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行读图书奖”延续了去年的设置,奖项分设思想、新知、文学三类,每一类别都将颁出两个大奖,分别针对中文原创和外文翻译的图书。在这一年的评选中,每个月,33位评委对70余家出版社提供的超百本的新书进行筛选,通过投票系统,遴选出10本书作为月度榜单。12个月120本书,是长名单的主体。在此之后,33位评委进行新一轮的投票,从中选出30本,形成了本届行读奖的短名单。接下来,评选交由5位终审评委,进行最终讨论和投票,选出了6本获得行读奖的图书——
《我在北京送快递》
《无尽的玩笑》
《中国大猫:13种中国野生猫科动物的发现及保护故事》
《成瘾:在放纵中寻找平衡》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本雅明传》
(详细信息请见文后获奖名单)
文学写作与现实是什么关系?获得“文学”类中文原创奖项的作者胡安焉谈到了他的理解。他认为文学叙述是个人的,但他相信“写作只要无限深入到个体的独特性中,必然会在更高的层面融汇于普遍性”。文学或许无法直接应用于现实,却可以影响人,“这种影响未必是具体的发生,而是触动读者对自身经验的重新发现和理解”。
关于过去的认知,也塑造着我们的现在。“思想”类获奖的《翦商》是一本关于商周历史的新颖作品,责任编辑墨凡转述了作者李硕对历史写作的看法:“历史写作就是用一种说得通的逻辑,将独立散乱的史料连成精彩的故事。”——在“思想”类的入围榜单中,还有关于中国古代文人爱用之物的《清物十志》,关于汉文越国境传播的《汉文与东亚世界》,从普通宫女的墓志铭延展至整个北魏历史的《漫长的余生》,等等。它们都以具体而微的观察,挖掘出我们对于历史的新理解。
评委陈学雷、苗炜为外文翻译新知获奖图书《成瘾》图书监制黄艳颁奖
领奖人与颁奖嘉宾合影
曾在法国生活的读者王爱小也从事翻译工作,她对入围图书《普鲁斯特传》十分喜爱,用法语和中文交错朗诵了《追忆似水年华》中一段关于玛德琳蛋糕和茶杯的生活随想。观众席上的法国文化专家、行读奖评委董强教授也被邀请加入文学的“围读”,拿起话筒,用法语背诵了《小王子》的开头段落。董强说,《小王子》是他初学法语时听着磁带背下来的,如今依然可以信口念出,借着这段文字,他想起和《普鲁斯特传》译者李鸿飞的同窗岁月,他说,这段现场的即兴,“献给怀旧,献给友谊,献给八十年代”。小剧场里,朗诵者与听众均屏气凝神,陷入一段围炉夜话的诗意氛围。
颁奖典礼的高潮,是终审评委、诗人西川带来的一段诗歌表演。伴着他身后屏幕上不断翻滚的白云,击穿乌云的闪电,西川在节奏强劲的现代音乐伴奏下,低吟起屈原的《山鬼》,“君思我兮然疑作……风飒飒兮木萧萧……”。现场有人发朋友圈说,表演犹如一场“楚辞Rap”。在西川的吟诵声中,作者、读者、学者和我们一起,告别了今年行读图书奖的聚会。
第二届“行读图书奖”获奖书目及获奖理由
文学·中文原创
作者:胡安焉
在《我在北京送快递》中,胡安焉以赤诚为剑,与生活狭路相逢。汗水浸染文字,劳作锻造精神,他为自己劈出了一条荆棘之路。漂泊不定的生活试炼他,写作由此成为理解生活的方法。他抽身而出,反观自身,忠实而敏锐地记录了艰辛颠簸的人间,留下了这个时代一份真实的生活样本。在经验之上,他展开了坦诚的不衫不履的自我分析,将充满了表面裂纹与内部紧张的自我交付给读者,敞开了心灵的疆域。胡安焉的写作再一次重申了这一朴素的法则——诚实地面对生活、面对自己才能通达广阔自由之地,而不止于文学。
文学·外文翻译
译者:俞冰夏
这是一部铺天盖地的小说。作者以丰富的文体类型,以及高强度、高活跃度、高密度的行文建构了他高能量的文学小宇宙。作者罕见的才华显而易见。而这一切,借助译者的才华和耐心得以传递给中文读者。
新知·中文原创
作者:吕植主编
新知·外文翻译
作者:安娜·伦布克
译者:赵倩
很多人沉迷于手机、酒精、赌博、性乃至毒品。作者根据现代神经科学的分析指出,对快乐的追求驱使人们寻求刺激,影响了我们体内的多巴胺平衡,导致人们陷入成瘾困境,并用生动的的临床案例说明了怎样戒除成瘾,恢复正常生活,以及人们应如何保持平衡的生活。本书对现代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和重要的问题,给出了准确而又易懂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当实用的建议。
思想·中文原创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作者:李硕
本书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创造性地理解并构思了历史,他把人祭这一历史现象的消失过程,与殷周革命结合起来,说明了姬周“翦商”的革命性、合理性与历史意义。他揭示的历史画卷透着森森凉意,从而也有了深度与广度。在这个意义上,此书不仅具有超强的可读性,还可以说具有相当程度的学术性,因为它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人们对三代历史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