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加重了对经营者欺诈情形下的惩罚力度,该法第五十五条将原消法双倍赔偿升格为三倍赔偿,并且设置了500元的兜底赔偿。消法修订后,消费者以经营者未在商品上标注产品执行标准号构成欺诈为由主张惩罚性赔偿的诉讼日益增多,有些“知假买假”的职业打假人在各大超市购买多件生活日用品,再以未标注产品执行标准号的单件商品(单价均不足500元)分别向法院提起多起诉讼,少则数十起,多则几百起。审判实务中,对于未尽标注义务是否构成欺诈、知假买假者是否适用消法、如何确定惩罚性赔偿的计算基数等具体问题均存在争议。
一、未在商品上标注产品执行标准号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
在商品上标注产品执行标准号是经营者应尽的义务,也是消费者了解商品质量等信息的基本途径,是消费者选择商品的重要依据之一。但经营者未进行标注或者标注有瑕疵的,是否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目前法律并未作出明确规定。笔者认为,需要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审查,不能一概认定为欺诈。
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产品质量应当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企业生产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应当在产品或其说明书、包装物上标注所执行标准的代号、编号、名称。但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也规定,裸装的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识的裸装产品,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同时,该法第三十三条规定,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由此可见,生产、销售产品,应当执行相应的产品标准,并根据产品的特点在包装上采取适当方式标注包括产品执行标准号等产品标识内容。销售者对此负有检验审查的义务,如果商品标签上没有标注执行标准号,则应当由销售者举证证明销售的产品符合一定的产品标准。销售者不能举证的,可以认定所销售的商品是无执行标准的商品。《江苏省惩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条例》第七条第(二)项也将无执行标准的商品视为假冒伪劣商品。因此,销售者未尽到审查义务,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应当认定构成欺诈。
另外,可以佐证的是,在执行最严格标准、对经营者义务要求最为严格的食品领域,法律对于标注瑕疵行为也并未一概适用惩罚性赔偿。2015年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但书部分系本次修法新增加的内容,明确规定未在食品标签、说明书上标注执行标准号的标注瑕疵行为不能直接适用惩罚性赔偿,还应当进行实质性判断。如果标注瑕疵行为与影响食品安全或对消费者造成误导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则不符合实质性要件,不能适用惩罚性赔偿。举重以明轻,食品领域标注瑕疵行为尚不能直接适用惩罚性赔偿,其他商品就更不能简单地将未在商品上标注执行标准号的行为直接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还应当进一步查明商品本身是否符合相应的执行标准、质量是否合格、未标注执行标准是否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等具体情形,在此基础上才能对是否构成欺诈作出认定。
二、关于知假买假问题
三、惩罚性赔偿的计算基数问题
消费者一次性购买了多件商品,每件商品的金额较小(单价都不足500元),但只开具了一张小票(发票总金额超过500元),消费者将购买的商品分拆开来分别进行多次诉讼,在计算惩罚性赔偿时,是以单件商品为基数即按件计算还是以一张发票的总额为基数即按次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