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王文博通讯员王旗成武报道
为加强对食品小作坊的指导帮扶,推动小作坊由“小、散、低”向“精、特、美”转型升级,今年以来,成武县市场监管局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勇于实践、多措并举,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制定了全县食品小作坊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旨在引领全县食品小作坊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食品小作坊行业整体水平。
现场观摩
为持续推进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12月18日至19日,成武县市场监管局开展第二次全县食品小作坊整治工作现场观摩。局党组书记、局长董良民带队,局党组全体成员、各所所长、指导员、副所长和业务股室负责人等60余人分别对全县14个镇(街、开发区)康源糕点厂、南鲁申世强糕点坊、成武县东牛食品店等99家食品小作坊进行实地检查验收评比。
在全县食品小作坊提升观摩暨工作推进会上,董良民强调,抓好小作坊就是管好大民生,要助推小作坊管理实现脱胎换骨转型升级,要探索出实施食品小作坊监管的新模式,倾力呵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成武县食品小作坊提升观摩暨工作推进会
董良民要求,各单位要以此次食品小作坊整治工作观摩现场会为契机,以观摩促提升,实实在在抓落实。要精心组织,积极作为,食品小作坊治理工作在探索中更快更好地推进;要突出重点,深化治理,推进食品小作坊全面规范提升;要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圆满完成食品小作坊整治任务。
今年以来,成武县市场监管局大力开展清理整治小作坊、小加工厂专项行动,打造出小作坊整治“成武模式”,这是成武县继去年打造食药监管“成武模式”的又一成功典型案例。
摸清底数,掌握实情
由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投入相对较少,工艺流程简单,效益较高,导致黑作坊屡禁不绝,这种黑作坊容易在城乡接合部滋生蔓延。为切实掌握小作坊分布情况,成武县市场监管局定期召集协管员开展业务培训会、信息通气会,让协管员成为监管工作的延伸,实现监管触角纵向到底。并积极和和城管、公安等部门沟通协调,订立联动机制,形成战略互补,共享监管信息,实现监管职能横向到边。并逐一开展小作坊的普查登记建档工作,摸清了全县小作坊底数并录入系统。
标准先行,严格准入
县市场监管局主动联系协调行政审批部门,提前介入、科学引导,以食品小作坊登记、延续为契机,明确告知食品小作坊生产条件、操作规范、标签标识和负面清单等规范提升事项要求,守好登记准入关。对新开办的、正常经营的及有意向规范提升的食品小作坊,以行政指导方式为主,主动逐一约谈行政相对人,出主意、提建议,根据场所面积、规模大小不同,实施一户一策,帮助规划指导。从车间规划、设备布局、工艺流程、制度落实等方面,协助指导其规范提升;从事现场制售活动的,积极传达现行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按照自愿原则,引导其主动注销食品小作坊登记,纳入食品经营业态管理。
规范生产,夯实主责
借鉴食品生产企业“三标”行动经验,依据“亮证经营、安全承诺、原料公示、单据留存、操作规范、场所清洁”六项标准,重新设计、统一制作公示内容,不仅保留原有的证照信息、健康证明、安全承诺、原辅料公示等信息,更加整合了进货查验、标签标示、工艺流程、设备布局、检验验证、生产加工记录、自查记录、日常监督检查记录等公示信息全部上墙,一目了然。县市场监管局统一制作《食品小作坊公示栏》,全部发放到在产在营食品小作坊,并由各所执法人员入户上门,指导业户张贴和填写,规范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行为。
全面整改,阶梯推进
示范引领,社会共治
在推动食品安全有序提升食品小作坊规范提升过程中,成武县市场监管局鼓励引导小作坊积极改造生产加工环境、更新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并将食品小作坊纳入食品全“红黑榜”制度,曝光不规范业态,积极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从而形成了“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共治格局。把小作坊治理变成从业者主动改善形象、严格管理、生产安全优质产品的动力,变成体现监管部门强化监管、为百姓办实事的能力,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真正使食品小作坊治理成为社会认可、群众满意、党和政府放心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