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个实物(如“墙”、“灯”等)或一种自然现象(如“那时花开”)
作为话题,引导考生深入探究话题的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作文。二、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求“形似”,象征的本体与象征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性,比如月亮像圆盘;而象征
是借某事物表达特殊的含义,比如灯塔象征着目标、希望。
三、审题方法:
1、透过本义分析其比喻义或象征义(化实为虚或者化虚为实)。
示例分析:
话题作文“墙”:“墙”的本义是砖、石或土等筑成的屏障或外围。其
比喻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阂,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
也喻指起保护作用的事物,如理想,它犹如一道墙,把诱惑、杂念
等拒之身外。
话题作文“阳光””:本义是太阳发出的光。其比喻义是比喻关怀,比
喻温情,比喻奉献,比喻公开。其象征义指光明、快乐、温暖、向上、力量等等。
2、整体分析,不能局限于比喻象征义的探究。
有的作文题目不是像“墙”“阳光”这样的独词,而是短语,如“为别人
点上一盏灯”。这时,不仅要分析这个短语中“灯”的象征义,还要仔
细揣摩这个短语中的其它词语。分析如下:“灯”象征着温暖、光明、希望。灯能够给人指明前进方向,能够照亮人生征途,能够驱散寒冷,赶走黑暗,除去阴霾,能够让人迷途知返,让灵魂走失的人找
到回家的路。
“为别人点上”指要帮助别人,关爱他人,为他人奉献爱心等,既可
指物质帮助,也可指精神帮助。
另外,既然是“一盏灯”,那么,光亮应该是微弱的,不是轰轰烈烈,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3、选材必须重视关联。
跳出话题的原义去选取写作材料是首选,但是,所选材料所寄托的
意义一定要与话题构成比喻、象征关系。最好的方法是将原义与比
★比喻型话题审题三条原则:
1.要对喻体的特点把握准,找本体时要有相似点。把本体找出后,可以试着改成一个明喻来验证。天使”是一个喻体,是纯洁美好的象征。作相似联想,我们可以联想到每一个人心中的“天使”,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心中认为美好圣洁的人或事物作为题材。如洪战辉、徐本禹等生活中感动中国的人物,姚明、刘翔这样的体育巨星,李宇春、章子仪这样青春偶像,或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一个愿望和理想,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平凡人,但因与自己的某种感受、经历相连,也可以成为心中的“天使”。
2.要有整体意识,不要只抓住一点不放。
3.比喻型的话题要善于从所提供的材料中去找到理解的突破口。材料就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比喻的。当拿不准本体时,所举事例尽可能要和材料包含的道理相同。
四、审题示例:
(一)寓意类命题作文审示例题:
示例1、花开
题目中的“花”本义指可供人欣赏的植物。其比喻义指美好的事物,如自信、理解、宽容等。“花开”意思是“美好生成”,如有了自信;理解了他人;拥有了豁达之心,宽容了别人等。
“花”也有象征义,比如梅花象征坚强,兰花象征友谊,玫瑰象征爱情等。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积累,填上合适的词语或
短语,使之通顺即可。如“那时花开”“那时,善良花开”“理解花
开”“幸福花开”“兰花开”等。
示例2、一路有你
“一路有你”中的“一路”,并非指具体实在的“一路”,而是指一种被
喻化了的人生历程,可以是自我精神成长的一份履历,可以是自我
人格提升的一段过程,可以是自我学业进步的一串日子。
“一路有你”的关键词是“你”。既可指“人”,也可指“物”。“人”,可
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如对自己亲情奉献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等亲人;可以是给自己友情力量的同学朋友;可以是教给自己学业、让
自己远离愚昧和平庸的老师;可以是倾心给予自己帮助,让阳光照
耀自己生活的陌生人;可以是故去之人,如鲁迅、洪战辉等。“物”,如书籍,日记等;还可指精神生活中抽象的概念,如引领自己到达
成功彼岸的理想和信念,鼓舞自己跨越人生坎坷的勇气和信念,支
撑自己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一路有你”中的“你”,也暗示我们:最好以第二人称的口吻来写作
的误区,造成人称的混乱,从而影响表达的效果。
(二)寓意类话题作文审题示例:
山东高考作文题: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命题人给了我们比喻的喻体,本体呢,思考可知道“春”的本体可以
是信心,可以是毅力,可以是机遇,也可以是改革,是友谊,是爱心,是互助,是合作,是诚信,等等。“草自青”的本体可以是欣欣
向荣的局面,可以是辉煌的成功,也可以是双赢的结果,等等。我
们展开联想,用一个又一个的本体去置换喻体,写什么的问题也就
立马解决了。
(三)寓意类材料作文审题示例:
湖南高考作文题(材料型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
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
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
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
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
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