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转义。秦汉之前,“足”和’趾”都体现“脚”;“脚”体现小腿。魏晋之后,三者都体现脚,但在口语中,多用“足”)[foot]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重茧,脸孔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清·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描绘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描绘久处孑立,听到人的脚步声,便觉得欢欣)
支持器物的脚[leg]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斯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构成矣。——《资治通鉴》
又如:鼎足
2、足作描绘词
空虚;齐备;足够[enough;complete;ample]
国无九年之畜曰缺少。——《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缺少。——《墨子·公输》
取于门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班师表》
力缺少。——唐·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足纹(成色实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银);足食足兵(指世界食粮兵备均甚充分)
纯的[pure]。如:实足(成色纯)
丰饶的[prosperous]
民缺少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储疏》
古之畜全国者,无欲而全国足。——《庄子》
又如:足民(充裕,民生充裕);丰足(丰饶)
3、足作动词
使满意[satisfy]
采色缺少。——《孟子·梁惠王上》
声响缺少。
皆缺少用。——明·魏禧《大铁椎传》
缺少子所乎。——明·刘基《卖柑者言》
注重[attachimportanceto]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止[stop]
为全国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完结[complete]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4、足作副词
值得[beworth]
缺少为外人性也。(为,向、对。)——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缺少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又如:足信(值得信任);缺少(不值得;未入流)
1、租字的五行特点
拼音:zu
繁体:租
笔划:10
五行特点:金
休咎:凶
2、租字寄义
1、租作名词
(形声。从禾,且声。从禾,与谷物有关。转义:田赋,征收的农产品,又指按境地征收的捐税)
同转义[feudallandtax]
租,田赋也。——《说文》
租,税也。——《广雅》
敛财曰赋,敛谷曰税,田税曰租。——《急就篇》
租籍者,所以强求也。——《管子·国蓄》
其赐全国民本年田租之半。——《汉书·文帝纪》
县官急索租。——唐·杜甫《兵车行》
当其租入。——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又如:租更(指田赋和践更的钱);租委(输纳的田赋);租刍(田赋);租输(上缴的田赋);租限(旧时田主规则耕户交租的刻日)
赋税[tax]
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什一。——《管子》
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响士。——《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使吏致令媛与市租,请以奉来宾。——《晏子年龄》
又如:租入(交纳的赋税);租民(征税的人);租车(输纳租赋的车辆);租责(所欠赋税)
2、租作动词
租借;租借[rent;hire]
租户于主有连姻。——《宋史·刘宰传》
又如:租头(房钱,租钱);租摺(租约);租费(又名“房钱”,“租银”)租种(承租别人的地盘来耕耘)
征收租税[levytaxes]
募民耕滦河空地,十年始租。——《辽史·食货志》
积累[gather]
予所蓄租,予口卒暗。——《诗·豳风·鸱鴞》
1、奏字的五行特点
拼音:zou
繁体:奏
笔划:9
五行特点:火
2、奏字寄义
1、奏作动词
(会意。小篆字形。上为“屮”,初生的草,有长进义;中为双手形;下为“本”,行趋之义。转义:奉献,奉上)
同转义[present]
奏,进也。——《说文》
敷奏以言。——《虞书》
以奏肤公。——《诗·小雅·六月》
各奏尔能。——《诗·小雅·宾之初筵》
予乘四载,随水刊木,既益奏庶鲜食。——《书·益稷》
相如奉璧奏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奏其技。——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以夏进炉,以冬奏扇。——《论衡·逢遇》
燕姬奏妙舞,郑女发清歌。——萧纪《同萧长史看妓》
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己。——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奏舞(行舞,献舞);奏歌(行歌,献歌)
特指向帝王进言或上书[presentamemorialtothethrone]
上书谓之奏。——《论衡·对作》
奏平彻以娴雅。——陆机《文赋》。注:“奏以陈情叙事。”
奏对称旨。——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奏书(上奏于皇帝的文书);奏牍(古时臣子上奏君上的书牍);奏参(向皇上奏章***);奏事(臣下上书给皇帝论事);奏劾(上章***);奏明(奏陈清楚)
吹奏,演奏[play;perform]
奏而食。——《礼记·玉藻》
要其节拍。——《礼记·乐记》
皆奏鸣凤。——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迨半奏。
辍其技不奏。
更奏鸣凤。
含愁更秦绿绮琴,调高弦绝蒙昧音。——唐·卢仝《有所思》
又如:奏公(从事吹奏);奏阕(乐曲吹奏终了);奏假(吹奏升堂之乐);奏庸(击钟);奏曲(吹奏乐曲)
获得;产生[achieve;produce]
各奏汝功。——唐·韩愈《平淮西碑》
又如:奏绩(获得成果;创立劳绩);奏凯(成功)
进(刀)[feed(theknife)]
奏刀騞然。——《庄子·摄生主》
2、奏作名词
臣子天主王的文书[memorialtothethrone]
在奏未上,会得进兵玺书。《后汉书·赵充国传》
汉定礼节,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
又如:奏稿(奏章的草稿);奏札(臣下上殿奏对时呈给天子的文书);奏牍(誊写奏章的翰札);奏案(批阅奏本的几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