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防治也远非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并不是只要吃了药,就万事大吉了。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性的,两眼不能只盯在药物治疗上,必须从饮食、运动、药物等多方面入手,才有可能使糖尿病得以控制。
1、中国糖尿病患病率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提供的专题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每年糖尿病患者的医疗费用高达833亿元。专家指出,糖尿病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对*的危害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的“第三号杀手”。
专家点评:我国糖尿病患病率1979年为1.00%,1989年为2.02%,1994年为2.51%,1996年为3.21%(20岁~75岁),2002年为3.31%(15岁以上)。按照患病率3.31%推算,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超过4000万,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近20多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队伍迅速壮大。糖尿病已形成流行之势,成为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凭票供应,使餐桌上的粮油肉蛋受到很大限制,而现在,满桌鸡鱼肉蛋,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结果是摄入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又由于体力活动的减少,使多余的热量在体内蓄积,导致*肥胖,并且扰乱了正常的生理代谢,出现了代谢综合征,从而导致糖尿病的高发。
2、代谢综合征的“中国标记”
事件回放:2005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项坤三院士、贾伟平教授凭借着《体脂、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课题表明“腹内脂肪较多”是中国易感人群的指肪分布特点,而代谢综合征的体重指数(体重公斤数涂以身高米的平方数:kg/m2)“风险线”也从外国人的“25”降为了更符合中国国情的“23”。
3、血糖控制“金指标”
根据患者长期HbA1c的控制水平,医生和糖尿病患者可估计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在临床工作中,糖尿病血糖长期控制的水平应该以HbA1c作为衡量标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应每3~6个月检查一次HbA1c。
4、糖尿病综合防治
事件回放:2005年11月14日“中国糖尿病管理模式探索项目”一期试点工作在厦门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医院一体化糖尿病防治管理模式,并在全国推广,提高我国糖尿病预防控制总体水平。
专家点评:据2002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调查的结果,2/3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一种以上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的危害越来越大。因此,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健康普及工作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糖尿病普及工作已经取得巨大进展。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和医疗水平参差不齐,无法直接套用国外的经验,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糖尿病综合防治模式。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对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探索中国糖尿病管理模式的这一积极稳妥的举措,我备受鼓舞。我认为,这项工作是一大创举,通过这项工作,我们将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一医院一体化的糖尿病防治管理模式。随着这一模式在全国推广,我国糖尿病综合防治总体水平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5、“苦瓜口含片”事件
2005年11月16日,卫生部发出通知要求立即查处“苦瓜口含片”等5种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的事件。
通知说,根据食品专项整治中发现的部分调节血糖类保健食品涉嫌添加药物的情况,卫生部2005年8月24日发出《卫生部关于立即暂停生产销售部分调节血糖类保健食品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停止销售涉嫌添加药物的“苦瓜口含片”等保健食品,并要求其生产企业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对生产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专家点评:糖尿病患者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而很多患者对药物或保健品的认知程度很低。保健品厂家利用患者急于治愈糖尿病的心理和保健品的生产不需要大量临床验证这一机会,肆无忌惮地对保健产品的功效进行夸大宣传,甚至是虚假宣传,从中牟利,使很多患者不仅在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健康也受到了更为严重的损害。
更可怕的是有些患者没有认识到这种危害,认为吃了某种保健品,血糖就能控制住,不吃就控制不住。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这些所谓的保健品里都违法添加了西药成分,而这些假保健品为了掩饰自身的违规行为,在包装上没有注明所含西药成分和含量,造成医生给患者开药时,无法确切地掌握患者的用药量,使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低血糖反应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在此,呼吁广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去看病。
目前有些保健品厂家宣传自己的产品可以不用控制饮食治疗糖尿病,甚至可以根治糖尿病,这些宣传都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违法保健品厂家的打击力度,规范保健品行业,还消费者一个安全的保健品市场,同时患者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糖尿病防治知识和识别能力,与其被动地让别人去“打假”,不如自己主动地来“防假”。