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程认为配料表并非越简单越好,在他看来合法合规且必要的食品添加剂,是为了让食品变得“更好”。通常看配料表前三项,就可以知道一样东西含量最多的成分是啥,有时候某个产品虽然宣称“无蔗糖”,实际依然换汤不换药。
Q1:您在挑选产品方面有什么标准,会注重哪些方面的考量?(比如品牌理念、产品成分、营养搭配、您的消费观,也可以举例一些产品展开聊聊)
钱程:因为我本身是食品研发工程师,我在挑选各种预包装食品的时候,首先会注意标签信息,看看食品标签是否齐全、合规(特别是生产标准、生产许可证号、生产商等关键信息)。如果这些信息缺失或者写得不规范,那这个产品“有问题”的概率会比较大。
此外,我还会密切注意产品的产品名称、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产品名称告诉你了“这个产品是什么”。比如经常能见到各种功效吹得天花乱坠的“保健品”,去看产品名称,发现只是“固体饮料”或“压片糖果”;而配料表可以告诉你“这个产品由什么构成”。配料表前几项一定是从多到少写的,因此看配料表前三项,就可以知道一样东西含量最多的成分是啥。比如某产品宣称“无蔗糖”,但配料表前三项就包括“果葡糖浆”,那还是含有大量游离糖,换汤不换药;营养成分表可以告诉你“这个产品的营养组成是怎么样的”。通过营养成分表的横向比较,可以尽量选择那些低糖、低脂肪、低钠的产品。比如通过营养成分表你就会发现“焙烤型薯片”跟“油炸型薯片”其实脂肪含量是差不多的,焙烤型薯片并没有宣传中所说“非油炸,更健康”。
很多人觉得“配料表越简单越好”,特别是看到配料表中有一些看不懂的食品添加剂,就觉得这样东西不好。作为食品研发工程师,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合法合规且必要的食品添加剂,都是为了食品变得“更好”而存在的。所以我不会排斥合理的食品添加剂添加。
Q2:如果用“xx主义”(如极简主义)来定义自己,您觉得自己是什么主义,会体现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呢?
钱程:可能“科学主义”是比较符合我的一个名词。我日常选购食品的时候,有时候会很好奇这种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就会深入研究这种东西的配方和工艺,刨根问底,把它弄明白。
比如之前看到一款很有意思的“卤巧克力”,它是把巧克力均匀地渗透到了冻干水果的孔隙里面,吃起来既有水果香气,又有巧克力的口感,两者结合得很巧妙。看到以后我就一直疑惑,巧克力到底是怎么弄进去的。后来我请教了做冻干食品研发的朋友,还跟她一起查了很多资料,最后找到一项关于“渗透巧克力”技术的专利。原来它是把冻干水果在特制的筒中,加入巧克力浆,通过减压-加压不断循环,将巧克力渗透到冻干水果的孔隙里面。我知道了这样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会让我挺有成就感的。
“科学主义”也让我在看一样食品时,比较容易看到它的本质,而不被一些天花乱坠的宣传忽悠。
钱程:其实我自己没有非常精细地去设计每一餐,平时也以餐厅和外卖最多,偶尔周末有空才会自己下厨。但我在餐厅或者外卖点菜的时候,会比较注意膳食搭配和营养均衡,一般会尽量选择“点菜自由度比较高”的那些店,尽量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的比例来点菜(具体就是较多的蔬菜+水果,适量鱼、肉、蛋,以及包含适量全谷物的碳水主食)。
在选择外卖商家的时候,我会在后台先看一下它的资质和门店照片,尽量选比较知名的店,对于那些“来路不明”的外卖店,我一般不会选。有一个小技巧是,可以在餐厅点菜或者叫外卖的时候备注“少油,少盐!!!!”,大部分商家在可以调整的情况下,还是会帮你调整的。
Q4:健康食品最近很火,很多产品可能会出现“营销大于产品”、“性价比不高”,您怎么看待这种情况?消费者在购买这类食品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钱程:首先,如何定义“健康食品”?我觉得可以粗略把它分成两类。
第一类就是相对于同类产品做了“健康升级”的那些食品。比如对普通酱油进行减盐,研发出“减盐酱油”;对普通面包进行升级,研发出“全谷物杂粮面包”;对普通方便面进行升级,研发出“燕麦方便面”等。这类食品我是比较喜欢和支持的。我觉得这也是目前食品行业的大趋势。这些“健康升级”的产品可以让我们吃得更营养,更健康。
第二类就是在食品中加入某种“功能性成分”,然后旁敲侧击地宣称自己具有某种“功效”的食品,它们往往会说自己是“功能性食品”。对于这类食品,我是持非常谨慎的态度的。因为绝大部分这类食品,连“保健食品”都算不上,按照国家规定不能宣称任何功效,但为了营销,往往变着法子去宣称功效。比如添加了玻尿酸宣称美容养颜;添加了白芸豆提取物宣称能减肥等等,其实这种宣传都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不做说明书式的参数推荐,希望挖掘到那些具备“好品味”的“好产品”,让“好好用”成为大家的生活座标。如果你喜欢这个栏目,欢迎常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