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上买了一本余华的《活着》。主人公面对生活的态度,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和力量。”一位读者在某二手书平台留言道。
北京文化氛围浓,民间藏书多。“旧书新知”品牌活动在北京开展一年来,共有434家书店增设“旧书新知”专区,线上线下旧书交易交流活动多点开花,不仅为读书爱好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阅读选择,还实现了文化的绿色共享与资源的循环利用。
旧书交易交流活动多点开花
走进位于北二环边上的北京博文书社,仿佛进入了一家文物艺术馆,清雅古朴、书香四溢。这是一家以“文物、考古”为特色的专业学术书店,藏有古籍、文物考古、典藏艺术、展览藏品图录等万余种书籍,是北京市的特色书店。
除了旧书收购、交换与借阅外,博文书社还每周举行一次旧书拍卖活动。“高品质的图书赢得了国内外专业学者、文博爱好者的喜爱。”高群说,“文物考古类图书,传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的使命,亦是博文书社存在的价值。”
如今北京除了有434家实体书店增设了“旧书新知”专区,还有194家实体书店提供旧书回收服务。中国书店线下展销旧书12.6万种,年营收额5500万元;孔夫子旧书网古旧书年交易3000万册,交易额12亿元。
与此同时,北京也将旧书业务纳入实体书店扶持范围,引导旧书服务网络持续拓展和优化,2024年市级奖励规模达1100余万元。
引领邻里社交新风尚
轩辕书馆位于东四环外的酷车小镇。近日,当记者走进书馆,满墙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引人注目。在二楼,70余次往返西藏的摄影家张超音的讲座吸引了众多同好前来聆听。
“我们收藏了15000多册往期杂志。读者不仅可以七折买到往期杂志,三折买到艺术画册,还能参与摄影等主题沙龙活动、参加换书活动。”轩辕书馆馆长张玉兰说,“目前书馆已经换走了5000多册书籍。书馆的文化氛围、以汽车为主题的产业园区,吸引了众多摄影家、艺术家在此举办读书沙龙和讲座。”
“我特别喜欢书馆的氛围,一有闲暇,就约朋友到这里。听听感兴趣的讲座,淘本喜欢的旧书,要一杯咖啡,坐在深秋的暖阳里,和好友谈天说地,别有一番情趣。”坐在书馆咖啡厅的读者王女士,对这里的氛围赞不绝口。
“作为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伙伴单位之一,轩辕书馆已成为促进地方文化建设、提高公众文化素质的重要承载地。”张玉兰说。
在北京,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伙伴单位还有很多,他们散布在街头、村居的各个角落,以旧书为媒介,引领文化新风尚。西城区每周末在报国寺举办“读书报国”旧书市集,东城区每月初在钟鼓楼举办“钟鼓书韵”旧书市集,吸引100余万人次参与。东城区还策划了“邻里共读旧书陈香”系列活动,通过旧书承载的情感与记忆连接更多社区居民;房山区将图书漂流、非遗文化、集章打卡相结合,让旧书文化传播有趣又丰富。
提供丰富多元的阅读选择
通过对有价值的旧书进行流转盘活,“旧书新知”活动迅速在京城落地生根。
走进二手书电商平台“多抓鱼”位于天津武清的图书工厂,记者看到二手书处理的各条流水线井然有序,经过正盗版鉴定、品相分级、修复、打磨、清洁、消毒、塑封、上架等步骤,原本尘封多年无人问津的旧书,在工作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变得干净如新。
“目前我们线上产品总用户量近1500万,每年可循环图书600万册,其中北京地区的活跃用户量约50万,是平台活跃用户量最多的城市。”“多抓鱼”天津工厂厂长闫军介绍。
依托丰富的实体书店资源与悠久的旧书业务历史,北京正发挥着首都的引领作用,携手京津冀地区共同搭建起一个覆盖广泛、结构完善的旧书交易网络。在北京,旧书市场体制机制日益健全,“全国古旧书展销年会”已成业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