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茅盾文学奖5部获奖作品2011年8月20日揭晓,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获奖。
以下为5部获奖作品及作者的简介。作品:《你在高原》作者:张炜
张炜,男,汉族,1956年11月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山东省栖霞县。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丑行或浪漫》、《刺猬歌》,中篇小说《瀛洲思絮录》、《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短篇小说《冬景》、《声音》、《一潭清水》、《海边的雪》,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羞涩和温柔》、《芳心似火》,长诗《皈依之路》、《松林》,文论《精神的背景》、《在半岛上游走》等。出版有《张炜文库》(1-10卷)。作品:《天行者》作者:刘醒龙
中国农村的民办教师,一度有四百万人之多。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担负着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亿几千万农村中小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将现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十多年前,一曲"凤凰琴"让多年在山乡村落默默奉献的民办教师站在了全国民众面前,无数读者曾为之动容,流下眼泪,作者刘醒龙意犹未尽,而今又以一部《天行者》继续讲述民办教师艰苦卓绝而充满希望的故事,为这些"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献上感天动地的悲壮之歌。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以"姑姑"的一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中国施行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民间的影响,这是以往文学作品中很少涉及的题材。《蛙》共分为五部,将信件、小说及戏剧融于一炉,大大丰富了小说的空间。"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6年3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迄今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等,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等。另有《莫言文集》五卷。1997年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1997年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
作品:《推拿》作者:毕飞宇
《推拿》是被誉为"最了解女性的男性作家"毕飞宇首次涉足盲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部近十八万字的小说讲述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这也是国内少有的以盲人群体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本着对盲人群体最大的尊重与理解,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独特的生活,细微而彻底,真正深入到了这部分人群的心灵。小说以很小的切口入手,以一个推拿店里的一群盲人的生活为中心,去触摸属于黑暗世界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对盲人独特的生活进行了透彻、全面的把握。
毕飞宇,江苏南京人。著有长篇小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那个夏季,那个秋天》,小说集《慌乱的指头》、《祖宗》等。代表作有《青衣》、《平原》、《慌乱的指头》等。作品《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和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并多次获得《人民文学》小说创作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冯牧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奖等。
作品:《一句顶一万句》作者: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的故事很简单,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来,延宕百年。书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偏偏安排了一个意大利牧师老詹。
刘震云,河南延津人。1973年入伍。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等,中短篇小说集《塔铺》、《一地鸡毛》、《官场》、《官人》、《刘震云文集》(四卷),中篇小说《新闻》、《新兵连》、《头人》、《单位》、《温故一九四二》等。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茅盾捐资25万元,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是我国目前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