一方面,将执法责任制作为抓业务工作的龙头,把行政执法检查、办案权、监督权全部纳入了责任制,并层层分解,做到责任到岗,人人有责。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监督,局疾监处对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进展进行检查,认真把关,使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将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执行及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与个人工作实绩相结合,于年终进行考核评比,以促使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进一步增强,行政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不断提高,几年来,我局所承办的行政执法案件中无一败诉案件、无一过错案件,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收到了显著良好的效果,保证了依法行政工作顺利开展。同时,我局还实行了罚缴分离制度,做到罚没款执法人员不过手,直接缴到银行罚没专户,从而健全了行政处罚工作的监督执行。

THE END
1.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宣传的内容:食品安全的科普知识:普及食品安全科学知识,如食物中毒的预防、正确清洗果蔬的方法、生熟食品的分开存放等568。 食品安全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食品安全事故案例,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和警惕。 食品安全的自我保护:教育公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免受不安全食品的危害,包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谨慎购买和食用...http://www.gszhuanglang.gov.cn/zfxxgk/bmxzxxgk/xzxxgk/zlxyczrmzf/fdzdgknr/ggfw/SPYP/art/2024/art_d4b712d9711843688aa7b8bb7c028ca1.html
2.食品安全请查收!关于食品安全的12个小知识→关于食品安全的12个小知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今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 主题为“诚信尚俭 共享食安” 食品安全无小事 关乎每一个人的 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有关食品安全的12个小知识 来源|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编辑| 郑在朝...https://www.schdxww.com/Show/news?infoid=68322
3.食品卫生安全知识.docx文档介绍:食品卫生安全知识预防食物中毒,首先要讲究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勤 理发,勤换床单和被套、勤晒被褥。保持教室、寝室环境的清洁卫生,养成饭前 便后洗手、不暴饮暴食的良好习惯。其次做到"六不吃",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不 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未经高温处理的饭菜、...https://m.taodocs.com/p-505725562.html
1.精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20篇8、培训方式以集中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定期考核,不合格者待考试合格后再上岗。建立食品经营行业的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记录归档,以备查验。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3 一、炊事人员卫生制度 1、上班应穿戴整齐,工作衣和饭裙必须干净。烹调与出售饭菜时必须做到“三白”。(即:白工作衣...https://www.yjbys.com/zhidu/4192220.html
2.2016年食品安全周:食品卫生安全知识1.食源性细菌病原体最常见,在夏秋季节多发,引起中毒的食品常常是动物性食品。 1)病原与中毒食品:包括仅感染人的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和引起人食物中毒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多发生在夏季,传播可通过水和食物,中毒食品主要是肉类食品,常由于食物存放不当,食用前未烧熟煮透所致。https://m.yuwenmi.com/baike/39171.html
3.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食品卫生是为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危害人体健康而采取的综合措施。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卫生的定义是:在食品的培育、生产、制造直至被人摄食为止的各个阶段中,为保证其安全性、有益性和完好性而采取的全部措施。食品卫生是公共卫生的组成部分,也是食品科学的内容之一。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希...https://www.oh100.com/zhishi/684571.html
4.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内容(精选8篇)篇6: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知识讲座内容 怎样预防食物中毒呢?同学们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会导致病菌从人体带到食物上去。比如说,手上沾有病菌,再去拿食物,污染了的食物就会进入消化道,就会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从而引起腹泻。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cr0us7iv.html
5.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教案(通用15篇)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教案 3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了解食品安全等知识,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使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 2、让学生认识食物中毒特征,提高自己救护意识,预防发生食物中毒。 二、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食品安全等知识,让学生认识食物中毒特征,提高自己救护意识,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https://www.ruiwen.com/anquanjiaoan/5402022.html
6.食品安全教育教案(精选10篇)让学生了解食品卫生安全知识,认识食物中毒特征,提高自我救护意识,预防发生食物中毒。 初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些学生在吃了一些食品之后会有腹泻、腹痛、呕吐等现象。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区分问题食品,预防食品中毒。 https://m.jy135.com/jiaoan/1930094.html
7.食品安全科普食品安全小常识一、食品安全知识点: 1.讲究卫生,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不用手抓食物。 2.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专心吃饭,不说笑打闹。 3.不在街头无证小摊点购买食品。 4.不购买来历不明的产品或过期食品。 5.带皮的水果和蔬菜应尽量削皮吃。 6.长期挑食、偏食不利于健康,往往会造成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等。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893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